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杂感·关于苦难文学》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0810948
因为是看了gats哥的杂谈有感而发,便也就把作品链接放在前面,跟大家分享,大家可以看完了这篇再来读我的就是。
说是回复,其实可以说是读后感,或者说便是如同交换思想的信件一般。抬笔所想所思甚多,颇有杂乱。倒是难为各位读者陪我捋顺思想了……

因为文中那位不知名友人的缘由,我本人也是在年初拜读过这篇大作,当时也戏称贾平凹老师可能是上了年纪,到底还是对过去岁月有所怀念,便格外喜欢那个时候的作品。后来贾浅浅的事发了,又思考是不是贾老师想借着这篇文章抒发自己想练个小号却限于时代而作罢的遗憾。当然抖个机灵做开头是因为后面的感想很多,我自己也算是书写苦痛,思考苦痛,勉强说算是“苦难文学”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一段时间确实是对创作,对苦痛文学,有了些算是个人的思考和反思吧。
回到文章本身,作者以特殊时期的人和事情为主题,讲述了发生在那个特定年代的特殊情况,因为不可说的原因,这里不做细谈。这样说来,描绘这样一个时代,确实是创作文学的一个好视角,思想或各种缘由而被迫害的主角父母,懵懂纯真的主角视角,形形色色或是好,或是坏的路人,当然,单拿出来说,极端而不清醒的部分地方工作人员。再这样一个时代,场景,人物都搭建好的故事蓝本里。其实作为写手能有很高的发挥空间。当然,想要写的真,写得好,也要抓住时代特征和灵魂。不能一味的追求人物形象而忽略时代和场景。
当然,这里我却是并无什么可以指责这篇获奖作品的,缘由是即便是我,我想或是gats也怕是不够笔力写下浩浩荡荡的一个年代。或是如鲁迅先生,三两笔入木三分刻画出时代背景深入人心。所以我是承认这篇作品的好的。大抵上如gats一样,这篇作品选题好,选材好,到结局之前无论是人物描写,时代背景等等一切,包括故事剧情发展,可以用“中规中矩”来形容,当然,我这里的中规中矩,不是贬义,可以说是一股带着褒义情感的“中规中矩”。大抵上可以理解为:一篇获奖作品就该如此,她称得上是一篇获奖作品,但是却也并无什么出彩的就是了。全文没有秒语,但是却也如此理所应当,这是和gats哥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但是孰对孰错在我看来,至少在我们这个等级里,没有比较的必要,我都是喜欢的,各有千秋。
那么问题就回到了结局,这篇文章的结局是否真的如gats哥说的那般,虎头蛇尾,甚至影响了作品整体吗?我觉得是的,初读时,开头本就觉得时代背景描绘略薄弱,当然这里依旧是以“大家大作”做对比,但是考虑到笔者笔力水平篇幅,便觉得也可以,倒也是称得上可以,但是结尾设计过于儿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然理所应当,却因为前文铺垫太少,诚然,恶事做多了,自会有报应,笔者也说,虽然你们可能不信,但是是真的发生了。但前文中少了铺垫,这最后一拳却是打的我哭笑不得。前文堆砌的所有严肃的,深刻的内容和思想,也随着一句:我现在信佛,信因果,统统化成了孩童斗殴的闹剧,原来这一场华山论剑,就是街头胡同口五个小男孩拿树枝比武的小场面罢了。当然这样说却又些夸张,但不得不说,最后一段却是与文章前面所有部分所承载的重不同,太轻了。
我与gats哥的观点基本相同,我认为恶人得报的结局可以有,但不应只用短短几笔就草草收尾,恶人得报,因果报应,是主角的理想,或是潜意识里的希望,所以他会在得报后信因果,信佛,往小了说是个人仇恨的抒发,往大了说是对“反派”这一类人结局的影射,但却限制于笔力和字数,让这段的描写奇怪,便也是我说的轻了。恶人得报本应是很慷慨或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是笔者在这里怜惜了设计和笔力。端的是让全文变成了一篇,作者个人发泄不满,对社会现状表达诅咒的“日记”。
就好比是面对社会现状,我第一个想到的事情就是举起我的键盘,在因特耐特的世界里战斗。让人哭笑不得。到底是落了下乘。
谈到此处,就不由得想到另外一位朋友,这位朋友略有敏感,我便不多提,虽然可能有些人觉得我是在笑话他,诚然,他的一些操作略钻营,但他的文笔我是承认的,它曾写过一些文章,里面大抵上是一些描写家庭的故事,却有那么几篇让我哭笑不得,他也自觉不妥,一篇大抵上讲“我的爷爷死了,我笑了,我爸给我一巴掌”能够看出他想要表达对爷爷逃出这个苦痛家庭和世界的欣慰,但是笔力不够,怜惜了思考和描写,就让故事变成了,精神病疯子违反公序良俗。另一个呢,就是讲孩子和家庭,作者想写出当代家庭不应极力追寻丁克,生孩子是一个神圣的大事。却也因为笔力不够的缘由,看上去滑稽无比,女人抱着男人,激动地说“孩子是希望,我打你就是要告诉你!我要给你生孩子”角色设计如此无脑。压不住这沉重的题材。
在我看来这篇作品的最后也犯了这个问题。
当然,文章本身在参赛一系列作品中,却是上流,倒是配得上头奖,这里也只是对有遗憾的部分略发感慨,如果有同学觉得,你算什么东西,你也配,那我也只能说,我端得不是什么东西,也确确实实是不配的。所以我是感激先辈们的努力,让自由而又浅薄的我能去探讨质疑学习新的知识。
至于第二点也是深有感受,有人说什么是在痛苦中留下思考,我觉得可以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乐观的,是积极的斗士,是让人向往的,如鲁迅先生等,他们用笔做锋刃,在那个时代同落后的势力思想做斗争,他们在痛苦的同时反思寻求道路,他们值得敬佩。但不得不说,同样是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也有如同易白沙这般,对时局抱着悲痛,无能为力,只有一死了之的“屈原”。他们的笔下描写时局,描写时代,多是悲痛,只能通过文字来抒发自己的忧愤。或许有人说他们的作品可能并无推进作用,不如鲁迅先生,不如其他积极寻找出路的先生们。但是却也他们的“痛苦纪实”字字诛心,惊醒了一代青年,踏入了思考自身境地,寻求国家复兴的道路。
往小了说,谈及自身,也大抵是上面这两个方向,苦难加诛于我,我却不成为祥林嫂,不成为阿q,不成为孔乙己,去思考,从苦难中汲取营养,或是展望。或是有所思,或是有所惊醒。再不济,从苦难中铭记,去怀念,去悲伤,去哭,去愤怒。总之是要对苦难有所反应的。
如果文章是追求共情,万不可自我陶醉感动,怜惜了笔力,陶醉了自己,感动的自己稀里哗啦,却让其他读者看的是一头雾水。
文字是有力量的,或许一两个用到精髓,便能杀人诛心。所以万不能怜惜笔力。
其实我原来是不屑的,直到有些朋友的所作所为,让我觉得消费两个字是如此刺眼,我曾写过一篇悼念家父的随笔,被有些朋友冠以消费家人的名号。在我看来,我是支持正当的讨论作品,无论是支持和否定,但是消费二字却有些过于恶毒,但那位朋友却有些不自知。
谈及这里不是为了吐槽或者发泄些什么,只是想说文字确实有力量,所以用文遣词要斟酌,能要用的就要用上,不能少的千万不可少,这也是读完那篇过奖作品,读完gats哥的专栏自己最直观的收获。
谈到专栏区的有些朋友,就不由得说句题外话,经历了那么多,我一直在思考创作的初心或者意义,我原来觉得创作是为了钱过于庸俗,但是后来又觉得是不食肉糜的可笑逻辑。但是当我看完了《觉醒年代》之后,又觉得创作为了钱就是俗。现在冷静下来又觉得,追寻创作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是不矛盾,一方面追寻创作的物质层面,享受创作带来的物质或是名声享受,一方面追寻自身文学水平,美学提升是决不可说矛盾的。如果说我学了鲁迅先生的凌厉笔锋,不代表我写不了网络小说不是。觉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终究是力所不及的自欺欺人罢了。

说来,好久没写随笔了,但其实最近也没有停下思考。无论是沸沸扬扬的ai文学创作还是创作观或者说是道德观。昨晚看完了《觉醒年代》,这里第二遍提及算是夹个私货。在作品里我看到了那个大争之世的北大,那个君子林立,和而不同的净土,我是羡慕的,在我看来专栏区也是这么个平台,专业的非专业的,各种派系的创作者们在这里摩擦,交流争论反馈。是对提升文学创作及其好的环境。他不是你的老师告诉你三个答辩老师全是喜欢俄国文学,你写印度文学你就别想毕业的一潭死水。是充斥着各种你喜欢的讨厌的派系的聚集地。
那么,我也乐于像是海绵里的水去吸收各种各样的知识。也愿意与各位同学分享。同时欢迎更多的同学来与我讨论,共同进步。
但是,如果张嘴就是消费家人,动不动就搞些控评,做专栏阿q,专栏孔乙己,或是蛊惑粉丝爆破,编排创作者,人身攻击这般小人行径。还是不要学的好。文当养浩然之气。我辈断不可做那小人。
最后,感谢gats哥,给了我一个思考创作观念的机会。我们有机会择题再论。
次节
2021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