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家记忆(上)

2023-02-20 12:18 作者:木子青争独自二  | 我要投稿

对于老家的印象,从来是遥远的。 在我小的时候,那时候回老家是很难的,记忆中只有一趟小巴车可以到那里,而且是两天才能走一个来回的那种,倒不是路途有多远,而是路实在不行,要先绕到50公里外的县城,再到达镇里,最后才能走着盘山的土路,慢慢悠悠的爬上山顶的村子。有时候一大早六点多从市里出发,要到晚上八点多,才能到村子里。而且记忆中,一旦车子抛锚,全车的大人都会下到车下,嘿呦嘿呦的推车,好吧车子再发动起来。所以在记忆中,故乡是遥远的。 现在的老家,早已经通了直达的公路,笔直的道路又平整,车辆又少。一脚油门不到两个小时就能到达市内,但是爷爷奶奶已经搬到县城,村里只有一个叔叔留下。老宅也早就被拆除了,所以牵挂越来越少,心就和老家越来越远了。 不管多遥远,在小时候,老家却扎扎实实是我的乐园。我的老家叫砖壁村,位于山西省武乡县东部山区蟠龙镇境内,是八路军总部太行旧址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司令部曾三次在此驻扎。据说,正是因为老家被三条大沟所阻断,背靠大山,这种易守难攻的独特地形,才被选定作为八路军总部的。我小的时候,虽然那时的总部旧址已经被政府修缮过了,但是整个村子还保留了好多旧的风貌,土墙,牛棚,小土坡。上山的道路也还没有铺上条砖,还是旧时狭小陡峭的土路。一进村子,就能闻到路边石碾盘拴着的老黄牛发出的牛粪味。村里的孩子也特别活泼,一看有外面的孩子来了,便会自发的组织起来围在院子外面围观,我们李家在村里是大户,本家的孩子也多,加上我两个堂弟自小就在村里长大,很快就有胆子大的,通过他们两个叫着我出去玩。 老家的方言是很难理解的,最初我是既听不懂也不会说,只能让两个堂弟当翻译,这让老家的孩子们好一顿笑话,甚至被叫做“垮孩”。翻译过来,大致意思是“不会说当地话的笨孩子”,但这根本影响不了我们一起玩耍,到后来,虽然说还是不会说,但是连猜带蒙,已经不影响日常的交流了。 老家一年四季风景各有不同,最棒的是秋天,苹果、梨、水蜜桃、还有些我不认识的水果都纷纷可以收获了。特别是收玉米的时候,地里的向日葵也会长成又大又圆的一个大盘子,等着被一同收获。比起吃葵花籽,我更喜欢的是它的杆子,又细又长,顶头处还有一个弯。那时看水浒传,里面有个金枪手徐宁,使得一手好的镰钩枪法,特别羡慕。那葵花杆子造型就像那镰钩枪一般,粗细正好,而且轻盈不重,也不怕伤了人,于是便成了我们手中的玩物,模仿着电视里钩马腿的动作,厮杀的不亦乐乎。可惜啊轻盈的代价就是太脆了,玩不了多长时间一把把“锋利的镰钩枪”就折损殆尽了。 村里大队的院子,是我们的乐园,也是我们“厮杀的战场”,旧羊圈是山贼的大寨,旧戏台子是官府的城堡,在幻想的世界里,我们在一个个“气势恢宏”的战场上奋力冲锋,攻打着一个个盘踞着牛鬼蛇神的黑暗堡垒。村子里的孩子相对而言对外面的世界封闭一些,于是乎我就成了引导整个故事走向的导演,编织起一个又一个小世界,而我的小伙伴们则充当着各式各样的演员,尽情发挥着想象力,扮演着一个又一个传奇的角色。 孩子们全聚在一起的时候,三五个孩子一起,也会是奇妙的冒险,村里人大多都会在院子里养些鸡。从来不缺少调皮的孩子,会突然抓住了其中一只往天上一抛,其它的鸡就瞬间全部都飞了起来,整个院子就会被闹得鸡飞狗跳的,满地都是羽毛。而他们呢,一定会一哄而散,四散逃去。刚开始我不明白套路,沟通有时候又不顺畅,加上人也老实,好几次就留下我一个人下傻乎乎站在那。大人这时候一定会气呼呼的叫骂着从屋子里冲出来,准备着好好吓唬一番再大骂几句,不过看到我,看到有外来的孩子,特别是我爷爷还是村里唯一的医生,颇有威望。往往就会立刻收了火气,或是害羞的直接退回屋内,或只是过来和颜悦色的走出来,用蹩脚的普通话说让我不要和那些调皮鬼一起玩,顺道打听打听家里的情况。 当然这种“被出卖”我是不会记仇的,最多是转头就向奶奶告状,让奶奶“狠狠地”地打两下两个堂弟的屁股。不出一个小时,必定和好如初。 老家有不少不错的风景,神秘又寂静,特别适合我们的“冒险小队”去探索,还记得村后就有一条深沟,顺着沟边的小土坡一路可以绕下谷底。道路是格外陡峭,甚至算不上是有路,大人在的话是绝对不会允许孩子们去的,可心中的好奇心怎么会这样就屈服,我们几个孩子还是会时不时的偷偷去玩。谷底绝对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下到谷底就能听到茂密的植被后面稀稀疏疏的声音,那是各种小动物受到惊吓四散隐藏的奔逃声。还有各种的鸟叫,清脆且急促,似乎是在向同类报警。太深的草丛我们是万万不敢进去的,主要是怕有蛇,蝎子之类的毒虫。由于离村子不远,倒也不用担心有什么大兽,就连狐狸、黄鼠狼之类的小家伙也少见。偶尔有一半只山鸡野兔,一露头就会像离弦的箭一般,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传说在我父亲小的时候,这些地方都是有野兽出没的,有豹子和野狼,还能看得见老鹰,村里的猎户时不时上山,甚至还能打的到野猪。但后来,人们活动越来越密集,村里人口也越来越多,这些动物便再难觅踪迹了。我们的小队偶尔发现一半泡“狼粪”,现在想想也多是村里土狗拉下的野屎。 顺着谷底一路向前,不需要多长时间,隔着杂草,就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清脆且动听。扒开草丛,就能见到小溪。溪水清澈得很,水中的石头清晰可见。溪水哗哗的流着,听着就那么欢快!而且你要是你够幸运,有时还可以看见小鱼小虾,当然更常见的是蝌蚪。这可是在城里见不到的,我们用带来的瓶子,轻轻松松就能抓不少。当然了无论是小鱼小虾还是蝌蚪,都是怎么也养不活的,最好的记录,不过是蝌蚪长出了后退。而且抓蝌蚪又会被老人数落,暴露我们下沟的事情,所以后来就不再怎么去逮了。 (未完待续)

老家记忆(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