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在职考研4个月上岸南大新传,我的备考经验分享

纯享版笔记:https://flowus.cn/78e8cf3e-5226-44c1-bef3-4525dffda521
回顾一下在职二战考研南大新传专硕的经历,踩过很多坑,也摸索出了一点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仅供参考。
我的初试总分是389分,两门专业课,440是129分,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者,334只有107分非常惭愧。英语二89分,救我一命。政治跟第一次考差不多,堪堪过线。复试249.5/300,总分638.5分。

个人情况:
南师大新闻学本科,班级排名前十,没到保研资格,大三下开始准备考研。
2020年-2021年备考复旦新传专硕,用艾宾浩斯法反复记忆传播学、新闻史与新闻学,那年最后大概考了340+(同院系同专业似乎压分,分数普遍不高,纵向对比没有意义),没过国家线,遂放弃调剂转而找工作。
毕业后在上海某新闻单位的财经部门担任记者工作,初期不熟悉条线,加上工作比较忙,并没有考虑再次考研。在经历一系列事情后,在朋友的鼓励下再次开始备考。
我的工作性质是不经常需要坐班,一般在下午开始忙,所以我大部分时间都是7点至7点半起床复习,基本能保证上午的复习时间,其余时间不忙的时候也可以用零碎时间做做题,通勤的时候听听课之类。
专业课备考时间线:
7月-8月 决定
对自我认知严重不足,我看了《社会学的邀请》《自杀论》《街角社会》等社会学入门著作,妄图备考南大社会学。恰巧发现南大新传再次招收全日制专硕,感觉是一种缘分,下定决心再次冲一冲新传。
9月“复健”
这一时期我先购置了政治、英语资料,收集南大新传历年真题,关注考研博主“宝厂”(非常多干货,跟了专题课受益匪浅,后面详细讲)、英语翻译大佬“译员的自我修养”(让我英语二从70+提升到89,狠狠推荐)。
因为备考时间有限,加上此前积累的书本知识没有完全丢掉,以及刚开始备考有些没有方向感,这时候我开始整理真题,希望直接从真题考察范围入手,有针对性地复习。
在关注南大社会学考研的时候学到了整理真题的小妙招(此处指路“社会学研小生”),借鉴这位博主分享的真题分析模板,梳理了南大新传学硕、专硕2018年至2022年的真题。
我的真题分析包含以下内容:年份,真题,考察学科/理论/专题,(我认为的)考点以及备注。
这份真题分析,我一直到考前都在更新和使用。
初期,它主要是让我对南大新传考察的范围和出题风格有一个大体的认知。具体来看这份表格,按学科整理能够筛选观察到这一领域的知识点是否经常被考察到,也能直观发现有一些看起来很“偏”的知识,其实这几年就考过一两次,或者是推测前一两年学硕考察过的新知识,接下来很有可能在专硕的试卷上出现。

接下来我就优先复习考察最多的领域,当然时隔两年捡起来并不容易,这时候我通过宝厂公益提供的资料进行“复健”——指路:宝厂·百宝箱(非常多工具和资料,活用有惊喜)
9月我主要在重新梳理我自己的传播学笔记,也是一个重新搭建知识框架的过程。
以下是我梳理的传播学笔记,借鉴了前述手册的框架,并参考论文与胡翼青老师的《西方传播学术史手册》做了一些有助于我理解的补充。现在看来,当初的简要概括有很多不足,但对于我进一步理解传播学史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

这一时期,我也重新整理了我此前的新闻学笔记,参考“秃头研究所”和宝厂的资料重新搭建了框架。
此时,我时常出现焦虑、怀疑考研意义、工作压力大等情绪。我会找朋友倾诉,但经历了几次后我发现,我焦虑的根源就在于我逃避复习。正视自己的情绪后,当我想拖延甚至逃避的时候,一开始会跟着博主“范李猿”冥想,后面就基本没有受这些情绪困扰了(因为复习也进入正轨了,焦虑情绪自然很少出现)。
10月-11月 持续输入-训练输出
国庆先去旅了个游,万圣节还去市中心噶闹忙,周末和舍友出去吃好吃的犒劳自己(旅游是很久之前就定下的计划不想改了,也不想再像第一次考研时放弃一切娱乐那样了,该玩玩该学学)
旅游回来正式进入学习状态。这个阶段,我一直保持晚一节课的进度跟宝厂的“拽上岸”专题课,因为可以倍速听和随时暂停,适合一边听一边做笔记。有时候通勤听完的课,我回到家会再看一遍梳理到我自己的专题里。
这个专题课基本上覆盖了我需要的绝大多数考点,并且随知识提供大量案例,非常适合拓展知识面和用作答题案例。最棒的是,宝厂的三位老师上课都倾向于花时间带看案例,或者提供链接,这比看着文字干巴巴记忆好记多了,再次感谢宝厂!
案例一定要看看人家到底做了什么,才能自然而然留下印象,并在后期答题中反复使用,才能顺手地写出来。
以下是我备考跟着宝厂整理的专题,并在重点专题中补充了许多相关论文,尤其是南大老师近三年(有余力的话看近五年的)发的文章。补充阅读需要量力而行,大家有余力的话,这会是一个开拓自己(答题)知识面的捷径。
当然高效地找到适合你用的论文,是要建立在你在有一定期刊文章阅读量后形成基本判断能力的基础上,或者去看考研机构的延伸阅读论文,都很好。
与此同时,我还关注了几个学者的社交媒体账号,比如B站的“人大刘海龙”“董晨宇RUC”,他们对一些现实现象的观察和见解也让我获益颇丰。

这期间,我也开始尝试跟着专题课训练答题。一开始写不像样再正常不过了,多学、多练、多写、多复盘、多思考。
题库选择上,我直接用真题练了。一方面,我此前整理的真题分析又派上了用场,我可以筛选出要练的专题相关的题,针对性去练习;另一方面,真题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平时我的复习时间也很有限,至少先把真题吃透才有余力做其他的事。
在具体的训练方法上,我倾向于写完再次审题,并参考论文去不断修改我的答案,论文来源包括期刊、公众号发的学者研讨、过往讲座录屏(针对我在某阶段关心的话题去找来看)。
此外,练答题不一定要每次都完完整整写出来,有的放矢很重要,对我来说,重要的是答题的思路和逻辑,写过类似的题,那我就会简要描述一下我的思路。如果对你来说某个阶段最困扰你的是行文,那你完全也可以尽量完整地写完几道题找找感觉。

12月 精简
到了这个阶段,专题库基本成型,答题也能勉强写出些内容了,我开始在自命题答题纸上大量练习手写答题,找找手感。我写熟练了会计时,之后就是限时,看自己能写成什么样。
我在练题时也在继续看院校老师近三年的论文以及相关领域的论文,少量补充到我答题的论点或案例库中。
针对一个领域的知识训练后,我会总结整理一个框架,包括引语、小标题和总结,最后几天就反复看和使用我自己答题时会用到的框架。
这时候还会看一些轻量的、更针对考试的内容,比如一些考研公众号,同样是考生他们会怎么起小标题,他们的思路是什么。这里指路公众号“新传考研题库”,有些话题的答题思路挺不错的。
以下是我梳理的其中一个专题的框架。整理框架的前提是,我对小标题后的论述已经很熟悉了,包括案例,真正答题的时候只需要这样一个框架,来提醒我这道题的答题逻辑,帮助我在考试的时候能快速上手一些训练过的话题。

英语备考
英语二,我从第一次考70小几到这次89分,主观题应该说帮了我不少忙,当然客观题是大头,也是高分的基础。
客观题方面,首先我本身有一定底子,四级600+,六级540+。其次,我有第一次备考的基础,持续刷题训练手感。
这次备考,我最大的感受是单词,也就是词汇量,是所有环节的基础,语感也从词汇量而来。第一次备考英语,我用“墨墨背单词”,有些死记硬背。这次备考,我学会了用这个App,包括可以自定义单词如何解释,自定义用什么助记方式,我爱用词根记忆,词源辅助记忆,非常适合我。
再谈刷英语阅读,我从大概9月下旬开始保持每周一套的速度,留了2022年的卷子考前掐时间做一遍。
题目做错了一定要反复推敲,这道题考什么题型?命题点在文中哪些地方?我有没有理解这些句子?我是哪里理解和命题者不一致了还是对提问理解出现了偏差?
我把做错的题型分类整理了表格,也能提醒我什么类型的题我容易犯错,为什么没做对,应该怎么想,从做错的题中总结经验,争取下次不踩进相似的坑里。

主观题,我在碎片时间会看“译员的自我修养”在B站发的视频,主要是传授如何灵活地翻译英语、外刊文章等,完全开阔了我对英语翻译的思路,有一些翻译理念也在考试中用到了,非常感谢译修哥!他在同名公众号也会分享很多记忆单词的技巧,非常好用。
大小作文,大概11月的时候,我在宝厂的微信群里找了互批的姐妹,有搭子也能督促我保持练习频率,自己看自己的文章也不容易看出问题,思路已经形成了,这时候让别人来看看有很多收获。
政治备考
政治两次都考得不高,60+,没多少经验可谈,但可以推荐两个博主,他们做选择题的方法让我叹为观止。学习不是要你埋头苦干,兼听则明。
B站:大牙考研、青葵Amber
写在最后
第一次备考,我的战线拉得太长,到11月、12月非常痛苦,每天十几个小时扑在复习上,现在看来效率其实挺低的。
当然,第一次考研,没有经验,走了很多弯路很正常。去年一边工作一边复习能有这样的成绩,也有前面吃的“6个包子”的功劳,也逐渐理解一些兼听则明的道理,此前对“信息差”等等话术懵懵懂懂,第二次备考也算是明白了几分。
虽然我现在也并没有多么明白该如何备考,能考上梦校也有很大一部分运气的成分(考了两次的我愿意相信缘分),但把我走过的弯路和心路历程分享出来,希望能帮到一些备考的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