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并不是天堑,他从来没有挡住过北方军队

长江——流经大半个中国的世界第三长河,沿江造就和串联了无数大小城市乡村。随着中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逐步南移,长江沿线特别是江南地区更是成为世所瞩目的财赋重镇。加之天堑浩荡,长江成了很多人瞩目的天然“马奇诺防线”,引得古往今来南渡的小朝廷和偏安本地的割据政权费尽心机想要以长江为限分割南北。

看似天险的长江,实则处处都是漏洞,所以意欲以北平南的英雄们大都不太看得起长江天堑的作用,正如《三国演义》中荀彧为曹丞相划策所云:“先灭袁绍,后灭刘备,江汉可一扫而平矣”!
划江而治的另一个问题是军事防线离政治和经济中心太近。
江南所有大都会基本都在江边或离长江咫尺之遥且无天险可供扼守,前者如南京,后者如杭州。长线一旦被北军突破,江南政权因为缺少缓冲,政权中心被兵临城下很快就会势如山崩——从南唐到南宋再到南明无不如此。
因此更多的是守江必守淮。

从地理形势来看,淮河作为四渎之一,在古代也是一条比较宽的河流,而且两岸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这对来自北方的入侵者会形成很大的阻碍。而且淮河距离长江尚远(即使今日从淮河中游的蚌埠乘坐高铁去南京都需要近1小时),就算淮河防线没挡住对手,南方政权也有足够的缓冲余地。
淮河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相对来说的话就算是长江又相形见绌呢?事实上关于这个问题,四个词就可以给出最合适的解释:战略纵深,众所周知,在古代中国是从北往南发展的,就算是到了宋朝以后南方的经济超过了北方,南方的经济和战略重心也是一直在长江沿岸的,像武昌、南京还有安庆等地区在长江沿岸的!
如果其他的地区要不就是偏远的地方,就像云南和贵州,否则就是它在地理位置上是独立的,很难与南部核心地区,如巴蜀和广东行形成了一个整体,如果他们把长江给守卫住了,他们肯定是缺乏战略纵深的此外在战争期间这些南部核心地区的经济能力肯定会大幅度下降,此外长江很长中下游的流速也是相对缓慢的!
很多的地方也是不容易过河的而且这里很容易过河而且在单独的保卫长江对南方的政权是非常的不利的,因此对南方的政权来说的话,向北方推进防线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北方做适合的地方在哪里?那就是淮河,江淮之间的水网封闭,这里也是易守难攻的,如果淮河的防线真的被守住了南方的话,南方的安全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因此江淮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战争频繁的地区,在古代的时候民风也是非常的深入人心的,在东晋时期,北方的政府军以江淮的流浪的百姓来当做兵的来源的,中国的封建时代,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也都是江淮人的。
朱元璋在自己从一个农民到后来参见了起义军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元朝推翻了建立了大明王朝,他们在这期间也是经历了非常多的困难但是觉得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没有放弃最后走向了成功而“守江必守淮”这并不只是说说而已,这包含了古代人们经过了非常准确的战略分析的!
自古以来 如果长江以北完全的丧失的话,南方的政权也是会被快速的瓦解的就像是隋朝摧毁了南陈,还有在解放战争的时候的淮海战役,然而如果江淮地区被牢牢的占据了,那么北部就不那么容易南移了,他们想要南下的话也是被非常的不容易的,就像淝水之战的时候前秦王苻坚的百万雄师也是都在这里损失了!

在金兵南下的时候,也在江淮一带遭到了岳飞和韩世忠等人的顽强抵抗的,最后金兵的重骑兵团在淮海这个河网密布的地方的力量和冲击力也是受到了非常大的抵御的,在这里也是被打的狼狈不堪的,因此觉得在当时制定的这么一个计划也是非常的有道理的,那么如果北方军绕过淮河直接攻打长江,结果会是什么样的?
还是南陈的例子。

南朝一代不如一代的皇帝们早就丢掉了淮南江北的形胜之地,首都建康孤悬国门,危如累卵。陈后主却认为:“王气在此,自有天佑。齐兵三来,周师两至,无不摧败.隋军此行,又能何为?”
后主的本朝历史知识很丰富,但他显然忘了,保佑国都的并不是什么“王气”,而是前辈据守淮南时所具有的折冲江北转圜腾挪的作战空间。现在牵制攻方的空间荡然无存,这番话当然也就不值一哂了。
后面的事态发展也说明了陈后主纯粹是一厢情愿:公元589年(开皇九年)正月初一,长江下游隋军乘南陈群臣欢度春节之时,分路渡江。贺若弼军出广陵南渡至京口(镇江),韩擒虎军出庐江夜渡袭占采石,东西两面夹击都城。仅仅二十天后,建康城破,南陈覆国,陈后主也成了艺术家皇帝误国的第一个“反面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