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人文清华云讲坛】刘畅:《千年一寺看佛光》完整版

2023-07-22 17:53 作者:一知杨啊  | 我要投稿

写在文前

1、笔记说明

本视频出自“人文清华”讲坛特别节目《穿越时间的距离,跟随梁思成林徽因探寻中国古代建筑》系列,共4期:

  1. 2020.06.06 贾珺:《千年一园看晋祠》
  2. 2020.06.13 王南:《千年一窟看云冈》(前2期已整理相应笔记)
  3. 2020.06.20 王南:《千年一塔看应县》
  4. 2020.07.05 刘畅:《千年一寺看佛光》


注1:本篇笔记是本人为了去山西访古所做的游览攻略和知识储备,内容以视频为主,融合了其他相关信息(内容会不定时更新)


2、注意区分两个概念

佛光寺 VS. 佛光寺东大殿

  • 佛光寺,其实是指佛光寺建筑群
  • 佛光寺主要建筑有文殊殿(金)东大殿(唐)


  • 而视频中所说的佛光寺,以及我们所讨论的唐代木构,其实是指佛光寺东大殿
  • 《千年一寺看佛光》主要讨论的是佛光寺东大殿为何是唐代木构,从4个方面来举证(殿内保存有唐代木构、绘画、彩塑、墨迹),也就是视频中所提到的“唐代四绝”
  • “四绝”的说法来源于梁思成先生,他将佛光寺东大殿誉为我国古建筑第一国宝


3、笔记内容分为3部分

  • 第一部分:背景知识补充
  • 第二部分:佛光寺概述
  • 第三部分:佛光寺东大殿“四绝”(即本次直播所讲述的内容)

主讲人:

- 刘畅

  • 梁思成再传弟子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馆长

- 张小琴

  • “人文清华”讲坛制片人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好啦~~ 前面啰啰嗦嗦了许多,正文开始~

让我们一起重回宏伟大唐!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o☆)/


Part 1 背景补充

笔记提纲

  1. 唐朝世系图
  2. 营造学社探寻中国古建之旅的背景
  3. 佛光寺的发现
  4. 中国现存唐代木构古建共:“三座半”


1、唐朝(含武周)

618年-907年;历21帝,共290年

(289年

2、营造学社探寻中国古建之旅的背景

  • 1929年,日本学者关野贞,提出中国全境内一千岁以上的木建筑物(唐代木构)一个也没有,唐代木构仅日本独有,想要研究唐构只能到日本。


  • 营造学社自成立之后,走遍十余个省,勘查千余座建筑遗迹,所发现的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建于辽代(公元984年; 位于天津·蓟县·县城内),在当时也不到一千年。


  • 但是他们一直怀着国内殿宇必有唐构的信念苦苦寻找,终于在五台山佛光寺得偿所愿。  


3、佛光寺的发现

1)一个非常渺茫的线索

敦煌第61窟《五台山图》“大佛光之寺”壁画



2)佛光寺的发现

  • 日本学者在营造学社之前就关注过佛光寺,但没有重视


  • 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和纪玉堂四人骑驮骡(tuó luó)入五台山;于7月5日,抵达佛光寺,并证实佛光寺东大殿为唐代木构。


4、中国现存唐代木构古建共:“三座半”

对于中国究竟存有多少座唐代木构建筑,学界坊间常有不同的说法,这里分享较为公认的说法之一。

① 南禅寺大殿——年龄最老

  • 山西·忻州·五台县·阳白乡李家庄村西北
  • 重修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唐德宗李适)
  • 20世纪50年代被确认为唐代木构,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


广仁王庙正殿

  • 山西·运城·芮城县城北的中力龙泉村
  • 正殿建于唐大和六年(公元831年;唐文宗李昂,其在位期间发生甘露之变
  • 唐代木构中唯一的道教建筑


佛光寺东大殿——现存规格最高

  • 山西·忻州·五台县 城东北豆村镇东北
  • 东大殿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唐宣宗李忱);
  • 1937年被确认为唐代木构
  • 三座半中规格最高
  • 梁思成认为佛光寺是“中国第一国宝”


④ “半座”则有两种说法:

说法1:莫高窟的196窟窟檐

  • 唐景福年间(892~893年;唐昭宗李晔)
  • 檐顶已塌,但梁枋栱柱是唐构


说法2:河北正定的开元寺钟楼(有争议)


-----------------------------------------------------


Part 2 佛光寺概述

笔记提纲

  • 位置
  • 名称来源
  • 历史沿革
  • 建筑群一览
  • 佛光寺东大殿


1、佛光寺位置

山西·xīn)州市五台县、城东北32千米、豆村镇东北的佛光山中(五台山南台西麓)


2、「佛光寺」名称来源

据史料记载,北魏孝文帝曾路过这里,看到一团佛光,于是下令新建寺院,名为“佛光寺”。


3、佛光寺历史沿革

1)初建:

  •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


2)扩建:

  • 唐元和(唐宪宗李纯)、长庆年间唐穆宗李恒),法兴禅师在佛光寺内兴建弥勒大阁(今已不存在)


3)被毁:

  • 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李炎;唐武宗灭佛,史称会昌法难,大举灭佛,包括弥勒大阁,寺内建筑全部被毁,仅存一座祖师塔

※ 知识链接:

  • 历史上有“三武一宗”灭佛,分别是: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北周武帝-宇文邕

唐武宗-李炎

后周世宗-柴荣

  • 灭佛在佛教中称为“法难”
  • 灭佛的原因各有不同,主要还是与政治矛盾相冲突(触及了统治阶级的权、兵、钱),且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比如佛寺免税占据巨大财富、僧侣不事生产不服劳役等
  • 唐朝会昌灭佛时有这样的说法:“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


4)重建

  • 大中元年(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
  • 大中十一年(857年),京都女弟子宁公遇高僧愿诚主持重建佛光寺。现存东大殿及殿内彩塑、壁画等,即是这次重建后的遗物。 


5)被证实为唐代木构

  • 1937年,历经风雨、穿越战火的佛光寺,终被营造学社发现,并证实佛光寺东大殿为唐代木构,让如今的我们能够一睹大唐建筑的风采和卓然。


4、佛光寺建筑群一览


00:32


图丨佛光寺建筑群


图丨佛光寺东大殿正视图、唐代经幢


图丨佛光寺建筑群俯拍


图丨佛光寺建筑群排布示意


图丨佛光寺东大殿俯拍


5、佛光寺东大殿

  • 始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晚唐;唐宣宗李忱)
  • 东大殿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殿堂式唐代建筑。
  • 东大殿殿内保存有唐代木构、唐代绘画、唐代彩塑、唐代墨迹,被梁思成先生称为“四绝”
  • 梁思成将佛光寺东大殿誉为我国古建筑第一国宝


------------------------------------------


Part 3 佛光寺东大殿“四绝”

注:“四绝”也是佛光寺是唐构的举证


笔记提纲

  • 一绝:木结构

1.斗拱

2.空间

3.屋架

  • 二绝:绘画(含彩画和壁画,墨迹之外加上碑刻等文献史料)
  • 三绝:彩塑
  • 四绝:墨迹(最主要证据)


一绝:木结构 → 彰显大唐成熟技术

注:这一部分涉及较多专业知识,推荐大家阅读文末所附的推荐文章


02:33


木结构的三个关健词:斗栱、空间、屋架

  • 空间:指木结构围合的东大殿功能空间。

1. 斗栱雄大,出檐深远

Q1:佛光寺的斗栱有什么特别之处?

① 七铺作斗栱(特别高等级)

  • 公元9世纪,高规格八铺作的斗栱很罕见
  • 现存实物中七铺作斗栱独有佛光寺东大殿这一份
  • 被称为东大殿的姊妹殿——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金堂建于8世纪,其斗栱是六铺作


信息补充:

  • 《营造法式》记载,出跳的斗栱从四铺作起,最高到八铺作
  • 八铺作斗栱在现存外檐铺作里没有

斗栱有三个知识点

  • 1)怎么数铺作
  • 2)出挑的栱子因为承受更大的力,一般用足材;横向的转叶像素枋爱用单材
  • 3)哪儿开口、谁压谁


梁思成见到东大殿的斗栱和之前见过的两个古建筑太像了,非常兴奋,他觉得东大殿八成是辽代或辽代以前的

  • 一个是独乐寺观音阁(984年)
  • 一个是应县木塔(1056年)


2. 空间:元代移动了大门

元至正时期(公元1341至1368年)右绕被叩拜礼拜所取代,对佛坛前方空间进行了拓宽调整,把殿前的门板位置从前内柱移至前檐柱,改造成叩拜礼拜的空间。



3. 屋架:结构理性


09:36







二绝:绘画,由设计师统一规划


12:59


梁思成认为绘画有两个门类:

  • 一类是建筑彩画
  • 一类是壁画


1、门板背后,学者发现了一行题记“赤白博士许七郎”

  • “博士”这个用语在唐以前很常见,博士往往是指在某一方面特别擅长的人
  • “赤白博士”:在赤白方面有特长
  • “赤白”:是指佛光寺东大殿木结构表面的彩画
  • 学者判定大木构件表面涂的颜色和在有些额上壁上画的花是许七郎负责


2、佛光寺东大殿彩画


  • 东大殿的木结构表面现在看呈红色调,是经过了后代的涂刷
  • 佛光寺东大殿彩画整体上属于“丹粉刷饰屋舍”(《营造法式》中专门用来刷红色调东西)是唐代最普遍的彩画类型。
  • 东大殿现存彩画都被后世刷饰所覆盖,但仍能露出淡淡“丹粉赤白”痕迹。
  • 东大殿的斗拱彩画是“丹粉刷饰”,拱底面加饰白色燕尾彩画,成凸字形。
  • 阑额上间断的的白色长条图案,与《营造法式》中记载的“七朱八白”彩画形式相一致。





3、如何断定是唐代绘画

  • 画风是唐风
  • 张荣用碳14分析证明它和旁边的佛像画都是唐代的


4、佛像画有什么讲究?

这一铺画的是阿弥陀说法,中间的主尊是阿弥陀,两边分别是观世音和大势至。

① 壁画和彩塑有对应关系

这尊彩塑就是阿弥陀佛,旁边是胁侍菩萨,最主要的胁侍是观世音和大势至。


② 经幢顶上的柱状体,四个正面有四尊佛像与壁画有对应关系

中轴线上那两尊对着的是主尊释迦牟尼,它的左手这尊对着的是彩塑阿弥陀,右手这尊垂足而坐,对着的是彩塑弥勒。


由此推断:东大殿的绘画由设计师统一规划,一个主设计师,几个专业设计师,协同作战。


梁先生在考察报告里说这里的壁画据他所知,“是中国在敦煌石窟以外唯一的真正唐代壁画”,学者考证认为存在这种可能性,不过还需要更为确切的证据证明。


三绝:彩塑,存留历史分层信息


19:20


1、南边窗户下这尊彩塑

  • 梁思成以为是愿诚和尚;实际是明代的本随和尚
  • 由他主持在东大殿的佛坛外加了罗汉像,现存一共有297尊,加上佛坛上的35尊,东大殿里一共是332尊彩塑


2、佛坛上的佛像,唐代的有几尊?

佛坛上的以始建于唐代的为主,有一尊韦陀是从山门移过来的,被认为是明代以后的,还有一尊供养人存在争议,其他的都是唐代的

  • 南侧是普贤骑着大象,往北是垂足而坐的弥勒及其胁侍菩萨、供养菩萨,普贤前面还有童子等。
  • 再往北,中间是主尊释迦牟尼,两侧是其两个弟子阿难和迦叶,旁边是胁侍菩萨、前面是供养菩萨。
  • 佛坛北侧是阿弥陀及其胁侍菩萨,供养菩萨。


3、怎么判定这些塑像是唐代的?

1)造型——梁思成判断

  • 从丰腴的面目、丰腴的体态,一些主佛的服饰、眉毛来看,梁先生都能和敦煌的唐代佛像紧密联系起来,所以认为是唐代的造型,只是表面的装饰颜色被后代改了

2)高度——张荣(刘畅师弟)测量了佛像的高度

  • 唐代《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记载,造佛像的时候,佛像尺度和人有关,“倍人”,是人的两倍高,人长八尺,佛则丈六,但是佛坐下来加上座变成一丈八。
  • 经测量,这里的佛像高度按唐尺的长度计算,正好一丈八,所以更好地证明了塑像本身的肉和骨骼都是唐朝的。


4、彩塑外面的服饰有可能是后代的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建筑史学者关野贞从照片判断这些佛像的服饰在民国的时候被改过。
  • 佛教徒有重修庙宇、再塑金身的传统,往往会留下一些痕迹,比如在边角处,佛像的下层会留下痕迹(有2个最有代表性的地方)

① 一个是弥勒“裙”底

② 一个是文殊“裙”底

文殊坐在狮子上,裙子耷拉下来,下面还有一个莲花座,莲花座表面花瓣的颜色刷得很鲜亮,但是裙子下面遮着的莲花瓣上,画的是其他图案,画得特别精细、漂亮,我们判断被遮着的是早期的莲花瓣,可能原来文殊没穿裙子。


四绝:墨迹,为断代提供确证


24:09


1、四根四椽栿(chuán fú),根根有墨迹

1)从南往北数第三根:

写的是一个类似节度使一样的人,这个人姓郑,很难判断历史上是郑涓、郑朗还是郑助,但是官已经不小了,是部工尚书兼御史大夫。


2)南边第一根:

上面有一个官员代州都督供军使兼御史中丞,也是三品以上的,因为他是赐紫金鱼袋的待遇,是当地的地方官,是代州的老大,当时管这个地方;还有督工、助工、出功德的小一点的官员等人。


3)北边这根四椽栿:

最有说服力的名字,有两段文字:

  • 下一段文字是“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
  • 上一段墨迹是“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


2、墨迹,为断代提供确证

“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

  • “佛殿主”:佛教体系里殿的主,基本是负责这个殿的出家人,佛殿主很可能指代的是负责殿务的女弟子
  • “上都送供”:上都是长安

“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

  • 功德主已故,是个去世的人
  • 这个去世的人是右军中尉,这个右军中尉是司令员,姓王,他所管辖的是神策右军,是特别重要的角色。
  • 梁思成当时判断,这个姓王的人大概叫王守澄,是个大太监,他曾经毒死过一个皇帝,扶立了另一个皇帝。
  • 据考证,王守澄在这个大殿建立的30年前就死了,离大殿建立有点远。后来的学者判断可能是王元宥,这也是一个著名的大太监,也是右军中尉杜牧还写过一个布告《王元宥除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制》,说王元宥这个人很好,为他歌功颂德。


这个墨迹不仅通过宁公遇把东大殿和唐代建筑联系在一起,而且通过她把东大殿和高官、大太监联系在一起,这样东大殿就和唐代官制建筑联系在一起了


3、宁公遇和右军中尉写在一根四椽栿上是什么原因?

一种猜测:他们俩是夫妻

  • 唐朝大太监张灯结彩娶夫人、收养子,达官贵人都要来贺喜,是很正常的事情。
  • 王元宥大致死于唐大中九年,死后两年左右,宁公遇出家了,大殿建成了,这不是偶然现象。


4、他们这么重要的人物为什么从长安跑到这个地方修佛寺?

  • 这里离长安并不远(PS:其实还是有点远,近800多公里呢!)
  • 五台山是佛教圣地(有朝圣的心态在)

例证:日本圆仁和尚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明确记载,他去长安之前在五台山逗留了一个多月,专门到五台山学习参观。

图丨长安-五台山的距离


推荐阅读:

文章1:

https://mp.weixin.qq.com/s/9ph9S1Okv0VqNPPHwhhWCA


文章2:

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知网有全文,求热心网友分享~~


【人文清华云讲坛】刘畅:《千年一寺看佛光》完整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