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学习 - 四大传统节日 - 端午节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小长假,何不腕系“辟兵”,手摇小扇去采百草捉蛤蟆,回家挂艾草于门,浴兰后斟上一杯菖蒲酒,食粽饮酒,借家中网络,静观江南龙舟之盛?

节日来源
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中正”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飞龙在天”。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 ,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闻一多在其《端午考》《龙的节日》及《端节的历史教育》等文章中,首先提出端午节最早出现之时,实为“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是日“龙图腾团族”举行各种祭典,旨在“请龙”与“祭龙”。所谓“龙图腾团族”,就是古代原居于江、浙一带的百越族人。古人相信,“龙”可飞天、下海,掌管降雨,有吉祥之意。端午之出现,原来本为“祭龙”。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端午”,“中正”也,这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纪元通用天干地支。仲夏午月午日飞龙在天,此时龙星处在正南中天,为全年周天运行最“中正”之位,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古人历来崇尚中、正之道,“中正“之道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另,端亦有“初”的意思,因此午(五)月的第一个午日,亦谓端午。
在中国古人眼中,五月时昼最长夜最短,是阳极盛阴极衰的时候;但物极必反,也就在此时,阴气会悄然滋长。又兼古人生存环境恶劣,五月盛夏多发疾疫,所以被认为是个不吉利的月份,被称为“恶月”。






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节日习俗之一。粽,即“粽籺(hé)”,俗称“粽子”,属“籺”的其中一种。“籺”是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祭祖的贡品,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习俗。粽籺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古人以柊叶、箬叶或菰芦叶包裹稻米(或黍)煮成,尖角,如心之形,曰糉(粽)。逢年过节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的传统习俗。《山海经.南山经》: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莹为席。,历史上跟粽子沾边儿的文字记载,最早大概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将之解释为“芦叶裹米也”。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粽最初是作为端午节拜神祭祖的贡品;到了晋代时已经普及到全国各地并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庆食物。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时,粽籺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明清两代,粽子成了吉祥食品。清 屈大均《广东新语》:“五月自朔至五日,以粽心草系黍,卷以柊叶。”相传,那时凡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在赴考场前,要吃家中特意给他们包的“笔粽”,样子细长很像毛笔,谐音“必中”,为的是讨个口彩。
至今,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赛龙舟

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其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的情况下,写下忧国忧民的《离骚》和《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了楚国京都,屈原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在湖南汨罗市,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祠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
龙舟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古代龙船之精丽了。有的地区龙舟还存有古风。
喝正阳水
午时水,又称“纯阳水”、“龙目水”、“端午水”、“正阳水”。纯阳水能够有效提升人体“阳气”,“制阴症”效果卓著,具有止泻、净身、消除四肢无力等多种功效。民间传说:午时洗目睭(眼睛),明到若乌鹙。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收集午时水】
端午节当天午时(11:00~13:00)最佳(端午前后一周内午时亦可)。取平时饮用水、矿泉水,若是自然涌出的山泉水,更具避邪除厄效果。
【午时水制作法】
将要制成午时水的水拿到太阳底下曝晒,须曝晒过午时,即2个小时足整,才能成为午时水。如果阴天也没有关系,一样放置在外面2个小时再收回,同样能吸收天地至阳之气。
挂艾叶辟邪
古人在端午节那天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辟邪,故又名菖蒲节。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浴兰,艾水洗澡
艾叶煮水洗澡,又称为艾草浴。艾水洗澡自古以来就在民间广为流传,除了普通成年人用艾水洗澡外,艾草浴还经常被用于产妇和婴幼儿。艾水洗澡主要有以下用途:
驱寒祛湿。艾水洗澡可以用于驱除体内寒气,驱除体内湿邪,尤其是在夏天,人体内湿邪较重,艾水洗澡有利于祛除湿邪,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
洁肤除菌。艾水洗澡可以有效洁肤护肤,小孩子用艾水洗澡,不仅可提高身体免疫力,还可以有效预防湿疹、痱子等;艾草有杀菌作用,产妇用艾水洗澡有利于身体的恢复,对预防妇科疾病也有很大帮助。
驱除蚊虫。艾草自带天然清香,挂在门窗处,有利于清新空气,还可以有效驱除蚊虫;同时,用艾水洗澡也可以减少蚊子对我们的袭击。
改善疲劳和睡眠。艾水洗澡可以促进人体和大脑的血液循环,可以有效消除疲劳;晚上用艾水洗澡还有助于睡眠。




喝雄黄酒

饮雄黄酒,是中国民间节日端午节的习俗之一。 但是不可取.
雄黄酒,用以驱虫解 五毒 ,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 并洒墙壁间, 以法诸毒。
在古代,雄黄作为一种中药药材,被用做解毒剂、杀虫药。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炮制的白酒或黄酒。古人缺乏科学观念,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蜈蚣等,加上误以为疾病的产生皆由鬼邪作崇所引起,连有着千年道行的白蛇精喝下雄黄酒后都被打回原形,那喝些雄黄酒自然可以保健、避疫。就连不能喝酒的孩子的头上、身上也要抹上雄黄酒,以求这样可使百鬼畏惧,孩子得以长命百岁。
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佩戴香包能驱邪解毒,自有它的医理。《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黄。雄黄,橘红色,可入药解病毒。雄黄酒是端午节的美酒。
这些风俗里满含着人们平安过日子的愿望,雄黄酒可以饮用吗?不过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喝雄黄酒对人体是极有害的,即便不喝,只是把雄黄酒涂在孩子的头上、身上,也不可取。
由于雄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有毒的二硫化砷,加热后经化学发应变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俗称的砒霜,人饮用后即会中毒,毫不夸张地说喝雄黄酒实际上等于吃砒霜,所以千万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想着能不能以雄黄酒之毒攻毒,或者只喝一点雄黄酒不会有事,这样做都是很危险的。如果为了应端午节令,一定要用雄黄酒,可将其喷一点在墙角,驱驱夏日里的毒虫。
白娘子的故事可以看看.
配“辟兵”
端午节时,古人还会把象征五行的五色丝绳编成一股,系在手腕、手臂上,成为“辟兵”,以此来避免受瘟疫的影响,煞是好看。
《艺文类聚》卷四引 汉 应劭 《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
古代人认为流行疾病的产生不但是由于四时的恶气所致,更主要的是因为鬼神作祟,而在端午节用五彩丝系臂就是一种解祟的方法,《风俗通义佚文》中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这种五彩丝又叫长命缕、续命缕等,它的颜色有青、赤、黄、白、黑,是按照阴阳五行的观念确定的,古人认为青、黄、白、赤、黑就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间相辅相成,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只要五行齐全,一切毒物邪鬼都会对其避而远之,因此系戴上五彩丝就能够驱邪避役、长命百岁,道教中道士作法时所布的五色旗也是依此原理。
在端午节被定位国家法定节假日的今天,佩戴五彩绳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又是一种时尚。中国很多地方都有着带五彩绳的习俗,将五彩绳戴在身上,可以积累未来一年里所有的晦气,然后,在端午节零点后的第一场雨时,将彩绳丢到下水道、十字路口、浅水滩等地,可以将晦气丢掉,表示未来一年能够风调雨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