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Yolanda:五年前你问我关于《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理解
Hi,Yolanda:
五年前,你问我,《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什么意思?你告诉我,“菩提本无树”的六祖慧能就是因为听了这句话而开悟的,我看了看原文: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淨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那时的我,无法解释得比原文更多,只能给出一个“空”的概念阐释,一种虚无主义的庸俗理解。
如今再次回看这句话,一种不一样的意味诞生了。
首先,我们必须要去除脑海中关于“空无”的庸俗化的理解,必须要澄清,对于“空无”的误解。
一、这句话不是什么意思。
误解1: 一般人理解的“空无”是概念上的,一种脑海想象的,填满整个空间的巨大空白。在这个意义上,去错误地理解《金刚经》,仿佛一切都可以化约到相同的空白中,看似具有治愈性,其实运动到最后,只能产生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的弱点在于,由于这种空白是强行覆盖的,一旦遭遇意外或者行动,这种空白就会被刺破,但是虚无主义者为了维持想象中的空白图景,只能拒绝行动。于是虚无和习得性无助是一对双生子。
误解2: 自我感受的空无与放弃,这比上面有所进步,至少涉及到本体了。从不执着于感受,到不执着于自我的过程,你不能说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但这仍然是一种误解。因为“ 你不能想象一个不断放弃感受和享乐的你”,这种想象仍然是一种虚无主义的行动版,归根结底,这仍然是想象“虚无的空白图景”的结果,和误解1是同源的。
之所以会有这两种误解,归根结底,是对“无”的理解错误了。
二、真正的“无”
你有没有死过?
我想你是没有死过的,但你应该能够理解,死亡对很多人来说不是想象一片虚无,而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无”,一种概念上的空位和无限深渊,对于整个存在的否定,一种世界的消失。用词语去解释这种“无”是苍白的,只能给你举一个例子,让你去想象一个“你出生前的你”,“你死后的你”,那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本体上的“无!”,而不是概念上的“虚无”。
当你看到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为什么是有的,而不是无的。这种无,就是绝对意义上的无,一种造成认识上断开的、本体上死亡的“ () ”。
这个“绝对的无”发生的地方,一切意义还没有诞生;这个“绝对的无”结束的地方,世界诞生了。这个无所住,不是让世界虚无化的东西,而是让世界不断发生的先天结构。
三、谁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句话。
首先要明白,这句话是对谁说的,我们来看看这句话潜在的结构,得把看这句话的人也包括进去,才能还原六祖慧能听到这句话的瞬间,只要在前面加一个字就好:
“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在无所住中生发出来,但是这个结构本身是你的心产生的,这是一个不断因果循环的动力学结构(这其实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永恒轮回)。
你的心不断的被外物所影响,而产生出来,而新的外物又产生出新的心,这种心是你的主体,你的意识。细胞、神经电位的差异先涌现出一个你,而你的身体和周围的环境交互的过程又不断涌现出新的你,你的理想你的执念继续和整个系统复杂交互,让你不断在世界的发生中一次又一次地诞生。然而这种发生并不存在真正的起点,因为这种“起点”也是主体回溯性假设的、建构的。
或者可以这样说:“ 不要去想象,这个不断无中生有的过程存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起点,不要去假设这个起点。”
这个不断诞生主体的过程,就是如来。
四、回到《金刚经》
我们已经破除了庸俗化的虚无主义理解,已经理解了真正的无,是一种诞生现实绝对意义上的无。理解了话语内部包含的动力学结构,是一种不断无中生有产生主体的、永恒轮回的动力学结构。
然而这种理解依然只是解释性的,我们的目标,是要知道《金刚经》真正给读者的建议是什么? 或者说,六祖慧能悟到了什么?
我相信,经过上面的阐述,你已经有了答案。
平常状态下,我们自然是活在关于物质实在的想象之中,我们的心住在色声香味触法,随着境界漂移。更多的时候,我们活在对世界本身概念化的想象中,如同上面提到的虚无主义,我们会以为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并且闭合在其中,然后我们的行动会和这种闭合的阐述互相印证,最后整个人的行动朝着一个方向偏移,产生各式各样的“命运”。
但当我们无所住而生其心时,世界的图景是怎么样的? 我们对世界的本质,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不会有假设,而世界却在不断发生,以我们的心作为中介,不断去生成世界本身,同时世界本身的发生过程就是我们的心发生的过程,这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然而,这个过程依然是不彻底的,因为“世界”并不是我们以为,完整的世界,而是不断发生“意外”、“恐怖”、“痛苦”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你敢中介吗?
五、真正的修行
我们在什么时候会感到,这个世界是断裂的? 是不断发生“意外”、“恐怖”、“痛苦”的世界? 我们应该怎么做?
应当我们的主观视野里,不断地设立一个不存在的空位,这个空位是“无”的深渊,是留给所有的“意外”、“恐怖”、“痛苦”的。于是,在这个世界断裂的瞬间,也就是“无”发生的时刻。
所有的修行,都是这个过程,不断地承认异质的对立面,接纳进自身的世界,同时关于自身的假设也在不断消弭,关于世界的信念解释也在不断消失。这就是一种通过实践来修行的过程。悟后起修是这个原因,悟道者无所畏惧也是这个原因。
要成为菩萨,至少已经从符号系统的假设中,将自己解放了。不再站在想象的普遍性中,而是站在特殊性中。站在不断进入主体世界的、那具体的、异常的他者的那一侧。而你最终会发现他者和自身在这个层面上的同一(不是要庸俗的去把他者自我化,而是他者和自我同时不存在,和这个时空的想象起源一起消弭)。站在“真无”的那一侧发生“如来”。
午白
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