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一杯羹《史记》
分一杯羹 分我杯羹 《史记·项羽本纪》 【原文】 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 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项王怒,欲杀之。 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祇益祸耳。” 项王从之。 【今译】 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驻兵广武(在今河南荥阳东北)。 项王项羽率楚军东击彭越,打败了刘贾,平定了东方,率军回来(项王已定东海来)。 便又回过头来向西进发(西进),在广武山边驻扎,扎下营来,隔着广武涧与汉军对峙(与汉俱临广武而军),楚军和汉军在广武山相持了好几个月(相守数月)。 就在这个时候(当此时),彭越不断推动游击战,多次率军往返梁地反击楚军(彭越数反梁地),切断楚军的补给线,断绝了楚军的粮食(绝楚粮食),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楚军的粮食必然吃尽,对楚军极为不利,项羽为此深感忧虑(项王患之)。 项羽率领着士兵东征西讨,南战北伐,已疲于奔命,士兵都疲惫不堪,项羽急于求战,希望立刻一决胜负,刘邦却坚不出兵。 项羽于是做了一张高脚腿的案板(为高俎),把一块大的切肉砧板高高支起,把被俘的刘邦的父亲太公搁置在这个砧板上面(置太公其上),向刘邦宣告说:“现在你如果不赶快开城投降(今不急下),我就把你的父亲太公烹杀(吾烹太公)。” 刘邦回答说(汉王曰):“当初我和你项羽作为臣子一块儿北面称臣,接受怀王的命令(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曾相约‘结为兄弟’,这样来说,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吾翁即若翁),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的父亲(必欲烹而翁),要烹就烹吧,希望你能分给我一杯羹(则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听了大怒(项王怒),要杀太公(欲杀之)。 项羽的叔父项梁(项伯)陈述利害,劝他说:“还不知道天下事怎么样,还没分晓(天下事未可知),再说要夺天下的人是不会顾及家人的(且为天下者不顾家),即使杀了这老头儿也不会有什么好处(虽杀之无益),只会增加祸患罢了(祇益祸耳),遭惹天下人耻笑,有害无益。” 项王听从了项伯的话(项王从之),终于没杀刘太公。 【赏析】 处于上升时期的项羽于公元前206年自立为西楚霸王(项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效仿春秋,分封诸侯,以刘邦为汉王。 后来楚、汉之间爆发战争,项羽英雄末路时的悲壮故事。 汉王四年(公元前203年),汉王刘邦的势力迅速壮大,楚王项羽在军事上的优势逐渐失去。 两军在广武(今河南荥阳)筑城相对,刘邦的父亲被项羽所俘,项羽以此要挟刘邦,派人对刘邦说:“你若不退兵,我把你父亲煮了。” 刘邦回答说:“那么分我一杯羹”。 后用“分一杯羹”share a bowl of flesh、“分我杯羹”give me a cup of broth,比喻分享别人的利益take a share of profits,或分担痛苦 take a share of the spo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