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双层失败了,北创却赢了??
今年春节不是个好年份,大过年的我差点没被北方创业(下文称“北创”)的Surprise给噎死——等了三年的双层成了一泡屎。我差点一口气没背过去,幸好卖得快没烂手里;双层的坎坷命运已经在前文做了简要分析,被开发方和投资方整的身不由己的双层最终也没落得个什么好下场。双层,作为上市售卖的产品来说,无疑是非常失败的;但作为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的革新与大胆尝试,这无疑又是当下国车模型非常欠缺的。
双层失败了,但——
北创却赢了!

双层的失败是作为面向普通消费者的一款产品来说,但在玩家和研发人员这里,除开部分生产过程的不可控因素,这种精益求精大胆开创的态度是成功的。
设计理念的飞跃并不会因为意外而动摇,而秉持这种理念的北创也不会因为一款失败的双层而停下探索的脚步;更不会因为2019年初出茅庐的经验而止步不前。同样是四年时间:2016-2020长鸣6K变成了柳鸣6K,完成了从精品到垃圾的退化;而北方创业,在吸取了初代X70的教训之时,终于推出了70吨级货车系列的里程碑式产品——NX70A。


对于双层,我痛心于好的设计被糟蹋——当然,设计太前卫实现难度也非常高;这个平衡很重要。但作为开发方,我始终相信北创能够从双层的阴影里面走出来。当2019年,我们惊讶于北创X70是如何暴打友商的竞品时,笨笨熊干错利落对自家产品评价了一句“垃圾,没什么好吹的,你这样是不对的”彼时,设计超前与代工权衡的矛盾已经逐渐显露;这几年来,熊的行为艺术无疑更加剧了这种撕裂感。代工厂作为第三方,有自己的打算,有自己的小九九;一些难度较高的设计实现起来也是不容易的,熊精益求精的态度又必然导致经常去厂里和负责人进行“口腔体操”。从产品设计来看,体谅厂家面对如此精妙复杂的设计时那种说不出口的难,但也要看到厂家摆烂以及偷拿资料的不正当性。熊以一种破局的思维入了这个局,被人针对挖坑也是躲不过去的。代工厂卡时间,偷资料偷模具这些佳话本篇不谈;就说代工的结果,初代X70确实也存在缺陷的——注意,这不是缺点,是一种极难调整的状态故称之为缺陷。


DF5上不少激进的设计在DF4系列上被改善(不过也采用了不少新的激进设计);一批DF4B的问题设计在二批DF4B上得到改善,第一批X70的问题在二批X70/NX70A转向架上也得到了改善——堆细节从来就不是曙光/北创唯一的设计思路,在提高细节的同时如何同时兼顾装配与出厂后的可靠性才是永恒的话题。还是那句话,北创的小作文,绝大部分内容是“目前现有产品存在什么问题”“我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和“该问题解决后在产品上的表现”极少有掺杂“我们世界第一,得到了国际玩家的称赞”。不过,作为媒体运营来说,完全不提卖点是不行的,从客观来说北创确实革新了设计,投产后也确实比友商优秀。况且北创的车只要正常发挥,浑身上下都是卖点——哪怕是MTC的NX70A错了一片但实现了可翻动渡板也是卖点呢。

这仅仅是一台不起眼的平车——
一台平车尚能做到如此巨量的细节与精确的还原;在已有可动轴心的基础上推翻了转轴结构,几乎是重新设计了这个结构!对自我设计的反思,对缩比结构的合理分件,对初代产品的再塑造,这不得不令人回望2016年的长鸣:初代6K挑战了彼时最复杂的转向架结构,确立了长鸣发展路线为高端定位国车;初代8K在保留了6K高还原度理念的基础上再次细化转向架底部与车身底部设备结构,开创性将插槽连接杆与类NRMA车钩盒结构集成在一台车上;NY系列尝试分体牙箱,在海量转向架的设计上再上一层。


尽管这中间也碰到了6K歪脸,8K漏光,NY跛脚这些意外,但玩家是能看见开发者在每一代产品上的思变;在品牌口碑上,上海长鸣无疑是成功的——与现在这个只会也只能造低端工业垃圾的柳鸣简直天差地别。如果说友商是一面镜子,柳鸣在镜子里看见的既是当下的曙光也是当年的自己。



初代X70的可动轴心既是卖点,也是一个后期难以忽视的弊病:跑着跑着轴心没了。初代可动轴心是套在一个比车轴更细一些的从车轴方向延伸出来的细杆上,车轴承力还是在转向架与滚动轴接触的地方,这个轴心仅仅是被架空旋转,并不会受力。不受力意味着这个零件唯一的定位孔只有与转轴连接的洞,这就好比坐标轴上缺失了其他坐标,想要精确定位是比较有难度的。这个轴心与转向架滑动摩擦面的间隙又非常小,从我自己拆卸轴心加固的情况来看,原厂似乎没有点胶,拽一拽就下来了,也能理解,如果要在保证生产速度的情况下在如此小的地方点上适量胶水无疑是非常考验手艺的。

在这批次转K6转向架上,直接将车轴贯通到轴箱盖位置,并且将轴箱盖中间的密封盖位置做了镂空直接可以从这看到金属色的车轴末端,还原了实车的铬银色密封片的外观;此种组合方式较旧设计更能引导零件对位正确,且增加了限位可通过调节轴心零件来使车轮放松或抱紧,在斜面上避免溜车。


这还仅仅只是一个转K6,是这台车众多部件中的一个,尚能有如此细致的二次设计——
什么,你问我可形变的转向架怎么样?转向架毕竟是主要承重的补件,微量形变来适应轨道是非常正常的设计,即便像HO这样的尺度,转向架刚度拉满但在架子与车身的链接上留出充分冗余也是可以抵消大部分不标准铺轨路况的危险因素的。这么多年了,从百万城,CMR,火车花园,亚洲模型,一颗赛艇(NX17BH)到曙光,N27,MTC就没见谁说高刚度的转向架过不去外轨超高的,纯属为了给自己找噱头搞出来的无稽之谈。



曙光的取舍就很合适,把转向架的形变量限制在一个较小范围,应对本就很小概率的不规范外轨超高,实际上是为了应付更多的混接轨道,松动道岔这些问题;友商连国内玩家的主要矛盾都拎不清还装着自己“下功夫搞研究”的嘴脸,属实给我整笑了。
绷着给谁看,不愿意承认自己就是个造低端产品的厂?



我是你兔,玩家的最大利益永远是我提笔的初衷,我们下期见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