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医理论的误区:阴阳纲纪还是寒温纲纪(转发)

2021-06-29 11:33 作者:YYWorldEdit  | 我要投稿

现代医学讲循环,中医不是不讲循环,换词说是“一气周流”,然后就成了对抗的利器,叫做有别西医的中医 “气学”论,“气”是一种重要的能量,它沿着经脉流动,帮助身体保持健康。再加一句 “科学发现不了”,意味着“玄学才能发现”。


辩证法一定是超逻辑的,立足于自反,叫做互为因果,随时相互转换。祸福相依, 阴阳互换。叫做阴阳二气。除了图方便,其实即禁锢思想,在某个框架内,画地为牢。泛泛而谈的抽象“阴阳二气”,等同于二元论,或一元论之下的二元论,相对于现代辩证法没有任何特别。但如果“阴阳二气”是具体的,则仍需要继续分辨,而不是天然现成,因为医学毕竟不直接源于哲学理论。


外感疾病一定是因为四季之类的概念并不是无懈可击,外感本寒温异常引发的体温问题,就变成“四季问题”。日地相对运动的气温变化,就成了“阴阳二气”,这对于古人不是问题,对于现代仍不是问题吗?到底是组成,还是现象?是抽象的“对立统一”,还是具体对待的各种概念?结果却是既是抽象的对立统一,又要是具体对待的概念两分;既是现象,又要是组成,随时切换,不可避免造成混乱。


大问题只有一个,阴阳五行的谶纬范式为内学。就好比“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天有十日、人有十指”之类颠倒的荒诞,公然倒果为因,颠倒因果。就好比“群经之首”“阳奇阴偶”,两千年无人异议一样荒诞。


没有“阴阳二气”,现代辩证法,就无法成立了吗?矛盾论就无法展开了吗?古代医学理论就没有出路了吗?显然不是。


当中医讲“阴阳对治”的时候,指的是寒热或者虚实的对治,而不是“表里的对治”,因此所谓的“阴阳二气”,仅仅是有限的抽象,而非适用于一切对称概念的对待,就好比将阴阳比附奇偶,比附表里、脏腑、有汗无汗,与明暗、寒温的阴阳,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也不存在共同的抽象“规律”,也即是说“阴阳为纲”是一个误会。


这个误会源于,所谓阴阳家的纲纪,本来只是强调“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而四时大顺,指的是四季气候气温的变化,本质是寒热温凉,造成的“生长收藏”,农作物的一般规律,这种天下纲纪,首先是农业的纲纪。这种纲纪其实是讲寒温变化,而不是“互为因果”或者“寒温互化”“寒温对治”,与医学两码事。但是,医学却是离不开这种农业理论?这是个玩笑。


农业要讲表里概念吗?要讲有汗无汗吗?阴阳家的纲纪,其实是寒温的纲纪,而不是泛泛而谈的“阴阳为纲”,更不是使用“阴阳”两个抽象的词语,去“纲纪”或替代任何对称概念。而不幸的是,医经正是反其道而行之,造成大量的理论错误。


这类错误,在《伤寒论》中尤其突出。无论是“表和里病”被改为“阳虚阴盛”的无厘头;还是“表者阳也,法宜发汗”,但是阳证又代表里热证未必宜发汗;还是里病改为阴再误为少阴等等,都说明,阴阳“纲纪”的误区,在医学理论中的错误使用,不是理所当然的“理论基础”,反而成为虚伪。


所有的对称概念,都被“阴阳纲纪”,显然就会像“群经之首”一样,强行“阳奇阴偶”,天奇地偶,却无视秦汉“天六地五数之常也”,既不是阳奇阴偶,更不是天奇地偶。


当然,自反不是问题,问题是容忍自反理论,竟然两千年无人反对。有谁批评过“群经之首”“天地生成之数”阳奇阴偶的虚伪?反倒是不少人,还在叫嚣“医源于易”“医易同源”,就是因为似是而非的伪概念:“阴阳纲纪”,既是寒温,又是表里,还是奇偶。除了偷换概念随时自反之外,到底有什么理论优势?


这居然成了“科学素养”。


原文作者:忆忘


原文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384396397


中医理论的误区:阴阳纲纪还是寒温纲纪(转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