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汉语言-文学概论00529(重点梳理)NO.2

2023-04-18 08:54 作者:张一从  | 我要投稿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第一节 文学文本

文本: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语句系统,有待读者阅读。

文学文本: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系统,文学文本是传达人生体验及想象性世界的特定语言系统,包括诗、小说、散文和剧本等形态。

文学文本的自身特点:

1.文学文本总得来说诗一种实际的语言系统。

2.文学文本要通过传达人生体验及其想象性世界而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

3.文学文本有待于读者阅读和接受。

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文学文本是指创作出来有待于读者阅读而尚未阅读的语言系统。而文学作品则是指已被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意义的语言形态。简言之,文学文本加上读者阅读才能变成文学作品。不过,在实用术语时,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往往不明显,两者都可以不加区分地用来指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

把文学文本区分为神、理、气、味、格、律、声、色,即“精、粗”两个层面的清代桐城派文论家是姚鼐(nai)

文学文本四层面说:20世纪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伽登提出了著名的“文学文本四层面”: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式化面貌;再现的客体。

文学文本由三个层面组成: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文学意蕴世界。


第二节 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文本的语言性:是指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组织特性,这种特性是其他一切特性所得以生成的基础。

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是语言。

人们通常说的“文学语言”是指加工过的规范化书面语。

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索绪尔

主张“文学作品的形式应当给被感觉为动态的形式”的理论家是迪尼亚诺夫。

“文学语言的特别本事能够产生一种特有方式的客观性和语言的组织性,通过这种本事作品所产生出来的一切东西都变成为一个统一体。”做出这个论断的是瑞士诗学家沃尔夫冈·凯塞尔。

文学语言组织的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文学文本中的语言为表现特定意义而组成整体性语言构造,从而这种语言构造的整体性是由于表现性目的的成功实现而获得的。正是在实现表现性目的的过程中,这种语言可能呈现出独特特征,从而传达出作家的独特个性。

第三节 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

语言层面具体可以分为两种形态:节奏和音律。

提出“节奏是声音大致相等的时间段落里所产生的起伏”的理论家是朱光潜。

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

节奏往往表现为三种类型:长短、高低、轻重。

音律的基本类型有:双声、叠韵、叠音、叠字、平仄和押韵。

文法层面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篇法。

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词法要求用词贴切,生动传神,不可移易。

句法:是文法层面的基本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

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形式的运用状况。这种表现程式在修辞学中统称为“辞格”(或称辞藻、语格)

比喻:有三种样式,明喻、暗喻、借喻。

暗喻:又叫隐喻,是不明确表示打比方而将本体说成喻体的比喻样式,其特征是本体、喻体和比喻词都出现,但比喻词往往由系词“是”代替,“如、像”等,有时候也用变成、等于、和、就是等比喻词。

借喻,就是不用比喻词,甚至连本体也不出现而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的比喻。

借代,是借用其他名称或语句代替通常使用的名称或语句的语言方式,接代辞格由本体和借体组成。

对偶:是上下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具有整齐的对称效果的语言方式。

反复:是意思相同的词或句多次重复使用的语言方式,反复可以起到加强语气的效果。

倒装:是通过颠倒惯常词语顺序来表达语言方式。

反讽:又称倒反、反语或说反华,是意不在正面而在反面或内涵与表面意义相反的语言方式。

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1.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卒子和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

2.文法层面的“文法”一词借自中国古典诗学,指的不是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语法”,而是指“作文、作诗”之法,即文学创作的法规。因此,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篇法。

3.辞格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这种表现程式,在修辞学上统称为“辞格”。

第四节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文学语言组织之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织之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它主要表现为内指性、音乐性和陌生化三个方面。

所谓内指性,是文学语言组织的一个普遍的和基本的特征,是文学语言无需外在验证而内在自足的特点。文学语言并不一定指向外在客观世界,而往往反身指向它自身的内在文学世界,它总是遵循人的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行事,与日常语言指向外在客观世界有明显不同。例如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它不符合生活的事实,却更能传达诗人内心的愁闷。

所谓音乐性,是指文学语言组织所具有的富于音乐效果的特性。中国古代格律诗、词、戏曲都十分追求音乐性,散文也重视音乐美。

所谓陌生化,主要指文学组织的反常性。

汉语言-文学概论00529(重点梳理)NO.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