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与“无知之知”.
苏格拉底以他流传下来的作品以及相关语录而闻名与哲学界,且从古至今得到认真阅读过其相关作品的读者的“追捧”,两千多年前自古希腊时期开始,苏格拉底就显露出他独有的智慧,他作为希腊(雅典)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经历诸多看似曲折,但是实则好像又不曲折的事件。在苏格拉底70岁时,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明”“信仰新神”“蛊惑青年”的罪名审判,最终选择自己喝下毒酒而死。但是在苏格拉底死后的14年后,雅典法庭重审了苏格拉底案,且改判苏格拉底无罪,并判处主要诬告者拖死刑,对其余次要作用的诬告者判处流放。那么苏格拉底被判死刑,与他的“谦虚”和“无知之知”是否有关系呢? 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让人很难理解,但是却又非常好理解,即当他人问到苏格拉底对于某件事的看法,或者个人观点的时候,苏格拉底总是会回答说:“我不知道。”这是他出自与“谦虚”的态度?还是出自于他思考过后真实的回复?尚未可知,这真的又让人觉得非常的难以理解。 可是,在这个时候非常奇怪的一点来了,当别人回答了某件事的观点和看法过后,苏格拉底则总喜欢用质问更甚至是质询的语气,并通过自己的学识与见解来抛出各类问题,然后告诉对方你这样思考是不对的,并且驳得对方哑口无言,毫无招架之力,(所以苏格拉底被很多人称为“苏大杠”),那么这就好像看似与他先前的他什么都不知道的观点冲突了啊,他明明知道那么多,他为什么要说他不知道呢?真是令人费解。苏格拉底啊,你为什么要“装比”呢? “哎呀,苏格拉底,你明明什么都知道,却要给我们说你不知道,你就是想让我先说了我错误的观点,然后你来反驳我,从而满足你那变态的心理吧,你好变态啊,苏格拉底,怎么世界上会有像你一般的,如此变态的人啊。” 此时,我们应仔细思考,并且做出我们处于当下环境当中,处于这个客观世界中的比较理性的价值判断,到底是又或者不是,我们来先做一个假设,假设苏格拉底真的是前述文字中的那种,装谦虚,装不知道,然后为了反驳而反驳,那么他就是要加害别人,就是要让别人感到不爽与厌恶,从而来通过别人的厌恶获得快乐的变态人。那么雅典法庭对他的首次审判理应是正确的,因为他就是那么变态,那么让人厌恶,那么恶心,所以理应对他施以死刑,这种变态对我们的客观世界没有任何益处且让我们感到恶心。 可是,事实情况却不是这样,雅典法庭十四年后重审此案,改判 苏格拉底无罪,且判处诬告者相应的刑罚,这就意味着,雅典法庭重审案件后发现且证明苏格拉底不是那种为了在反驳当中获得快感,让别人感到厌恶难受的那种变态,而是认为苏格拉底是真正的对雅典城邦有益的,且是对他自身有益的具有智慧的先辈。那么回到文章中心观点,苏格拉底说他对某个观点不知道,他是真的不知道还是假的不知道,亦或是他知道,装谦虚说他不知道,然后来驳斥别人的观点。前述已经举了雅典法庭重审苏格拉底案件,那么装谦虚,假装自己不知道然后来驳斥别人这个观点已被这个事实排斥掉了,那么剩下的则是他是真的不知道。 但是何如来理解这个真的不知道呢?这个不知道是指不知道什么呢?很显然的苏格拉底知道的东西很多,这是大家都不用怀疑的,但是他说他不知道到底出于什么原因呢?既然假装不知道,或者谦虚的说自己不知道这个观点已经被驳斥掉了,那么只剩他真的不知道了,他真的不知道的是什么?或许真的是别人提问的那个问题,他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他就回答了不知道,但是他脑海里应该有一个大致的逻辑构思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建立起来,若不回答不知道,他还能回答什么呢?所以,苏格拉底说他的不知道,是他真的不知道,而并非他装作不知道,并非是知道但是表示谦虚的态度。是他真的真的真的不知道啊。 或许这时有的人会说,“你不知道你就不能想一想在说啊,把你的逻辑体系构建起来在说啊,你那么急切的回答说不知道是啥意思啊?就是不尊重别人,所以说不知道是吧?”。这个时候我们又需要做价值判断了,(切勿轻易做价值判断,因为判断的过程需要经过严格的审视与自我的质询),因为逻辑思考的过程是一个消耗大量脑力的过程,构建一个完美的逻辑体系需要经过不断的审问与质询,就好像真理一样,真理绝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达到的,真理需要经历实践的证明,苏格拉底想通过语言来达成一个完美的体系,但是这个过程非常困难,所以在他接受别人对某件事的看法询问的时候,他需要的逻辑构建的过程过于漫长且困难,并且经历这个过程无益于他们之间的对话,所以他于那个当下回答了他认为最合适的答案即“我不知道”。所以无知是真的无知,至少在苏格拉底自我看来是真的“无知”,但是“知”这个评价是别人给予他的,所以“无知之知”这一个词语实际上来自于他本人的观点,同时来自于他人对他评价的观点,因此表现出来了极为矛盾的现象。所以无知是真的“无知”(从他自身来讲),知也是真的“知”(从他人或者说从客观环境来讲)。所以真的不是他以谦虚的态度告诉别人他不知道,而是从他自身出发,他真的不知道。 说到谦虚,不禁联想到柏拉图说过:过去和将来都不会有柏拉图写的著作,现在以他署名的作者都属于苏格拉底,被美化与恢复了本来面目的苏格拉底。他到底是在谦虚亦或是这是他的真实想法,又或者二者皆有,那么此时哪一方占的比例更大呢?这让我不禁想到一个类比推理,比如我在发自内心的想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例如:把家里的碗认认真真的洗完,且认认真真的拖了地板,又或是把公司企业的地板拖一遍之后,我得到了他人的赞扬,哇你好勤快啊,你一定要好好保持你勤快的优良品德。此时此刻,我会感觉到不适,我真的不想要你说我勤快,哪怕你真的认为我勤快,我只是认为我想做这件事我就去做了,我不想得到被你扣上我勤快的帽子,换句话说,被你赞扬我勤快,不是我做这件事的首要目标,我的首要目标是“我想”,且发自内心的想去做这件事。那么通过类比推理,我们是否可以得知,柏拉图说过去和将来都不会有柏拉图写的著作,它们都属于苏格拉底,谦虚的含义更多,还是说柏拉图就是认为他们都属于苏格拉底的含义更多,此时需要大家做出价值判断,私以为,柏拉图也许大概率会因为别人说,“唉!柏拉图,你好谦虚哦!”的时候,感到不适,因为他人曲解了其说这句话的本意,就好像别人曲解了我发自内心愿意去拖地打扫卫生洗碗一样。大家更愿意希望得到的是别人真正的从他本人角度去着想,而非站在他自身当时的主观臆断来进行胡乱猜测判断,然后出现误差与谬误。所以我认为说柏拉图的话语是谦虚是对的(站在他人的观点来看),但是又是错误的,且错误的程度更重(站在柏拉图自己的观点看),所以总结来说,大家说他的话是谦虚,是错误的,人不应该且不应当在自己看重的立场附加不着边际的价值。 最后,引用苏格拉底的著作,即柏拉图署名的著作《理想国》最后一段话: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只有这样、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死后,我们才可以得到人和神的爱而诸事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