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十三)小说“现代性”的争奇斗艳

2023-04-20 09:37 作者:轻语-Echo  | 我要投稿

一、“左翼革命小说”的现代性追求

1、发展类型和团体:A革命的浪漫蒂克,B革命加恋爱,C社会剖析派三个阶段,D东北作家群。

A茅盾:《蚀》《虹》

B蒋光慈《鸭绿江上》李孟汉与云姑的爱情故事《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胡也频《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前面》;丁玲《在黑暗中》《韦护》(以瞿秋白和王剑虹的恋爱故事为原型)

五四期的丁玲:《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苇弟(内向、懦弱,发闷气),凌吉士(英俊、洒脱。有妻子,仍四处沾花惹草),莎菲离开北京。

AB小结:茅盾后来在《“革命”与“恋爱”的公式》中分析总结:一是革命与恋爱的冲突,二是革命决定了恋爱,三是革命产生了恋爱。宋若瑜(1903-26)

在革命高潮中,革命为浪漫主义提供了诗意,在革命低潮中,浪漫主义则为革命提供了飞翔的翅膀,使他越过目前的挫折,看到光明的前途。

C洪灵菲《归家》百禄叔柔石《为奴隶的母亲》春宝娘;郭沫若《一只手》小孛罗、父母、克培;张天翼《砥柱》《包氏父子》;吴组缃特别关注乡镇的骚动不安和宗法大家族的分崩离析。《黄昏》《一千八百担》(对话的艺术)还有透视妇女命运的,充满诗意的抒情气息《菉竹山房》二姑姑在守节中的心理压抑和精神痛苦与变态《樊家铺》线子嫂弑母救夫;叶紫《丰收》云普叔;艾芜《山峡中》魏大爷、“野猫子”、“小黑牛”。

D萧军1935年《八月的乡村》《第三代》

萧红,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的笔名。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31年为反抗包办婚姻与家庭决裂,走上痛苦艰辛的流浪生活。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生死场》王婆、老马《牛车上》五云嫂《呼兰河传》大泥坑、小团圆媳妇

呼兰河城中的居民几乎都是传统道德规范的遵守者与维护者,他们“精神奴役的创伤”如此深重,人性中最基本的同情与怜悯之心已被完全遮蔽,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萧红小说特征:a几乎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淡化了情节性和戏剧性,b通过散文式的叙述和描写,渲染营造出一种情调和氛围,扩展情感容量。c文笔清新优美,抒情诗般。语言既新鲜生疏-陌生化,又真诚自然坦率。

有人说如果丁玲是一座突兀的山,那么萧红是一江明澈的水。

2、左翼小说的现代性特征:革命

二、“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追求

1、新感觉派的来源:首先崛起于20年代的日本,最初是日本文艺评论家千叶龟雄给日本《文艺时代》杂志周围的作家(横光利一、川端康成、中河与一、片冈铁兵)起的名称。被刘呐鸥等引进中国;

2、审美倾向:提倡文学要以“快速的节奏”和“特殊的表现”为基础,把追求新奇的感觉当做创作的关键。强调直觉和主观感受。以西洋文化想像为参照的都市生存体验、情爱体验、消费体验。

3、思想演变:一开始是左倾的。1926年,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创办《璎珞》刊物。他们加入共青团,27年4.12事变,他们开始脱团,28年冯雪峰加入他们,但其刊物《文学工场》因内容左倾,书店老板不敢出版而夭折。刘呐鸥从日本回国,他们成立水沫社和第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马克思主义文艺论丛》,由于左倾,很快又被查封。29年9月办《新文艺》,也有左的倾向,但慢慢开始与左翼貌合神离。1932《现代》杂志作为一个独立的、纯粹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和流派的根据地出现。

4、具体作家作品:

①刘呐鸥:1900年出生于台湾的台南县,原名刘灿波,曾在日本东京青山学院专攻文学,后入上海震旦大学。翻译过横光利一的小说集《色情文化》、弗理契的《艺术社会学》;摄制的电影属于“软片”性质。1939年进入汪精卫汉奸政府的新闻界工作,当年秋天,因为争夺赌场,被上海的青红帮暗杀。是一个洋味十足的青年人。

刘呐鸥喜欢选择最能表现上海时髦都市印象的场所,如:电影院、赛马场、夜总会、酒馆、咖啡馆、、舞厅、游乐场、大型商场、十字街头等所构筑的象鸡尾酒一样,具有流动性、多变性、异质性的现代空间,声色犬马吞噬着人的理性,纸醉金迷搅动着人的情欲,一种急切的机械文明的节奏,使人震惊眩晕,只有即刻的身体感官,只知道尽情享受今天。

②穆时英:1912年生于浙江慈溪一个银行家家庭,自幼随父到上海求学,在光华大学中文系学习外国新文学流派,毕业后参加国民党杂事审查委员会。穆时英从香港回到上海后投靠了汪伪政府的胡兰成。主持汪精卫汉奸政府操纵的《中华时报》《文艺周刊》《华风副刊》主编《国民新闻》,1940年被暗杀。

早期作品表现下层百姓的"草莽"生活,揭示贫富对立的不平等,如1932出版的小说集《南北极》引起巨大轰动,被称为是当年文坛最大的收获。艺术表现手法悖反都市文学的高雅,充满了下层人民强悍、粗犷的生活语言,一度被誉为“普罗文学之白眉”。但左翼一致认为穆时英的作品在思想上有着“非常浓厚的流氓无产阶级意识”。

1933年出版小说集《公墓》,转而描写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后又出版《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等。

 捕捉都市人敏感、纤细、复杂的心理感觉。他以圆熟的蒙太奇、意识流、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等表现手法,反映20世纪30年代大上海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开掘都市生活的现代性和都市人灵魂的喧哗和骚动,特别是把沉溺于都市享乐的摩登男女的情欲世界描绘得有声有色,刻画得栩栩如生。同时,在这些小说中,也流露出明显的颓废感伤气息。

③施蛰存:(1905—2003)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1930年代主编《现代》杂志,引进现代主义思潮,推崇现代意识的文学创作,影响广泛。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执教于云南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和光华大学。1952年以後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因早年与鲁迅有过论战,因而在50至70年代受到迫害,告别文学创作和翻译工作,转而从事古典文学和碑版文物的研究工作。鉴于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上的贡献,施蛰存曾被授予“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1993年)和“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敬慰奖”。

《梅雨之夕》《薄暮的舞女》素雯《将军底头》花惊定《春阳》婵阿姨

5、新感觉派小说整体特色:

A对都市的独特认知和感受。感官化碎片

B对传统道德和生活经验的颠覆。

C艺术手法:多用蒙太奇、意识流、感觉主义和心理分析。

D语言陌生化,刘、穆华美与五光十色。施追求东方情调、形象、意蕴。

在资本主义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分裂感和孤独感,他们恋物癖式地展示事物的表象感觉和繁琐的物品细节与清单,事物成为一种破碎的镜像,成为无法整合的资本主义精神分裂症。--价值理念崩溃、虚无主义。

6、意义和局限:确实拓展了现代文学的想象力和审美内涵。但只是畸形的、昙花一现的现代都市性消费文学。

新感觉主义的理论,一方面符合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的理论及其对于文学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体现了他们一种新的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和世界观,这是对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怀疑和反叛,同时也反映了他们业已丧失了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的把握世界的能力与信心。

7、“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性:瞬间

三、“京派”小说的现代性追求

1、京派的由来:

A、名字由来:京海之争。

1933年10月,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文学者的态度》--苏汶发表《文人在上海》为海派辩护--沈从文《论“海派”》--曹聚仁《京派与海派》、鲁迅《“京派”与“海派”》:“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沿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但从官得食者其情状隐,对外尚能傲然,从商得食者其情状显,到处难于掩饰,于是忘其所以者,遂据以有清浊之分。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

沈从文既对“海派”的“商业竞卖”批评,也对其“名士才情”批评,也像鲁迅一样将创造社视为“才子+流氓”,如沈从文的《郁达夫张资平及其影响》。

“京海”之争,朱光潜回忆,京派大半是文艺界旧知识分子,海派主要指左联。

B、本质来源:

a、革命的威压:

1925年之后,中国社会开始进入急剧变化的时代,大革命使知识分子面临新的

历史选择,王国维自杀,创造社急剧左倾,朱自清、闻一多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走进了学术的象牙之塔,周氏兄弟最终走向不同的道路。

二十世纪,革命给知识分子带来了无穷的魅力和兴奋;然而,革命也是知识分子的一个严峻的考验,革命不仅猛烈地摧毁了知识分子宝贵的文化、艺术和博物馆,而且尤其要无情地毁灭知识分子异常珍惜的个性、自由、理性和幻想,排斥他们细腻、敏感、丰富的内心生活。

b、政治消弭下的文化抉择。

1928年北伐结束之后,政治中心南移,北平大学云集二十多所,成为远离时代的象牙之塔。这里的文人对政治相对冷淡和不信任,专心从事文化建设,在这样一个相对孤立、封闭、静止、自足的环境中形成了一种温和、从容、舒缓、闲适、雅致的生活态度和文学风格,与上海的峻急、尖锐、紧张、艳异、变幻明显不同。

京派的生成和存在在中国历史上千载难逢而又转瞬即逝,没有了北京(叫北平,因此京派的名字像是一个反讽)以后的一段不真实的好时光。它是自由智识分子难以追怀的梦想,是历史中的一个反讽。

2、京派的建构:

A、优雅的沙龙聚会是京派形成和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朱光潜、林徽因家的沙龙。

B、期刊和文学副刊等媒体是京派形成的重要条件。沈从文《大公报•文艺副刊》、朱光潜《文学杂志》、废名《骆驼草》、巴金郑振铎靳以卞之琳《文学季刊》《水星》、李长之杨丙辰《文学评论》

C、人员构成:

一是二十年代末语丝社分化后留下的偏重讲性灵、趣味的作家,如周作人、废

名、俞平伯;

二是新月社滞留在北京的或者与《新月》月刊关系密切的一部分作家,如梁实秋、凌叔华、沈从文、孙大雨、梁宗岱;

三是清华、北大等校的师生。

D、审美取向:

李长之、杨丙辰《文学评论》:“第一,我们愿意是健康的;儿嘻是我们所不屑,胡闹是我们所不肯,消闲是我们所不忍,所以,第二,我们愿意是严肃的;尽管有的刊物是为的‘党’,为的‘派’,为的‘帮’,但我们认为文学是为的人类的,所以,第三,我们愿意是公正的。”

当然,在民族危难之时,他们并不消沉或者冷漠,他们对于周作人等的超然、闲适与幽默是批评的。

3、具体作家作品:

A、废名《浣衣母》李妈从受人尊敬-遭人指摘。

B、凌叔华【1900-90】生于北京的一个仕宦与书画世家,是其父第四位夫人所生。父亲凌福彭与康有为同榜进士。曾拜慈禧太后宠爱的画师缪素筠、著名山水兰竹画家王竹林、女画家郝漱玉为师习画,绘画基础坚实;还受到一代怪杰辜鸿铭的教育,打下了古典诗词和英文的基础。 1922年考入燕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入本科外文系,主修英文、法文和日文,并听过周作人的“新文学”课,后嫁于陈西滢。

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及散文集《爱山庐梦影》。《中秋晚》中秋夜,敬仁、太太、“吃上团圆饭,一年不分离” 姑太太(敬仁干姐姐)去世,两人纷争,互不相让,终败家。归命运。

C萧乾[1910-99] 蒙古族,为遗腹子,11岁丧母。1930年考入辅仁大学英文系,1931年任英文周刊《中国简报》(China in Brief)文艺版主编,翻译和介绍中国文学作品。后转入燕京大学新闻系,1935年毕业。任《大公报•文艺》主编兼旅行记者。1939年受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邀请任教,兼《大公报》驻英记者,1942年入剑桥大学英国文学系研究生,进行英国心理派小说研究。二次大战爆发,1944年放弃剑桥学位,担任《大公报》驻英特派员兼战地随军记者,成为当时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写下了《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量通讯和特写。1945年赴美国旧金山采访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和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1946年回国继续在《大公报》工作,兼任复旦大学英文系和新闻系教授。

萧乾生前总说“沈从文教会萧乾做文,巴金教会萧乾做人”。《篱下》环哥《雨夕》疯少妇《皈依》

4、京派小说特点:

a着力赞颂纯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农村和孩童)-对人性堕落与异化的憎恶。

b把写实、记“梦”、象征熔于一炉,推动现代抒情写意小说达到一个新阶段。(情感、意绪、想像完美融合)

c总体风格平和、淡远、隽永。具有温厚的牧歌情调,取材一般平和,即使是时代性尖锐的题材也处理的淡薄得多,表达含蓄。

d语言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真挚。

5、京派小说的现代性追求:自由、古雅


(十三)小说“现代性”的争奇斗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