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惨败后重振国防工业的装甲产物——日本61式中型坦克
(本专栏所采用的图片来自各大军事论坛)
上世纪40年代中旬,日本作为战败国被迫放弃绝大多数重工业,制造设备也被扣押(后来美国又还了回去),军工企业一蹶不振。
随后又因为铁幕演说和美苏对峙,日本作为最靠近苏联的“西方”国家,必须尽快武装自己。在这样的条件下,日本决心研发出可以保护自己的防御性坦克。

1955年,日本新成立不久的防卫厅对国内工业进行了评估,认为应采取“仿制+本地化改进”的研究思路。
而当时日本在朝鲜战争中专门从事过维修和拆解美军M46/47“巴顿”中型坦克,掌握了坦克主结构设计,再加上自身有研发坦克的基础,因此日本人乐观地认为研究工作会很顺利。

日本61式中型坦克研发过程:
1955年10月,确定代号为“STA”的研究方案;
同年12月~1960年1月,制造出4辆STA样车;
1960年末,STA-3和STA-4被重点改进;
1961年4月,STA样车通过军方测试,正式被命名为“61式”,被分类为中型坦克。

在火力配置上,61式装备了一门90mm的加农炮,炮身装有T字形炮口制退器和抽气装置,可发射被帽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此外还有黄磷炮射烟雾弹。
辅助武器为一挺7.62mm的M1919A4式并列机枪,和一挺12.7mm的M2HB重机枪(可使用手柄遥控射击)。

在防护水平上,61式由厚度不一的均质钢板焊接而成,最厚处仅有64mm,正面可免疫小口径机炮,防护性能较差。
(在当时看来,61式不算是中坦,而是轻坦)

在动力系统上,61式采用了一台三菱12HM21WT型4冲程风冷涡轮增压柴油机(600马力),搭配齿轮式机械变速箱和独立扭杆悬挂,平地极速可达45km/h,越野性能良好。

在电子设备上,61式安装有合像式光学测距仪和红外探照灯,但没有双向火炮稳定器,不具备行进间射击能力。
总的来说,61式中型坦克十分符合日本实际国情,其研制成功意味着日本国防工业的恢复,为后续研制74式主战坦克奠定了必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