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OPPO Enco W51 体验小记:出其不意,最是惊喜

2020-07-13 18:12 作者:传翊出品  | 我要投稿

“这个真无线耳机有主动降噪吗?”

 

“要是这个真无线耳机有主动降噪就好了。”

 

这是过去一年里我在我自己的微博评论里看到的和真无线耳机相关的最多的评论。我也很纳闷,感觉一夜之间人人似乎都变成了主动降噪耳机的刚需用户。而且最重要的是,在一些平价真无线耳机的内容里,也会有各色网民孜孜不倦的询问着这款产品有没有主动降噪功能——我能理解大多数的网民和普通用户对“主动降噪”这个功能于行业常态而言会在什么价位上出现并无基础认知的事实,所以每次我会回答一句:“这么便宜,别想了”。毕竟彼时叫得上名的大品牌的真无线主动降噪耳机产品,多数都在千元价位以上。而当你郑重其事、严肃认真的向这些朋友推荐说你可以考虑这些千元价位的真无线主动降噪耳机产品的时候,他们会直接说:“哦,太贵了。”看到没有?他们需要的其实只是一部价格足够便宜的主动降噪耳机产品,而他们也不会去理解为什么主动降噪的真无线耳机产品为什么价格一直下不来的原因。反正就是:市场上要是没有这种产品,我就一直等了。

 

其实我一开始是觉得这些“刁钻”的用户是不太可能会等到这种产品的:主动降噪功能的加入,需要复杂的麦克风阵列以及对应的算法加入,对真无线耳机的元器件、芯片甚至是结构都有一定的要求——早年的具备主动降噪功能的有线耳机都不会太便宜,后期上市的具备主动降噪功能的挂颈式无线耳机或是头戴式耳机更是没有太低价格的产品。换到结构更精密、整体架构更复杂的真无线耳机产品上,它怎么可能更便宜呢?而伴随着真无线耳机的市场现状,这个观点一直被各家品牌的产品布局支撑着,深信不疑——要想买到一部还不错的、有品质保障的主动降噪真无线耳机产品,先准备个1000块钱的预算,总没错的。

 

直到 6月5号,OPPO Reno4 Pro 发布会上同步发布 W51 的这天。

尽管 OPPO 提前寄过来了一组文创胶带,上面用已经明示得不能再明示的文字彰显着自己推出的新品就是一款具备主动降噪功能的真无线耳机,但我对 W51 直接定了一个 499元的价格还是丝毫没有一点“防备”的——OPPO 此前推出的 Enco Q1 主动降噪挂颈式无线耳机,价格是599元。OPPO 如果把首款主动降噪的真无线定在799元的价位上我也不会太多惊讶,毕竟之前还有699元定价的 Enco Free。都具备主动降噪功能了,比之前的真无线耳机定价再高一点,也没有什么问题吧?更何况,它是OPPO,它是一直以来都在尽可能保证听感和音质表现的、曾经是 Hi-Fi 领域热门玩家的 OPPO。

这场发布会一结束,我再次翻看了新闻稿以确认没有看错价格。是的,它就是499元,没有799也没到599,它就是499元。这直接宣告了一个事情:我对于主流品牌主动降噪真无线耳机的价格认知,被彻底打破了。而且让我最没有防备的是,打破这个认知的是OPPO。

说意外也意外,说不意外也不能算太意外:毕竟之前 W31 就已经以低到299元的官方价(实际购买价甚至可以便宜到239元)刷新了大家对大品牌真无线耳机的认知“底线”——一部不到300的真无线耳机,可以有蓝牙5.0、双耳直连、低至全程94ms的超低延迟以及完全没有模仿气息的原创设计和甚至超出不少两倍价格之上的音频品牌真无线耳机的音质和听感表现。W31 在发布的当时重塑了很多用户对低价真无线耳机的认知:低价真无线耳机的 AirPods 山寨品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OPPO 这样的“大厂”的正式进场,正式宣告了消费者可以以低价买到一个真正够得上“真无线耳机新标杆基础线”等级产品的时代。

如果说 W31 很好的塑造了一个全民真无线产品的“标杆基础线”的话,W51 以499元的价格杀入主动降噪真无线耳机的市场就几乎是重塑了消费音频产品市场里“主动降噪”功能的价值底线。它改变了“大牌平价真无线耳机产品不可能具备主动降噪功能”的刻板印象——最终,“等等党”还是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既然产品型号是 W51 ,你还是能看到它身上从 W31 “一脉相承”沿袭而来的产品特性:设计上几乎是如出一辙的耳机本体,依旧是严丝合缝、不会出现塑料合模线毛刺的优质做工以及最低94ms的全程低延迟特性,连采用的芯片都是如出一辙的来自于BES恒玄。所不同的是充电盒的外观发生了相当明显的变化:从 W31 “粉饼盒”式的圆形变成了方形设计——这个设计给 W51 带来的最大不同便是充电盒内置的电池容量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从 W31 的350mAh 提升到了 480mAh。本来新增主动降噪之后提升的功耗,被更大的充电盒电池容量给“消解了”。W51反而提供了高达20个小时的搭配充电盒的聆听续航时长(若是关闭主动降噪更可以耳机+充电盒一共使用24个小时)——加上耳机单体4小时的聆听时长,满足日常通勤或是国内旅途中常见的高铁/飞机单程使用都没有什么问题。而且 OPPO还为 W51 配备了以往更高阶产品才会搭配的充电盒无线充电功能——它不只是日常使用的过程中充电更方便(只需要放到一个普通的卧式无线充电器上即可),在携带使用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现在颇多手机都具备的无线反向充电特性来给 W51 “随时续命”。

回到 W51 引来无数关注目光的核心特性:主动降噪。坦白讲,我一开始对 W51 的主动降噪特性并没有太多的期待:它在499元的价格上能有,就已经是一种胜利了。而它的搭载,又让很多普通用户不由自主的把它和 AirPods Pro 以及索尼 WF-1000XM3 做对比,而它的价格只有后面两款产品的1/4和1/2(实际购买价甚至更低)——如果你要按这个比例算的话,W51 能有这两件产品一半的降噪和音质表现它就能赢。但实际上……

 

W51完全具备超过8成甚至接近9成的 AirPods Pro 和 WF-1000XM3 的综合实力。而且在单项特性上甚至还有所超越:例如音质和听感可以百分百确定超越 AirPods Pro 的表现,降噪则在中高频的部分稍微逊色一点(低频的降噪幅度甚至有所超越);而以音质听感表现领先的 WF-1000XM3,在降噪表现上却不如 W51。有这么两个标杆性的千元级主动降噪真无线耳机产品“珠玉在前”作比对,W51都不曾显露出“败下阵来”的势头。亦可见 W51 两次开售都很快售罄、且获得了618期间真无线耳机销量排行新品销售额第一成绩的“实力”所在。

OPPO 宣称 W51 具备“35dB”深度降噪,这个数字乍一听很难理解——35dB 的降噪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通俗的说,大概是在一个正常开放的马路旁边,W51可以将你所听到的环境音降到开了一个高端静音空调卧室的感觉。而这时,你只需要以不到一半(甚至更低)的手机音量播放音乐,就根本在意不到周边的环境声音了——这也是我们时常提及的降噪耳机其实还相对有利于听力保护的原因,因为你不需要以过高的音量聆听音乐即可达成静享每一份音符细节的体验。W51主动降噪的可用性已经非常接近于我之前经常出门携带的索尼和 BOSE 的主动降噪蓝牙耳机产品了,典型场景如在地铁通勤的过程中基本上可以屏蔽掉车厢内的轨道运行声音和各种杂音,让你安心沉浸于音乐或是游戏、视频观览的世界中——你唯一需要担心的是可能会因为完全听不到报站广播而错过你该下的站。

主动降噪带来的“清净”益处颇多:除了在出行的过程中可以屏蔽令人心烦意乱的环境杂音之外(诸如高铁/飞机上的轨道和铁轨噪音,以及交通工具内嘈杂的人声),亦可以在某些特定环境下提供一个可以让你安心工作/休息的“桃花源”——诸如在你不想被办公室里纷繁复杂的“突发杂音”干扰思路、想要专心撰写或是专注工作的时候,它也可以成为一个极好的“降噪工具”;又如某些晚间睡眠易被外界干扰导致睡眠不佳的用户,亦可在睡觉时开启主动降噪模式“隔绝干扰”安心睡眠——我就把 W51 推荐给了我一位常年深受家住在机场高速旁边,晚间经常被高速车辆噪音干扰影响睡眠的朋友。她的反馈是她终于不用再戴着大大的头戴式降噪耳机安心睡觉了。

当然,我们也要提醒一下大家:在马路上行走以及在公共场合运动跑步的时候最好不要打开主动降噪模式,这主要是为了大家的安全着想——因为开启主动降噪之后会隔离你对外界环境音的判断,若是在公共场景行动,会有一些安全风险。当然,W51唯一的一个功能缺憾也在此:那就是没有可以拾取外部声音的“环境音模式”。当然,考虑到499元的定价,这个功能即使没有它依旧是一部绝对超值的主动降噪真无线耳机。而至于未来 OPPO 会不会推出带“环境音模式”(或所谓的“通透模式”)的真无线产品?我想,OPPO 从W31 到 W51 这一步步循序渐进的产品历程来看,一定会有到来的那一天。

音质的部分 W51 也是既意外又不意外:说它不意外,那是因为299元的W31都能有非常均衡的舒适听感,W51 自然也不会差:沿袭 W31 并不过分迎合低音取向的中正均衡听感,W51的高音甚至有了更细腻的表达,而低频也不会显得过分突出影响整体的平衡感。除了在人声中频的部分稍稍欠缺一点之外,W51 在同价位的真无线产品里已经算是优良表现的存在——而且,它也支持了 AAC 的高清音频传输协议,适配广泛。说它意外,则是因为 W51 是我目前听过的开启和关闭降噪模式时音质听感差异最小的产品,几乎没有什么不同。一般的主动降噪产品,往往在开启主动降噪之后音质和听感会有劣化,例如低频变得更重但更松散,高频变得更紧不自然或是中频塌陷比较严重。W51 并没有,其开启和关闭主动降噪之后的音质和听感表现高度统一。OPPO宣称在 W51 身上采用了“系统级音质补偿算法”,看起来这项算法对开启降噪后的音质听感表现,还真的算是卓有成效。

本来499元能做到音质、听感、降噪能力都还不错的程度,W51就已经可以算是“稳赢”了。但 W51 其它的周边特性依旧完全保留,除了OPPO真无线耳机的“当家特色”——和自家手机搭配的超低延迟(最低94ms)之外,像是IP54的防水防尘、左右耳机的触控操作、和自家手机深度绑定的开盖即连及语音助手联动等等特性,一应俱全。还是那句老话,W51 不仅做到了音频厂商可以在真无线耳机上实现的一切,还做到了它们不能实现的、只有手机厂商能靠软硬件一体化优化实现的特性。这些已经非常类似于“开挂”的优势,给了 W51 在同价位产品里更“独一无二”的竞争力优势,尤其是对于市面上庞大的OPPO手机用户而言,压根就不用去别的品牌里看了,买就是了。

大概是从 Enco Free 开始,OPPO 做真无线耳机产品的思路有了180度的大转弯:它不再躺在过去顶级蓝光机和高端平板耳机/耳放的功劳簿上做复制粘贴的策略平移,而是完全用手机市场的经验重新定义『真无线耳机』这个品类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很明显,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真无线耳机的主要用户群,和之前的高端影音用户,完全不是一群人。现在,W51把真无线用户们最期待能在平价产品上出现的主动降噪功能给做上了——这可能对于没那么在意音质/听感的普通用户们『感知最强』的功能了,而且主动降噪的效果居然还不错,光这一点我就觉得它在500元以下的市场里能算『独当一面』了。回到文章的前面,大多数人关于它的问题其实都是:这个耳机的降噪和 AirPods Pro 比怎么样?和索尼 WF-1000XM3 相比怎么样?别忘了后面两个产品的价格起码是它的2、3倍以上,但这综合表现能有2、3倍的差距吗?。就这几点综合起来,它就能够在这个市场里树立起足够的地位来。

 

蓝牙双传低延迟+主动降噪,加上极高认知度的品牌,在不到500元的价位上,W51对其它的音频品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这是一个想得很清楚的产品:我就是来抢夺有明确功能性目标的用户的。在上一轮高端场景化无线音频争夺战里,BOSE、索尼这样的大众功能化产品打赢了AKG、森海、拜亚这些传统声学派;而在这一轮平民普及化的无线音频争夺战里,手机厂商们做的真无线产品很显然赢过了第三方数码配件/声学厂商的产品——光在自家手机里搭上各种优化和功能独家适配这事儿,就足够让数码配件/声学厂商们恼火一阵子的。把曲高和寡的单项声学思维,转化成应用场景驱动的功能化定义方式,OPPO这样的手机厂商正在用一种转换赛道的新方式快速挖掘真无线耳机市场里更多的『潜在用户』们。看似出其不意,但其实也合情合理。最重要的是,消费者们不仅收获了“惊喜”,他们还能收获到更多的“满意”。


OPPO Enco W51 体验小记:出其不意,最是惊喜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