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思2:离别,只是分开,为什么总会引起愁离与伤怀?
今天,我们10班开了个欢送会。没错,用的是“欢送”2字,在语文课后进行的。我们送走了一位实习老师,是来自于温州大学中文系的一位姓孙的女老师,姑且先称S老师吧。
其实,想要介绍一个人,我们总会先从外貌来介绍。当我第一眼看见这个老师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这位老师是谁?我怎么从未见过?说实在的,当时我只是觉得这位老师长得极其端正,与很多女大学生没有太大差别。但是,她的眼里,我总能看到一些东西在微烁,说不清,看不透。
《赠汪伦》想必各位都看过,汪伦在送别李白的时候唱着歌,这是我印象里最深的一次欢送,其次便是今天这般场景。我认识这位老师的时间不长,9月1日开学自现在10月21日。将近2个月的时间,也未曾上过太多这老师的课,区区一节,讲的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的词。讲的虽说不是特别好,但要点也基本覆盖了一遍,听起来还是颇有趣味的,能看得出老师的用心。老师那天很是兴奋,我那时刚好在行政楼碰到老师,S老师眼睛里仿佛带着光,一路小跑,没准这是她人生中第一节课。当然,我只是猜测。
离别,多么陌生的词汇。经历过离别,但是离别的痛又何曾不会勾起回忆。
呆在一起的时间长了,离别会很痛苦,因为你们经历了太多事情,那个人或物身上被寄予了太多回忆值得被记;呆在一起的时间不长,离别也会很痛苦,因为你们刚刚开始经历一些事情,刚刚开始彼此了解,就又分开了。这种感觉很奇妙诶,呆在一起的时间长或短,离别都会很痛苦。那或许,是离别本身的含义所带来的痛苦吧。
离别,两个字,笔画倒也不多。但是它却充满未知,你不知道离别后你原先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会感到生活中缺失了一部分,就如同M离开了Lauri一样。李白在渡远荆门外中有一句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诗人从狭隘的通道中出来了,他看到了一大片的荒野,他在那一瞬间,无从依靠,惶恐,种种情绪复杂的袭上。这是李白眼里的未知。但是在我们眼中,未知更多的,是恐惧,害怕。我们不愿接受新的未知的模式,只是愿意接受已有的,固有的模式。这是人性本身就涵盖到的范围,再正常不过了!
S老师有一本书,目前网上没有一个平台能买到,也没有一家图书馆能借阅到,她说就只有这一本,书名叫《隙》,大概2厘米左右的厚度吧。自从我加上她的微信,看到她朋友圈她用跋介绍这本书的时候,我就一直念念不忘。
我看过,而且看完了,就在今天,离别的日子,她是下午走的。早上,她把书借给了我,我用了3个课间,还有半节体育课的自由活动,大概100多分钟的时间吧,13万字左右的内容,我囫囵吞枣的看完了。写的很好,至少在我看来。有点类似于回忆性散文吧。还有她的一些短诗和断章。
我寻思这是极好的文章,她的文笔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浑然天成的,独属于她的。
晚上,她微信给我了几篇她在书里的文章,文笔还是那么熟悉……她说自己不擅长于抒情,不擅长于说再见,但是她留给我们的信,惹哭了很多同学。她有一朋友,在书中说她擅长于写小作文,而且特别喜欢她写的小作文,这样一看,也算照应了。
再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离别。因为“再见”背后,还能再见。可是离别背后,却是“别了”“再也不见”。“再也不见”很多网民会拿来调侃对方,咱再也不见了,但是当他们真正到了说这4个字的时候,他们说不出口。在10班送走S老师之前,我们也曾经送走过许多优秀的老师,C老师,在我们七年级的时候被调到了别的段,没来得及告别,只留下了一段1分钟的视频;H老师,走的也是很匆忙,只留下了一条朋友圈的留言;W老师,什么也没留,但风趣却刻在心里。
我们班经历了太多离别,早已麻木了;就像这个社会经历了太多扭曲,早已变了味。师生情或许只是万千离别中最浅薄的那一个,但是谁有敢想当我们长大后,要经历的还有战友情,爱情,以及早已失去少年的被禁锢了的死板的情感。
离别的伤怀,不是应该去伤怀,也不是伤怀,而是怀。我们上周接到班委通知,准备自发给S老师送一份小礼物,但却一直定不下来,我们小组有提议说要送锦旗的,但嫌太正式,配不上S老师那清雅的品性;也有提议说要送印章的,但嫌太麻烦,实用性低。直至今天,我们也没找到最适合S老师的礼物,我把S老师写的一行短诗工整的抄了下来,夹在了他们放零食的袋子里,附了上去。
互联网下,虽然离别已经不再是纯粹的“音信全无”,但是千百年来文化赋予“离别”二字语码的情感却一直在,没了面对面真挚的交流,交流在这个假惺惺中显得不纯粹了,与之对应的,离别也显得更令人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