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医疗医药或许是为少有的好位置!
先说观点:医疗医药一直是关注度非常高的赛道,其估值已到高性价比的位置。看好的几点:老龄化趋势导致行业需求长期充足;集采影响逐渐减弱;市场配置医疗医药的比例也处于较低水平;成熟市场的经验也充分验证医疗医药的价值;
医疗医药涨不起来但是市场热度不低,关注的人应该不少,短期板块想直接一飞中天貌似有点难,毕竟葛大妈还套了那么多的人,在20-21年买进去的兄弟忍受了几年的下跌,心态可能也要熬没了。不过越是熬没了的时候越是可能后续反转的时候;医疗医药长期来看无疑是好板块,过程艰辛而已。
林园不知道喊了多少次他关注医疗医药了,但是市场也不是他说了算,市场并不会因为某人的喊话而出大反转,大多数人都认同的时候才是市场上涨的时候,但是只有少数的勇敢者能去提前喊话,尽管是左侧,但是大佬有钱补仓呀。
自己也没有专门看医药行业,里面的细分赛道和医药品类肯定是不熟悉的,我只能从大趋势和整体估值来看,再看看近两年医药下跌的因素有没有改善。如果一个行业长期逻辑没有问题,短期经营改善明显,那么行业离反转也就不远了,之前看的纸和燃气多少都有一点要反转的倾向,但逻辑肯定是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跟踪情况才能更准确看,再结合有没有资金放量去买才能判断是不是逻辑成立。
今天确实是医疗医药相比市场其他显得很突兀,情绪依旧是爆炸的一天(虽然整体市场冲高回落),医疗医药却一路下挫。主要可能还是情绪的影响吧,消息面上有医药领域反腐问题的通知,但是我没理解反腐为啥会下跌,行业在没有腐败问题不是能经营的更好嘛?这也算利空的话我其实不太能理解。或许这次又是在行业情绪差的时候诞生出难得的买点呢。哈哈哈哈!

下面说几点自己对医疗医药的认识吧,从大到小:
行业情况:
医疗医药在大方向上看一定是一个增长很不错的行业,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渐突出,70年左右的婴儿潮人群逐步迈入60岁,老年人的增多最直接的就是带来身体疾病问题的增多,对医疗医药行业的需求会增多。我觉得这是可以定量去算的,每年全国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据都有,结合疾病的发病率,每个疾病的市场规模情况都基本能算个大概。
以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为例,数据显示2015—2019年心血管系统用药规模由1084.36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1471.94亿元,年均复合增速为7.94%。2017—2019年高血压、心脏病、心肌梗塞等血液循环系统疾病的出院病人中,60岁以上的占比分别为69%、69%、69.5%。疾病的发生往往也会带来相应的治疗需求,对于心血管疾病来说心疾病治疗的主要需求包括血压等健康检测需求、心血管用药需求、心脏支架等手术需求、增强免疫等保健需求、慢病管理的指导需求。

单从数据看确实是老龄化会拉动行业的增长,进而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盈利。但是这个老龄化是否是医药医疗行业的核心增长动力?这个问题其实一直是有争议的。更多的观点表明,老龄化只是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更多影响行业的因素来自政府政策和居民收入以及健康管理理念的改变等。
1)参保人数的增加对行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和医保基金均在2016年以后有了大幅提升。2017年全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了约11.77亿人,并于2018年,达到13.45亿人,医疗保险基本涵盖了全国人口基数。与此同时,2017和2018年的医保基金收入分别为17932亿元和23440亿元,相较于2016年的12692亿元也有了大幅增长,也相对的与医药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趋势相匹配。

这也引出了第二个问题,之前有新闻听说医保费用不足,老年人越来越多,国家医保基金的支出压力很大。这也导致近几年的医疗费用增长持续快于GDP增速,财政补贴连年提升,个人绝对卫生支出逐年上涨的趋势下,为加强控费挤压不合理支出,所以各级带量采购和集采之风逐渐盛行。这也就影响了行业里面企业的盈利能力,这也是近两年来行业估值下滑的主要原因。

2)集采是以量换价的方式,这对企业的盈利影响是好是坏?
如果从股价看,只要公司涉及集采,股 价过去几年肯定是“先跌为敬”。但是其实从行业实质来看,集采是国家对医疗健康事业做的重要改革。2023年3月人民政府网披露的数据来看,截至目前,国家已经组织开展294种药品集采,一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门诊常见病、慢性病用药平均降价超过50%。
得益于大幅降价,患者使用高质量药品的比例从集采前的50%上升到90%以上。以价换量在某些药品上确实有一定效果。
有个观点是对比日本来看:基本上全球政府都会把医疗服务定位为公益性、保障性(除了美国,其医疗体系更市场商业化)。因此为了应对老龄化,对于医疗体制内的定价政策本质上都大同小异,政府出面对药品价格进行管制,而且我们预计控费政策会一直持续下去。
在日本对药品价格进行管制后,1975-1985年十年的时间里,日本药物价格指数下降了50%,日本医药工业产值增速由超过10%降低到2%左右,医疗费用增速从20%降低到5%,医药行业的产值增速降幅超过GDP的增速降幅。

1975-1985年的十年来看,降费的问题不是中国。降费时期医疗医药的估值是会受到打压的。老龄化带来的长期需求增长趋势并不能直接和医疗费用、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同比例增长划等号,甚至在控费降价的背景下整体市场规模增长非常有限。
但是下面日本的指数表现可以看到,自1983年以来,日经医药指数涨幅远超大盘涨幅,这说明“行业减速 ≠ 指数跑输”,在政策倒逼之下,结构性机会层出不穷——医药行业的投资方向在于创新和升级。在日本国内市场传统品种面临医保控费和降价的压力下,一批企业转向“创新+国际化”,武田、大冢、第一三共、卫材、安斯泰来等一批如今日本的国际巨头也都在那时崛起,我国当下的创新药产业链正在发生着日本80-90年代的故事。(-此处部分内容来自广发资管)

3)医疗服务相比医药表现会好很多。
下图的医药(黄线)增长比健康服务(蓝线)低很多,简单的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更多的健康事业的增长是来自非医药,比如一些医疗器械耗材、服务等各种,单纯医药的增长可能是跑不赢整个医疗医药行业的。所以在长周期的投资上也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比单纯的医药,其实更看好创新药、医疗器械的发展,创新药相比仿制药的利润更高,且不易进入集采,医疗器械更多涉及消费医疗领域,眼科、骨科等各种医用耗材等发展前景更不错。中药的话其实是一季度的利润增速比较好,市场关注比较高,涨了一波,但是中药的可持续性以及后续发展我不是很了解,其实也可以关注。

估值情况:
申万二级各指数的估值情况如下表,估值在近五年来看已经是很低了,而且指数也基本到了去年的支撑位。现在的估值水平确实已经够低了,如果这个位置能够撑住,配合行业基本面好转是有可能出现行情反转的。



再来看看公募的配置,医药的配置已经回到19年的水平,而19年是上一次牛市起点的水平。尽管说有集采影响行业估值的考虑,但是目前这个位置,公募的医药仓位已经处在很低的位置了,说明公募后续配置医药的比例可以提升。

再叠加北上资金的资金走向,北上资金对于医疗器械的配置是显著提升的,化学制药是显著降低的。这其实也符合我的理解,医疗服务、器械是更受到“聪明钱”的青睐。

市场关注的问题:
1)医院内复苏情况:疫情放开后有一定复苏,后续需要持续观察;

2)集采的影响到现在影响如何?
这一点确实很难去量化集采对市场的影响了,不过现在集采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弱。之前是集采动不动跌停。
总结:估值很低,性价比很高;行业基本面有望持续改善,院内复苏进行中;优先选择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创新药、(中药);医药行业是个龙头效应显著的行业,创新研发周期长,小公司没有那么强的资金和时间去熬新药。所以还是选龙头。
所以可以适当选择全球医疗医药龙头的基金,广发和汇添富有全球医疗保健的基金,估值也不贵,供参考。如果选国内的话,优先选择创新药ETF吧。
其实脑子里还想了好多,但是找资料和认知还不够,先写这么,只是给长期投资做个参考而已,给自己一点信心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