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和顺

2023-06-09 22:05 作者:海筆架  | 我要投稿

狭路相逢勇者胜,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公元前270年,因赵国不肯履行之前交换三城的协议,秦昭襄王派胡阳攻赵之阏与,赵惠文王问计于群臣,廉颇和乐乘皆言“道远险狭,不可救援。”而赵奢却说:“其道远险狭,如两鼠斗穴中,勇者胜。”赵奢于阏与获胜,因功封马服(今邯郸),为马服君,马姓由此诞生。

阏与于今何地有三说,《元和郡县志》以为在磁州武安,今邯郸武安;《括地志》以为在铜鞮县,今长治沁县;《后汉·郡国志》上党涅县有阏与聚,《和顺县志》记载,和顺在西汉为上党郡沾县(四库的郡县志注沾县之沾音丁念反,音店;陆德明《经典释文》为张廉反,音詹)、涅氏二县地,东汉为涅县之阏与城。《水经注》也记载,阏与在梁榆城,梁榆即今和顺。

阏与得名原因,在先前版本的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网站可以查询到,长治阏与古城介绍为玉帝的儿子阏为火神,到沁县为百姓驱逐野兽,纪念阏,得名阏与。上古人物和火神有关还有阏的名称,是商人的始祖契,帝喾之子,帝尧之弟,任尧之火正,舜之司徒,佐禹治水,赐子姓,封商(今商丘),为火神,称阏伯。商人祭祀的至高神称为帝、上帝。而帝喾,按王国维和郭沫若的说法,帝喾与帝舜、帝俊是商人始祖神夒的流传分化,所以地名信息库引用的说法“玉帝的儿子阏”,应为上帝(帝喾)的儿子契(阏伯)的讹传。那么阏与是否有过商人的活动轨迹, 沁县学者王中庆于2010年在《山西日报》发表了《晋之南商之源》一文,此文认为商人曾活动在漳河上游沁县一带,阏与也因阏伯部族聚集而得名,同为夒的分化者帝舜,帝舜子义均封商,建虞国(今商丘虞城县 ),虞国后裔有遏父,任周文王陶正。遏父又作阏父,阏伯部族的首领或称阏(遏)父。

那么阏与之“阏”读音应与阏伯之“阏”读音相同。《康熙字典》中,“阏”字引《广韵》、《唐韵》、《集韵》等韵书所注反切,有“乌割切”、“阿葛切”、“依据切”、“因莲切”、“乌前切”等。 作为人名、星名、城名,引”乌割切”,音“遏”,《左传》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汉书》大火,阏伯之星。《史记·秦本纪》攻赵阏与。前两者阏伯与阏伯之星皆为帝喾子契。“因莲切”、“乌前切”,音“焉”,引《史记索隐》注,阏氏,匈奴皇后号也。东晋习凿齿与燕王书曰:山下有红蓝,北方人采取其花染绯黄,捋取其上英鲜者作胭脂,妇人採捋用为颜色,因名妻作阏氏。

至于百度"阏与"相关词条引用《辞海》,注音为“阏(yù)与”,见《康熙字典》,“依据切”,音飫(yù),引《汉书·扬雄传》“三军芒然,穷冘阏与”。此处的阏与之意,晋灼曰:阏与,容貌也。颜师古曰:阏与,容暇之貌也。孟康曰:冘,行也。阏,止也。言三军之盛,穷阏禽兽使不得逸漏也。此阏与之“与”音“豫”。前两者将阏与解释为容貌,后者解释为阻截犹豫未定的野兽。按《两汉刊误补遗》,孟康说相对符合文义。

另,《史记正义》张守节 注地名阏与,阏为“於连反”,音“焉”、与音“预”。


盖与是和顺最早的名字,始见《国语·齐语》:齐桓公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盖与是晋献公时下军御戎梁余子养封邑,先秦人名字名连称,先字后名,其名养,字余子,梁氏,也有说他复姓梁余。 北齐始置梁榆县,和顺遂有“梁余/梁榆”之名。战国时名阏与,以上文阏与之战闻名。战国名将乐毅联五国伐田齐,连下七十余城,几亡田齐,后受燕惠王猜忌,避祸隐居。据《和顺县志》流寓人物篇,其隐居之地在今和顺县马坊乡乐毅村,乐毅遗命后裔改姓药,古乐字与药字同源同音,和顺也是药姓起源地。

《国语·晋语》:“ 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京 ”。其中,赵文子是赵氏孤儿的主人公赵武,其谥文,复兴赵氏,任晋中军将,也就是正卿,其家族赵氏是晋国六卿之一,叔向是晋国大夫羊舌肸,其字叔向,羊舌氏是杨氏分支(晋武公之子伯桥封杨,伯桥生文,文生突,突封羊舌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与杨氏同出晋国公族。

九京有运城新绛,忻州等地的说法,在晚清《水经注疏》中,引《太平寰宇记》,九京山在和顺县西十里,即赵孟与叔向游处,当然它同时也说此更迂远,不合情事矣。 三国时期吴国史学家韦昭注《国语》 说:“京当为原。” 广而高者曰原,墓之高者曰冢,冢之高者曰京。九京之名,九京即九原,泛指墓地,有先秦名人葬于此处。

《山西通志》辽州陵墓篇,晋大夫墓在九原山,相传晋大夫阳处父狐偃士会胥塟此,《和顺县志》乾隆卷:“晋大夫墓有二:一在县西九京山椒。相传阳处父墓;一在县北尧村山椒,相传为狐偃葬地。其中阳处父为晋国太傅,封在阳邑,为阳氏始祖,是成语“华而不实”的主人公;狐偃为春秋五霸晋文公的五贤士,也是重耳舅舅,任晋上军将;士会为晋中军将,曾劝谏晋灵公“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士会封邑在范、隋二地,也是二氏之祖,后范氏也入晋国六卿。

隋文帝开皇十年,梁榆改和顺之名,相传十六国时后赵高祖明皇帝石勒微时,与李阳邻居,争沤麻池,后石勒发迹,对李阳不计前嫌,委以重任,在县东北筑城,取《易经》中“和顺于道德理于义”,为新城命名。


和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