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掀起两岸“唐诗热”,诗词是我们共同的精神财产
“希望电影可以在台湾上映。”
“看得我热血偾张、眼眶泛泪。”
“真担心台湾的孩子会忘记这些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
继在大陆掀起观影热潮后,正在热映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影片《长安三万里》掀起的“唐诗热”也“烧”到了台湾岛内,不仅被台媒大幅报道,更掀起了岛内网友的热议。
影片中展现的诗词文化平等地打动了每一个华夏儿女,一衣带水、同根同源,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就在这些锦绣文章之中。

《长安三万里》以高水平特效制作加持,通过唐朝诗人高适的视角还原“诗仙”李白一生,进而呈现杜甫、王维、岑参、贺知章等一众唐朝诗人群像。就细节而言,《将进酒》《静夜思》等共计48首传世名篇在影片中接力展现,让从小熟读唐诗的中国观众“骨子里的DNA狠狠动了”。

截至目前,《长安三万里》在豆瓣得到了8.2分的高分,有约78%的用户不吝打出4星和5星。而据猫眼专业版数据,《长安三万里》票房已超过12亿,预测票房将超过18亿。无论是涌动到对岸的观影浪潮,还是颇为喜人的市场成绩,《长安三万里》此番唤醒华夏儿女的“血脉”,最重要的原因是影片中呈现的诗词文化所代表的中国魂。

说起中国的诗词歌赋,我们都能明白这是中国文化的感性表达,是中华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再到创作高峰期的唐宋诗词,高度浓缩了中华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数千年来,这些诗词中所承载的忠孝、仁义、爱国、勤劳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内容,正是深藏于大众血脉里的中国文化基因。说白了,这就是我们独有的“语言”,只有懂这套体系的人才能互相交流。

《长安三万里》开篇定调:“在我唐朝,上至君王,下至贩夫走卒,人人都会写诗。”
在影片中,我们既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奔放,也看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还看到“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深情,以及“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悲切。
喜怒哀乐、国仇家恨,全都在诗中了。

正如网友所评价的那样:“诗词是历史背景的再现,诗人情感的流露,文化脉络的传承,精神力量的积聚。”
看了《长安三万里》,曾经只是印在书本上,以文字出现的诗词了一下子鲜活生动了起来,变成了三维的,不,是四维,因为我还穿越了时间。
我仿佛来到了1000多年前,和李白醉过酒,一起骑着白鹤扶摇九万里;给高适饮过马,一起策马扬鞭为大唐而战。

尤其是电影用超现实手法表现的《将进酒》意境,十分惊艳。
其实对于诗词,人们的感受大多来自书本,要将抽象的文字之美转化为具象的诗情画意,在168分钟的时间里还要不断推陈出新,让观众保持新鲜感,就必须在视听呈现、情节设置上下深功夫。
据悉,《长安三万里》项目历时三年,其中《将进酒》片段的制作就耗费两年时间。李太白、岑夫子、丹丘生,这些活在传说和诗篇中的姓名,一同驾鹤云游,看尽长安盛景,共享满怀豪情,能不忆“长安”?

这部号称“史上最长国产动画”的《长安三万里》没有为了所谓地迎合市场而自我阉割,相反,制作团队以十足的耐心和诚意挖掘出唐诗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最美的那一面,并用最佳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在这个亚文化盛行,大众已经很难被“统一审美”的年代,我们依然能够在看了《长安三万里》后重新为中国古代文化而动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每一个华夏儿女也都能够在诗词歌赋的万千意象中,感受到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这样的现实反馈,大概就是对于《长安三万里》最好的注解,而我也终于读懂了影片中那句台词:“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没说的那后半句,一定是“中国就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