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七十年代左翼女权运动对日本动漫女性角色的影响
一般而言,我们认为女权运动有过三次高潮,其中对日本影响最为大的,应该属第二次的 妇女解放运动(Women’s Liberation)。那么第二次左翼运动,尤其是女权运动给日本动漫带来的怎样的影响,本文尝试进行一下探讨。
经历过工业革命和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洗礼。第一次女权运动为发达工业国家争取来了受教育权、选举权和就业自由权等基本人权。但是这些权力都是残缺的。以受教育权为例,英国妇女虽然获得了受教育权,但是不能接受和男性一样的课程,妇女的课程多为家政课和一些家庭妇女道德课程。虽然女性获得了识字计算等基础知识,但是和男性相比,其获得的教育十分的有限,依旧难以参与到社会建设当中来。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更多技术的应用,男性的肌肉优势在不断的消退,很多以往只有男性才能参与的工作,女性也可以胜仍,而大战后的各国都普遍需要快速重建,因此培养一批能够承担国家重建任务的女性迫在眉睫。
那么来到日本,此时日本出现的文化断层就很有意思了。战前日本的妇女权力基本上处于英国第一次女权运动初期的水平,但是战后,重建的压力和美国的干预,日本妇女迅速获得了选举权和受教育权(即女性可以参与和男性一样的课程,而不是单独的女子课程)。而日本“五五体制”(1955年成为日本政党政治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显著标志。从这时起,多党纷争的局面被为数不多的几个比较固定的政党所代替,其中自民党和社会党两党占据了国会80%以上的议席、而自民党的优势又通常超过社会党约1倍并在国会中始终占多数.从而开始了自民党一党执政的时期。这种政党体制,既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多党制,又不同于当时的各种一党制,具有日本自己的独创性,通常被称为“五五体制”。而自民党又是日本战时军部人员组成,所以自民党带有浓厚的右翼色彩,与当时偏左翼的社会产生了微妙的平衡)后,日本形成了上层右翼而社会左翼的奇怪形态,而此时日本的实际掌权者美国发生了第二次女权运动,这个运动可以说是整个左翼运动的一部分,日本可以说在美国的影响下,囫囵吞枣的进行了该项运动,但是很多日本不存在的问题,比如黑人运动,在日本最后以批评刻板印象结束,有点生搬硬套的感觉。不过由此引发的引申问题,也让日本开始反思对中国人和朝鲜人的歧视问题。尤其是在日朝鲜人,在当时日本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种族歧视问题,在左翼联盟的运动中,这个问题有了肉眼可见的改变。
但是这种跑步式的权力发展,并且很多时候并不是日本自发的发展,而是受到外力强制嫁接的,使得日本社会的对于女权的理解和我们有了很大的差别。

那么想要说明日本的平权运动和我们有什么区别,这里就要看一下我们的平权运动的发展了。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平权运动发生的原因相近。西方平权运动大部分是和反封建相伴而生的。所以西方的女权运动,很大程度上是反封建的一部分,女权主义代表的是进步派的力量。
十九世纪后半段,中国开始积极学习西方。不少有识之士已经发现,中国之落后在于思想和制度。因此开始积极进行反封建宣传。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剪发辫,废除缠足。即使解放妇女,也伴随着反封建的意味。
土地革命时期,妇女运动开始进入到封建残余最为浓厚的农村地区。1931年,党开始执行《暂行婚姻条例决议》,妇女开始获得婚姻自由,童养媳成为违法行为。这么做有着深刻的经济基础,此时江西的农妇,通过纺织业可以积攒不错的财富,完全由经济实力离婚。但是此事遭到了农民的强烈的反对。不得已,中央重新调整了政策,进行了很多让步。
新中国时期,随着革命形势的明朗。我国开始以法律的形式,正式开始承认婚姻自由,废除童养媳、包办婚姻等行为。但是很快,平权运动为贬低为资产阶级行为,提倡解放妇女的刘被打倒后,中国女权运动可以说和世界脱节。
等到改革开放时,中国正好与西方六十年代的女权运动擦肩而过。
因此中国的女权目标大约等于介于西方第一次和第二次女权之间。即女权运动是绑定反封建的,争取的是婚姻自由和完整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力。但是西方在第二次女权中的消除性别差别问题上,我们倒不是很上心。
当然,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目前中国还没有必要发展到完全消除性别差距,性别差距在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下,还是存在即合理。
总结一下:
中国的女权运动带有很浓厚的反封建行为。目前女权运动还没有脱离这个范畴,并且中国的女权属于自发行为你,外力强行干预比较少。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参战国男性的大量减少促使了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战争结束后,亟待重建的家园,匮乏的物资,以及劳动力的大幅减少,使得女性工作成为常态。
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方国家衰退,社会主义思潮以及女性经济实力的提升,妇女大规模的谋求与男性一样的平等权力。在这一条件下,第二次女权运动兴起。
但是日本比较特殊。战争时期,日本通过以战养战的政策维持战争。通过剥削占领地和强掳劳工到日本工作来维持给养。这就使得日本没有像其它国家那样形成有经济基础的妇女阶层。
所以六七十年代的女权运动席卷日本后,日本的女权运动出现了几个比较有意思的地方。
首先女权运动是为了接近西方而不是日本自发行为。六十年代末,日本天皇访欧遭到了抵制。而当时急需加入西方阵营抵抗苏联在北方四岛的压力的日本,又难以通过清算战争来获得西方左翼联盟的支持,所以女权成了敲门砖。
而缺乏女性独立的经济基础,日本快速的发展,使得日本家庭只需要男性一人就可以养活。日本妇女的家庭妇女地位在不断深化。
而日本文化断层现象更加严重。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对社会有着两个极端的看法。一种是极端保守,多半为旧日本军人,一些极端进步,积极努力的接受左翼势力,大部分为战争中保守摧残的百姓。而战争出生的日本人,因为经历过日本饥荒时期,对左翼的认同感很高。五十年代出生的人,走出了困境,记忆中没啥大灾大难,所以对执政党自民党感情更高,比较喜欢右翼保守势力。
所以,作为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动漫创作者们,就会有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他的父辈左翼右翼都有,他自己大概率是左翼,但是读者很多是偏右翼。
再加上日本的左翼运动缺乏经济基础。体现在日本的动漫作品上,就非常有意思了。

那么谈论作品的时候,我们不妨想一下中日美三国作品中的女性主角的作品。
美国很快就能想到《惊奇队长》和《神奇女侠》《希曼》。其中《惊奇队长》最有代表性,因为这部作品就是为了赶上六七十年代女权运动而诞生的作品。所以其角色塑造有很浓厚的二次妇女解放运动的目标和痕迹。
中国的动漫的有《甜心格格》、《巴啦啦小魔仙》和《狐娘小红帽》。
通过《惊奇队长》的故事我们大致就能了解第二次女权运动究竟想要干什么了。
卡罗尔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她曾去卡纳维拉尔角看飞行器的升空过程。她的爸爸把她揍了一顿,但她从没停止过渴望飞翔。
因为她的父亲不想让她去上大学,卡罗尔·丹弗斯转而加入了美国空军来满足她对飞翔的热爱,她从一名飞行员升职成空军情报局人员,与化名迈克尔·罗西(Michael Rossi)的克里帝国间谍迈-威尔(Mar-Vell)一起工作,并对其怀有暗恋之情。
从故事中不难看出,《惊奇队长》的故事有这么几个问题或者说是矛盾。即女性虽然在法律上获得了自由,但是某些行业还存在着性别歧视。比较有意思的是,惊奇队长的能力来自于一个男性,但是威尔的超能力是来自外力。
第二次妇女解放的目的主要在于,女性有能力做男性的工作,即消除性别差距。所以在《惊奇队长》的故事中,卡罗尔会因为想成为飞行员而被父亲殴打,而只要活得了男性所拥有的资源(威尔的手环),女性也可以成为超级英雄。
从这里不难看出,西方国家的女权运动,在第二次运动中,努力的追求的是对性别的刻板印象的消除和女性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说实话,和现在的后现代女权主义比起来,某种无奈就出来了。)
那么日本呢?
斋藤美奈子在《红一点论》中将日本动漫中的女性角色进行了四种分类。
魔法少女型:在父母的庇护下一边梦想着结婚一边沉迷于游手好闲的少女。(神圣的母亲的候补)
红色战士:被一群男性包围工作且物色老公的年轻女性。(神圣母亲的候补)
邪恶女王:没能嫁人且无法成为母亲的老姑娘。(非神圣母亲的候补)
神圣母亲:在背后支持丈夫与子女的理想女人
总的来说,我们不难发现,日本动漫的大部分角色都是围绕家庭身份,也就是第二次女权运动在努力打破的刻板印象,女性必须是贤妻良母的形象。
所以这就是我上面说的,虽然日本接受着美国的第二次女权运动的养分,但是搞出来的东西还是第一次女权运动的产物。
这就是日本较为混乱的的社会多元思想带来的一个有趣现象。
这里我还没有讲国产作品,但是大家看一下,不难发现,我们很多角色都是可以带进斋藤美奈子的四大分类的。所以基本上动漫文艺作品这方面,我们很多创作者的思维也就是十九世纪的思维水平。
那么开始具体分析分析作品吧。
首先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美少女战士》和《百变小樱》(之所以选这两部几乎是六七十年代影响的末期作品,是因为这两部作品大家还是比较熟悉,找太老的大家都没看过)


很明显,这两部作品对应的就是第一种魔法少女型的角色。月野兔和本之本樱比起传统的大和抚子的女孩,更加调皮,尤其是月野兔,非常契合游手好闲这个定位。小樱家务非常上手中也不难看出,其有着贤妻良母的潜质。而月野兔……基本上就是一个完美的模版。在故事后期,月野兔长大后的样子,成为了女王,相夫教子,非常贤惠。
第二种红色战士,非常符合大部分逆后宫少女漫画的设定,在结局中,女主一定会选择一个夫君,并且成为贤惠的妻子。
剩下两种我也就不举例了,各位可以自己参照自己看过的作品,会发现出奇的一致。

那么回头看看现在,日本社会经过五十年的发展,作品中的女性是否有什么新的改变。
以刚刚完结的四月番抽几个例子,大家心想一下剧情。
《打了300年的史莱姆,不知不觉就练到了满级》
《不要欺负我,长瀞同学》
《极主夫道》
《剃须。然后捡到女高中生》
先聊《打史三百年》,这是一部轻百合作品。大家很明显的能看到除去百合外,这部作品非常强调家庭,甚至不惜给女主安排了两个女儿。而女主也比较有意思,生前是社畜,结果累死。略有女性不适合工作的论调(但是从森田另一部作品《黑魔法公司》看,可能只是单纯的吐槽社畜生活辛苦)这部作品强调家庭的成分相比于六七十年代的作品来说,更加露骨和刻意。结合80年代社会主义败退,西方保守主义重新占据主导,对包括女权主义在内的左翼运动进行了反攻来看,不难看出,这部作品实际上保守派重新掌握社会话语权的作品。
然后是《不要欺负我》。很有意思的是,夜露死苦的不良少女,正好是六七十年代左翼运动的副产品。而在本作中,以反差著称,即女主虽然是不良少年的打扮,但是却很纯情。甚至可以看做是一个特殊的红色战士类型的角色。
《极主夫道》比较有意思。它打破了传统家庭的结构,尤其是男主一个黑道人士,日本黑道脱胎于日本旧军队和武士阶层,所以可以说是日本保守派的代表。但是保守派人士却能够接受女主外男主内的生活,可以说是比较罕见的作品。
《剃须》我专门分析过。抛开女主特殊的设定。女主表现出的,也是当时最让很多读者和观众喜欢的,就是她的贤妻良母的形象。
不难看出,日本社会确实在逐步保守,经过50年的发展,作品中的女性角色的形象依旧没有突破七十年代作品的样子。
但是不能如此草率,因为动画作品一般要落后轻小说和漫画10年,所以想要知道最前沿的日本作品,我们还是要看最近的几部作品。
正好UP组最近读了《转生英雄王》、《反派千金99级》、《间谍学校》



首先是《英雄王》。先剔除女主(?)这个特殊例子。来看女二号。首先女二号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女性身份,在继承领地或者是学习上有什么障碍,但是作品中又表现出了女二号对嫁给一个好男人的向往。
可以看出,这部作品有一定的脱胎于七十年代作品的倾向,但是大体还是在七十年代框架。不过考虑到作者都是一个年轻的爸爸了,属于保守主义占据主导思潮下出生的人,能够有这种思想,不难看出日本社会还是有所发展和变化。
《反派千金99级》中,主角也是对一个男性产生了好感。但是提出了男性必须要比自己强猜才行,然后男主玩命修炼。和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中的消除性别差距有着明显的抵触,可见作品依旧是受到日本七十年代水平的影响。
《间谍教室》中,女性角色很少表现出上述四项分类中的一种。少女们担任非常危险的间谍任务,并且女性还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来获取情报。这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尤其也是团队女性,和《美少女战士》有比较大的区别。在《美少女战士》中,月野兔对夜礼服假面表现出的爱慕之意,而在本作中,少女团体对男主并没有特别的爱慕之意,最多的就是队友情和师徒情。不知道后续是否会展开恋爱情节。但从第一本的观感中,我觉得本作非常有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里的性别区别消除的思想倾向。

最后总结一下。
七十年代日本虽然赶上了世界第二次女权运动的高潮,但是日本的社会总体只不过在第一次女权运动社会接受下。所以六七十年代的作品,女性形象多绑定家庭妇女和贤妻良母的形象。新时期,保守主义回潮和女权运动极端化,对日本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发展有所影响,日本新时期作品的女性形象依旧没有走出七十年代的四大分类,但是仔细的考察每一部作品,还是有个别作品出现了与七十年代不同的变化。很多女性开始脱离家庭贤妻良母的范畴,可以从事一些和男性一样的工作,说明虽然缓慢,但是日本社会还是有所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