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巴文德王朝
节选翻译自The new Islamic dynasties:A chronological and genealogical manual,Clifford Edmund Bosworth(克利福德•埃德蒙•博斯沃思)著,80.The Bawandid(Bavandid) Ispanbadhs.




巴文德王朝在里海诸小王朝中存在时间最长,持续了六七百年的时间。这是塔巴里斯坦与主流的伊斯兰波斯文明之间有着障壁的一个有力证明,进而展现了伊斯兰世界里的某个家族(其传承)不寻常的连续程度[1] 。他们声称其血统来源于一个叫巴夫(Bāw)的人,巴夫的家谱世系可追溯到萨珊帝国皇帝卡瓦德一世。他们起初的活动中心在厄尔布尔士山(Elburz)东部的菲里穆城,此山如锁链一般横贯塔巴里斯坦[2]。 该王朝的历史中有据可查的部分开始于阿拔斯王朝初年阿拉伯人的入侵,此时巴文德家族与其对手卡伦家族(Qārinids)为了这片土地的统治权而进行争斗,这场争斗在九世纪(卡伦家族的)马兹雅·本·卡林于839年发动的叛乱及其失败后结束,最终(巴文德家族的)伊斯帕巴德们决定成为穆斯林。
[1] 原文为a remarkable demonstration of how the region’s isolation from the mainstreams of Islamic Persian life allowed a degree of family continuity unusual in the Islamic world
[2] 原文为Their original centre was at Firrīm in the eastern section of the Elburz chain running through Tabaristān

随后的日子里,他们反对塔巴里斯坦低地地区宰德派伊玛目(即宰德派建立的宰德王朝——译注)的统治。十世纪时,巴文德王朝被牵扯进白益王朝(Būyids dynasty)与齐亚尔王朝(Ziyārids dynasty)对波斯北部的争夺当中,巴文德的统治者通过联姻与这两个王朝的家族联结在一起。当巴文德成为白益王朝的附庸时,便开始转而信仰十二伊玛目派。 巴文德王朝的第一支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尚不确定它与第二支系之间的具体关系[1] 。伊斯帕巴迪亚(Ispahbadhiyya)系的统治者都坚定地信仰十二伊玛目派。在处于大塞尔柱帝国臣属的体制下,他们力图维持在塔巴里斯坦当地的权威。有时他们庇护塞尔柱的宣称者[2],并与塞尔柱的上层贵族联姻。在十二世纪中期大塞尔柱帝国的权威开始衰落时,巴文德王朝内出现了一位性格果敢、精力充沛的统治者,名为沙·加齐·罗斯塔姆,他成为当时波斯北部政治局面中的一位主要人物。他与阿拉穆特城(Alamūt)的易司马仪派(尼扎里派,即波斯的阿萨辛派——译注)进行战斗,并且为了延续王朝在厄尔布尔士山南部的权力而实行独立政策。然而,在13世纪初逐步崛起的花剌子模沙结束了这个支系小王朝统治马赞德兰(Māzandarān)的权力(塔巴里斯坦这个名字在十二世纪后方才逐渐普及)。
巴文德王朝的旁系在30年后恢复了统治,该旁系名为金克瓦利亚,为伊尔汗国的臣属,都于阿莫勒。直到马赞德兰另一个家族的统治者基亚·阿夫拉西亚·楚拉布尔(Kiyā Afrāsiyāb Chulābl)推翻了他们,终结了巴文德王朝的统治。
[1] 原文为This first line faded out, and the affiliation to it of the subsequent line is not certain.
[2] 原文为at times they sheltered Seljuq claimants,这个claimants实在令人大惑不解。20200703更新:想到p社游戏,这个应该是指所谓的宣称者(强宣称弱宣称)

原文引用资料
Justi, 431–2; Sachau, 5–7 nos 3–5; Zambaur, 187–9; Album, 34–5.
EI 2‘Bāwand’ (R. N. Frye); EIr ‘Āl-e Bāvand’ (W. Madelung).
H. L. Rabino, Tes dynasties du Māzandarān’, 409–37, with a genealogical table at p. 416.
G. C. Miles, The coinage of the Bāwandids of Ṭabaristān’ in C. E. Bosworth (ed.), Iranand Islam, in memory of the late Vladimir Minorsky, Edinburgh 1971, 443–60.
W. Madelung, 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Ⅳ, 200–5, 216–18.

台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