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特琳:《金陵十三钗》背后的女人, 用生命忏悔过往


她叫明妮·魏特琳,一位站在《金陵十三钗》背后的女人,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庇护着南京城众多的女性。只是很可惜她没有如同辛德勒等人一样闻名世界,受到万人的敬仰。就连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当中都将我们的魏特琳女士从女性改成了男性,这样一位真实的站在《金陵十三钗》背后的女人就这样默默无闻。

魏特琳女士作为一名传教士,怀揣着将主的光辉撒向这片神秘的东方大陆的目的来到中国,并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任职,为中国的女性教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在这里她有着属于自己的中国名字华群,也被人尊称为华小姐。直到1937年日军攻下南京城,她放弃了离开南京城的机会,选择在这座生活了多年的城市中战斗下去,只为了保护尽可能多的南京女性。在日军大肆劫掠的时候,魏特琳打开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大门,为那些寻求保护的女性提供了帮助。然而一位女性的力量终究的有限的,虽然魏特琳女士靠着自己美国人的身份在日军的战火之中撑起了一片小小的保护区,却也只能庇护年轻的女性,对于男性与年过40的女性,魏特琳也只能忍痛关上大门。面对那些翻墙闯入的日军,魏特琳冒着生命危险在学院内奔波,将一只又一只闯入学院的日军赶走。在日军笼罩下的恐怖日子里,妥协是在所难免的,虽然有着美国传教士的身份,也有着南京国际安全区的联合抗议,魏特琳的日子依旧不好过,因为她坐在的安全区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在这里聚集着大量的女性。

对于日军而已,他们一方面顾及魏特琳的美国人身份,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将这些年轻女性豢养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当中。1937年的平安夜,日军的一名高级军事顾问就直接找到魏特琳,直接表明来意“我们从1万难民中挑选100名妓女。”面对日军的无理要求,魏特琳试图反抗过,但在巨大的军事力量下却也只能被迫妥协,妥协的条件就是日军不能抢走良家妇女。最终在魏特琳女士的努力之下以及21名风尘女侠的自愿牺牲下,在明知必死的情况下,这21人牺牲自己保住了大家。

1937年的平安夜,日军从金女大带走了21名风尘女侠,而这也成为《金陵十三钗》的创作原型。之所以将21人缩减为13人,一方面是受到《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最后的晚餐”,13对于西方人而言是个凶数。日军暂时走了,近万名女性也被保住了,而魏特琳女士也迎来了世人的责骂,她获得了一个新的外号“人贩子”。

这或许就是人性的黑暗,这股黑暗的漩涡将魏特琳女士彻底击垮了,她换上了严重的精神抑郁症。为了治疗,魏特琳女士不得不像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递交了辞职报告,与1940年5月14日返回美国治疗,这一去就是永别。一年后的1941年5月14日,在这个被迫离开中国的日子当中,魏特琳女士将自己关在房间内,打来煤气,选择了自杀。或许早在一年前被迫离开中国那一刻,魏特琳女士的内心就早已死去,因此在艰难地度过一年之后,魏特琳女士还是选择了离开人世。在她的遗书中有着这样一句话“如果能再生一次,还是要为中国人服务,中国是我的家。”由于魏特琳女士没有双亲,也没有家庭。最后她的遗体由她弟弟收敛,安葬在自己的家乡,一个名为雪柏的小镇上。在这里有她的墓碑,上面写着“金陵永生”四个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