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调研社会实践团队 实践感言
今天去了卢庙村去进行乡村振兴实践调查实践。乡村是人类文明生活的重要组成成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对乡村的描述,比如在国内有莫言的《生死疲劳》,贾平凹的《秦腔》等,在国外有福克纳的《八月之光》、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等,乡村是在这个世界上不可或缺的,在一些人的视野中,乡村是落后的,野蛮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乡村的确落后于城市,可在现在,中国的乡村不断振兴,与城市间的差距逐渐变小,乡村生活逐渐变好,乡村早已不是大部分人眼中的刻板模样。为探究近些年来乡村的变化,我们组抱着实事求是的思想,去了卢庙村。 在村中通过与老书记的对谈,我们了解到了村中的情况。村里年轻人较少,这是我国所有农村都有的状况,年轻人对城市、对发达地区有着很大的向往,农村现在的物质情况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其实北上广深大概只占全国面积的0.33%,加上新一线城市,也只占了全国面积的3%,在剩下的97%的土地上,有着约300个地级市,3000个县城,40000个乡镇,660000个村庄,全国约84%的人在这里消费生长,他们生在这里,他们的半生就在这里消逝,这里是故乡,是血地,可这故乡,这血地却像他们的半生一样,消逝在风中,乡村消逝在人们心中,就像贾樟柯的电影那样,也像华北浪革唱的那样。年轻人们什么时候回回到乡村,建设乡村,这是一个问题,现在乡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可年轻人却越来越少。希望年轻人们可以回到农村,建设农村。通过这次调研,我明白了产业会为村子带来的便利。一个矿为村子带来了许多超市、饭店,无疑,这放便了人们的生活,我想到了贾平凹的故乡,那是我通过看《文学的故乡》纪录片得知的,在那里有一条街,那条街是通过贾平凹的小说《秦腔》所设计的,那条街有许许多多的游客、商摊,这大大促进了乡村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吸引了年轻人回乡。我认为,文化、产业发展,会提高村子的知名度,从而实现村子的振兴。 这次的实践给了我了解村庄的机会,让我对我国的村庄情况了解更加深入,使我了解了村庄的精神面貌,更加明白血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