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名著导读 | 李泽厚《美的历程》全书速递

2022-10-17 18:02 作者:中传考研de核桃  | 我要投稿

783名著导读课系列

《美的历程》(学员专属课)

◆主讲:木师姐

◆时间:10月15日 9:00

主讲人:木师姐,高校老师,中传艺术学博士,本硕博均毕业于中传,在《当代电影》《当代动画》等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近十篇学术文章,多次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往期回顾:

783名著导读 |《作为文化的传播》全书速递

783名著导读 |《人文科学导论》全书速递

783名著导读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全书速递

783名著导读 | 《媒介现代 : 传播学与社会学的对话》全书速递

783名著导读 |《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全书速递


今天我们名著导读课带读的书籍是《美的历程》,以下为大家提炼了这本书的全书概要推荐理由、框架逻辑、核心观点与案例、重点章节锁定、写作启示等,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加深记忆吧↓↓↓。

导语:《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作者为李泽厚先生。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八十年代,李泽厚不断拓展其学术论域,促引思想界在启蒙的路径上艰辛前行。作者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眼前,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感伤、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


一、全书概要

本书一共分十章,每一章论述一个时期的艺术风格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书中将美学观与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的接洽起来,揭示社会因素对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阐发和说明。

第一章论述了远古图腾时代那些糅合着后世歌、舞、剧、画、神话的原始巫术礼仪活动和陶器文饰、造型形式。

第二章写到青铜时代和线条优美的汉字书法。

第三章从儒道互补、诗的赋比兴和建筑艺术三方面论述了先秦理性精神。

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充满秘密图腾神话的楚文化,楚汉浪漫主义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是汉代艺术的真正主题,尤其以屈原为代表。

第五章魏晋风度,论述了人的主题,文的自觉,是人觉醒的体现。艺术不再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

第六章佛陀世容,阐释了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

第七章盛唐之音论述了两种盛唐,两种不同的“有意味的形式”,各自保有积淀着不同社会时代内容,从而各有风貌特征,各有审美价值,各有社会意义。

第八章韵外之致,论述了中唐文坛艺苑百花齐放,各种风格、思想、情感、流派齐头并进,诗、书、画各类艺术成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阐释了山水景物成为独立审美意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

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表达了市民文学出现与正统古典主义相对抗的浪漫主义文艺洪流,如《西游记》《牡丹亭》。同时期,还有中国文学的无上珍宝《红楼梦》,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儒林外史》。


二、推荐理由

本书让我们能够站在史实的角度欣赏美、品鉴美、分析美,其语言、逻辑、切入角度和论述方式值得考生们借鉴。《美的历程》融合了美学,历史学,哲学等多个学科,全方位多层次的去阐述历史文化,让人们从美的角度出发,在历史长河中去寻找和欣赏美的元素。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语言优美的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李泽厚先生认为,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本书的每一章都大致遵循着这一思想构架而展开。在本书中,李泽厚先生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时代的艺术精神: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美的历程》不单单是讲“美”,更是讲中国文化的变形与进步,从审美观、美学观及历史论,道出了当时社会文人、时代、文化、政治背景,极为现实。有如阮籍、陶潜的魏晋风度,他们会通过作品中的小事,像饮酒、读书、作诗来反映当时的官场与残酷的政治斗争,从而抒发人生感叹与哀伤,同时来表达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表现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超然物外、平淡冲和的表现。李泽厚先生将中国文化全部以代表性的、直接性的手法展现,让我们明白美存在于万事万物,我们要发现它,知晓它,传承它!

图片

三、框架逻辑

图片
图片



四、核心观点与案例

设问1:结合中国艺术作品,谈谈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

新时器时代陶器纹饰,并非动物纹样,而是抽象的几何纹,是由动物形象的写实风格而逐渐变为抽象化、符号化风格,具有原始巫术礼仪和图腾含义。人的审美感受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快,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份。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而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

设问2:谈谈儒家的基本特征?

儒家的基本特征是:怀疑论或无神论的世界观和对现实生活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以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结合统一为核心和基础。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向外在的崇拜对象或神秘境界,而是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这也正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一条基本线索。儒家强调的是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亦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

设问3:谈谈赋比兴原则?

从《诗经》的许多具体作品中,后人归纳出赋比兴的美学原则。赋是白描式的叙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比是类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体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比兴”都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观念(“情”“志”) 。

设问4:谈谈对宋元山水意境的理解?

山水画发端于刘六朝,主要作为人事环境的背景、符号,技艺笨拙,山峦如土堆,树木如拳臂。中唐前后由附庸而真正独立。作为这批人数众多的世俗地主士大夫(不再只是少数门阀贵族)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环境,山水景物成为独立审美意象,人与自然那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宁静的心情、思绪和观念成为基本音调。另一方面,禅宗教义与老庄哲学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获取心灵解放的哲学思潮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

北宋:无我之境是指通过纯客观地整体地描写对象,而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无确定,多义性),以董源和范宽为代表。

南宋:从北宋前期经后期过渡到南宋,“无我之境”便逐渐在向“有我之境”推移。上自皇帝本人、官僚巨室,下到各级官吏和地主士绅,构成一个比唐代远为庞大也更有文化教养的阶级或阶层。绘画艺术上,追求细节的真实和诗意的极力提倡,作家有选择地取舍和着意经营——“剩水残山”,地域特色消退,导向更为明确的观念或主题。从形似中求神似,由有限(画面)中出无限(诗情),与诗文发展趋势相同,日益成为整个中国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和特色。

元代:蒙古族进据中原和江南,严重破坏了生产力,大量汉族地主知识分子蒙受极大屈辱和压迫,一部分人放弃学优则仕,把时间精力和情感思想寄托在文学艺术上。文人画正式确立。文学趣味异常突出,讲究笔墨趣味,形似与写实放在次要地位,更强调和重视的主观心境和意绪。即为有我之境。


五、重点章节锁定

推荐:第三章、第五章、第九章、第十章。

理由: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主要从儒道互补、诗的赋比兴和建筑艺术三方面论述了先秦理性精神。儒家强调的是情感的正常满足和抒发,是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实用功利;道家强调的是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的无为关系亦即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艺术创造的非认识性规律。

第五章魏晋风度,魏晋时期在美学上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人的觉醒”,表达对日常时事、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在当时的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的核心是在怀疑论思潮下(表面颓废、悲观、消极)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阐述山水景物成为独立审美意象。

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小说、戏曲、版画,相当全面地构成了明代中叶以来文艺的真正基础。描绘世俗人情,反映市井审美趣味,主题开始多元化,更多诉之于理解、想象地真实。


六、写作启示

《美的历程》的主要内容是作者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从远古时代到明清近代的各种美的展示。远古图腾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的狞厉的美,先秦理论精神的儒道互补,楚汉的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人的主题与文的自觉,佛陀世容的壁画、雕塑,盛唐下的青春、音乐性的美,中唐的韵外之致,以及宋元的山水意境和明清的文艺思潮,都被作者以令人赏心悦目的文字一一道来,阅读这部书,也就变成了内容与形式双重美的享受。针对于复习考研的考生来说,通览本书时着重结合以下几点:

1.全面把握中国美学历程、积累不同时期的经典案例。中国美学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考生在面对当今艺术、民俗、民族文化、传统文 化、艺术与时代等相关材料分析时,可以回到史论中寻求对照和支撑、建立起一定的美学发展史视野。从审美意识、审美观念、美学思想的发展史角度,借古鉴今,同时可以用多元案例进行支撑。

2.掌握中国美学核心范畴,丰富主题写作的概念表达。例如,理解并掌握赋比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意境、意象、气韵生动、以形写神等中国美学概念。在行文中能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增强文章的学理性,让论述更严谨,更有逻辑,更具说服力。

3.交叉理解艺术发展因素、建立美学、人文、历史等综合分析视野。能够透过艺术现象看其本质,从美学、文化、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艺术现象,系统梳理美学与儒释道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具有分析问题的整体宏观视角,这种分析问题的思路值得考生们借鉴。

4.不同时期作品及观点,可与 883 文学史组合学习。撷取书中美学与文学的交叉部分,尤其是文学、诗学部分,可以与 883 文学史部分内容交叉学习。在《美的历程》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如《礼记·乐记》、司空图《诗品》、严羽《沧浪诗话》、庄子《庄子·逍遥游》、《史记》、陆机《文赋》、钟荣《诗品》等等。此外,书中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语言和论述逻辑方式值得借鉴。

图片

END


名著导读 | 李泽厚《美的历程》全书速递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