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新势力成老赖,天际汽车被强制执行5千万
企查查APP显示,近日,天际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因违反财产报告制度,被慈溪市人民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此前,该公司及天际汽车旗下电咖汽车零部件制造(慈溪)有限公司已因此案被强制执行5036万余元。
天际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6月,法定代表人为张海亮,注册资本约8.8亿元,由上海电气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兴证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长沙天际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多家企业共同持股。
5月份,天际汽车(长沙)集团有限公司也新增两则股权冻结信息,被执行人均为上海电气集团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冻结股权数额合计约2663.6万元,冻结期限均为自2023年5月16日至2026年5月15日,执行法院都为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
2015年,天际汽车的前身电咖汽车成立,差不多是和“蔚小理”同时期创立的新造车企业,并且强势切入了微车领域,后又发布了天际品牌,切入了主流的中型SUV市场。
可能很多人要问,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新造车企业,天际汽车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个境地,背后到底有哪些深层原因?

消失的“天际”
天际汽车的前身是电咖汽车,而电咖汽车最早是乐视汽车内部孵化的一个品牌,成立于2015年,属于新造车的元老级品牌,主攻微型电动车市场。
2018年,电咖汽车开始品牌向上,推出了高端的天际汽车品牌,2019年“浙江电咖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变更为“天际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天际汽车成立后推出的第一款车,就是高举高打的天际ME7,一款中大型纯电SUV。
续航500km+、三联屏、L2级辅助驾驶,放在2018年底,这确实是一款有看点的新车。但是天际ME7发布后直到2020年才上市,彼时这样的产品配置再配上21.88万-28.98万的定价,就没啥竞争力了。
而且天际ME7拖到了2021年才开始交付,结局可想而知。而天际汽车在同一年又推出了定位更低的ME5,一款紧凑型增程式SUV,依然没有打开市场。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天际汽车累计销量1778辆,2022年销量5321辆,2023年前两个月销量186辆,表现非常惨淡。
与惨淡的销量数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天际汽车全国布局的庞大产能。

在ME7尚未交付的时候,天际汽车已经在浙江绍兴、湖南长沙、广西南宁三地规划了34万辆的乘用车产能,还计划在山东青岛和浙江慈溪规划新能源商用车基地。
不过这些产能大都停留在规划阶段,最终投产的长沙工厂,今年以来还没进入生产状态,现在又被曝出停产。
在国内市场始终没有打开局面的天际汽车,去年底却又宣布了进军海外计划,与沙特本土企业Sumou Holding合资签约,计划在沙特设立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和研发基地,年产约10万辆,不过后来就没有下文了。
成立至今,天际汽车累计融资100多亿元,这个数字在新造车中不算很高。原本3月曾传出天际汽车将完成7.5亿元C轮融资的消息,但是后来也没了下文。
2022年,为了促进销量的提升,天际汽车试图加快开拓线下门店渠道及争勇布局海外市场,但无奈的是,效果并不明显。
随后,由于天际汽车资金链紧张等原因,导致很多线下门店渠道迎来了“撤店潮”,公司也彻底陷入到停顿之中。
自此后,天际汽车董事长张海亮再没有在朋友圈发过动态。

总的来看,天际汽车更像是乐视汽车生命的延续,就像丁磊创办高合汽车吸收了乐视汽车高端车型的经验,电咖汽车成为了张海亮创建天际汽车的基础。
天际汽车试图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由于融资、量产、管理等各方面的原因,早早失去了产品的先发优势,也错失了纯电市场、增程市场爆发所带来的增长效应。
是人祸or市场怪圈?
自2015年开始,上海汽车涌现了许多个新造车企业,从最早的PPT造车始祖“游侠汽车”,到奇点、威马、萤石、爱驰等等,都陆续倒了下来。
其中,除了有汽车业务门槛高、量产难、资金投入大等客观因素,更多还有管理层是否真心造车这一“第一性原则”。

以结果论来看,即使这些新造车企业背后有民企、国企、央企支持的身影,解决了融资、生产资质等问题,但仍然无法解决“做什么产品”、“为用户提供何种价值”的问题。
天际汽车就是典型的案例。
其管理团队堪称豪华。百度百科显示,“天际汽车核心成员拥有20年以上深厚的行业积淀,管理层及员工来自世界一流车企,以及知名的互联网企业,以互联网+制造业的组合,打造独特‘双螺旋基因’。 ”
董事长张海亮、CTO牛胜福、CMO向东平等都出身上汽体系,他们试图用成熟的造车经验,严格对标并超越德系豪华品牌,以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德味”标榜自己,并且瞄准了B端销售,但结果并不乐观。

或许,更为成熟的经验让他们造车少走了不少弯路,但是也从底层限制了他们的突破。
一位曾服务过天际汽车的供应商曾这样说道,“天际汽车用的是与上汽大众一样的系统,为的是减少员工的学习成本,但是这样的企业真的能做好智能电动汽车吗?”
这样“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观察,确实点出了天际汽车失败的关键所在。
不解放、不升级管理层的认知,就很难做出让用户买单的产品,也就无从谈起企业发展。
诚然,天际汽车也遭受了新造车企业发展所遇到的市场压力,但是诚如威马也曾有过高光时刻,“出道即巅峰、挣扎却无效”的天际汽车,渐渐被市场所抛弃也就不难理解。

一直被时代裹挟着走的张海亮,似乎缺少了那份引领时代的领导力。
或许,从一开始,张海亮离开上汽大众就是一个错误的抉择。创业未必适合所有人,很多时候,我们没有辨别清楚是平台的力量更大,还是自己的能力更强。
江河奔回,不胜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