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其实比西医更科学(二)中医所用的药也都是经过人自身尝试而
中医其实比西医更科学(二)中医所用的药也都是经过人自身尝试而得的。我们知道古代有神农尝百草,通过尝试知道了药物的性味归经,了解了药物的功效作用。被称为“中西医汇通第一人”的民国时期中医张锡纯先生写过一部书叫《医学衷中参西录》,其中一部分叫《中药亲试记》,先生所用的药都是经过先生亲自尝过,亲自体现药物的毒性作用、不良反应,然后找出解决方法才给患者服用。又如现代广西中医药大学的刘力红教授“率众尝附子”。我们知道附子是大热大毒之药,医家往往都不敢轻意使用,但他带领他的研究生们每天早晨要喝一碗附子汤,让学生亲自体验附子的功效,出人意外的是学生在喝附子汤的时候,一些学生的疾病在不知不觉中就治愈了。 中医在给别人治病之前,对自己常用的药也都亲自尝过,明白药性,了解服药之后的感受才敢给患者用药。比如老师讲过他治疗肠癌的一个医案。那时一个女患者,医院诊断为肠癌晚期已经不给治了,让患者回家静养,但是患者家属不忍心看着患者等死,于是找到老师,老师看到患者时,患者已多日不大便,腹部硬满,老师断定患者患的是冷秘,于是老师用白蜡包裹住二十粒巴豆,让患者第一天先服下十粒,隔一天后再服十粒。患者第一天服下巴豆之后肚子只是轻微的疼,并泄下一点大便。到了第三天服用巴豆的三个小时后,患者就感到腹中气机翻滚,而且大便下来了,蹲在那里一下子拉了一个多小时,泄下的大便有半盆之多,患者顿时感到腹部小了,也轻松多了。后又用药物调理,医院推辞不治的肠癌病霍然而愈。 虽然看到老师用巴豆如此出神入化,但自己用它时还是有顾虑的,不敢用。怎么办呢?于是也萌发了自己亲自尝尝的想法。那一天上午八点钟时,拿出一粒巴豆放在口中,但是巴豆的味也太难闻了,我没敢嚼,于是囫囵吐到肚子里,但是过了好长时间都没感觉。我还想都说巴豆厉害,但咋没反应啊!到了十点钟的时候,我感到腹部一阵疼痛,感到要泄了,于是急忙冲向卫生间,裤子还没有完全退下来,就如山洪爆发一样泄下了大量的水花样大便,然后就没事了。第二天我又服了两粒,情形与第一天差不多,第三天我又服了三粒,结果两小时后腹部只是微痛,连泄都不泄了,可能是寒积都泄完了吧! 有了自身的经验后,因此给患者用巴豆自己心里就有数了,遇到寒性便秘的患者,给他用上一粒没有问题,患者就是拉到裤子里都没事。 又如中医的绝学针灸也是通过自身的实验总结出来的。魏晋名士皇甫谧42岁时患了严重的风痹症,从此半身不遂,卧病在床,加之耳聋,又错服寒食,十分痛苦,于是他开始研读《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各9卷)《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他发现这些医书“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于是乎“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原书根据天干编次,内容主要论述医学理论和针灸方法,故命名为《针灸甲乙经》。因为身患风痹证,皇甫谧半个身子像针刺似的难受,有时疼的起不了身,请了好几个医生都认为难治此病。他读了《针经》《内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医书后,就在自己身上扎针,有些穴位刺不到,他就叫儿子进针。就这样,他用针灸减轻了自己的风痹症状,并且治好了自己的耳聋。 好多人学针灸也是先在自己身上刺,等手法熟练后才敢给病人扎。我以前在学针灸的时候也是先往自已身上刺,每一针的深浅,力度自己的感受都非常真切,这难道不比“小白鼠”实验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