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历程》-苏格拉底
我们应该基于得到了细致考察的意见而行动,我们必须认识到,什么知识是可以获得的,如何获得它。//不是所有知识都可以获得,譬如虚幻的关于诸神的知识。
探问法(辩证法):
① 把对话引入一个具有某种哲学意味的领城、
②将关键术语孤立出来,讨论就围绕它展开,在继续对话之前,需要对它做出澄清
③自述对该问题一无所知,请求对话澄清这个问题
④还需要弄清楚一两点,走上了对上述定义的考察,进而发现它是不充分的
⑤上述话题会产生另一个定义,比先前的定义有所改进,对话重新返回第四步
⑥重复第四到第五步,直到"受骗者"意识到,他并不是真的知道自己在讨论什么。对话结束:1:找借口结束 2:需要继续严肃的寻求答案
攻击一个定义的方式:
(1) 发现定义结构上的缺点:循环定义,部分被等同于整体,举出一堆例子,而不是界定所有例子共有的属性
(2) 归谬:假定对手的立场是真的,继而表明在逻辑上蕴含的推论要么是荒谬或者自相矛盾,或者与对手持有的其他主张相冲突的
(3) 反例:一个定义要么过于狭窄,要么过于宽泛,如果定义术语X,表明X的定语没包含应该被称作X的情形

①知识论:真理不是某种通过感官而在我们之外被发现的东西。相反,我们已经拥有了真理,它就深深地藏在我们心中,写在我们的灵魂上。我们只需要在帮助之下,就可以发现我们内心的真理,把它带到光天化日之下。这个观点后来成了天赋观念(innate ideas)学说。
②行而上学:灵魂是真正的自我身体现在则仅仅被视为它的伴随物。“身体是人用来与物理世界打交道的工具照料身体,追求财富和名誉,却不去照料灵魂,这么做就如同,花费我们所有的时间和资源去擦亮我们鞋,而我们的脚却由于被忽略而受到感染,日益衰坏一颗卓越的灵魂秩宝并然,它拥有智慧,能够控制情感和身体的欲望。//人死后的身体对于自己来说是否为一段旅程的载体,死后即为物品?对于他人在情感上来说还是自己?在遵循当地社会的习俗前提下,如何保持见解的被理解和融入
③伦理学:做一个完全的人,这本身就是一个任务或者技能。//人的德性衡量,从音乐家的音乐,医生的医术,鞋匠的鞋子工艺好坏能衡量出的是属于该职业身份德性是否卓越,但作为一个有德性的人,这意味着什么? 幸福是所有人追求的目的之一。
好生活不等同于简单的体验愉悦,什么构成了一个人真正的关切。我们在成为不正义的人或追求自己身体上的嗜欲时,或许会认为,我们是在致力于我们最关切的事情。然而,根据苏格拉底的看法,在这样生活的过程中,我们的灵魂正变得腐朽,一颗有病的灵魂是最悲惨不过的了。//我们得先确保物质基础的条件下,然后去思考追求什么是好生活,否则只会成为现实的懦夫。现实感官和灵魂的相处很奇妙,不知道其他人是如何找到相处节奏,以及在低谷时期调整的

(1)苏格拉底给我们的首先是哲学生活的典范一充满激情地去认识;确信在对智慧的寻求面前,其他一切都无足轻重;保证追随问题,无论它会把我们引向何方。
(2)生活中存在着一个重要得多的目标。这就是获得自我认识。诚然,智者派也偏离了宇宙论问题,转而关注人的处境。不过,苏格拉底在这么做的时候,可以避免智者派不加批判的相对主义、主观主义怀疑主义和犬儒主义。
(3)对他来说,哲学始于承认无知。只有首先这样,我们才能把导致了理智和精神诊漠的那些令人惬意的熟悉观念清除掉。在对其审判的最后时刻,苏格拉底给我们留下了一句话,这句话已经成了推动着哲学旅程的强有力的信念:“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