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微论-惜春

惜春是四春中最小的,也是贾府中最小的孙女。惜春是宁国府中贾敬的女儿,但是从小就在荣国府中生活。因为贾敬后来是求仙论道去了,所以可以推测,惜春是他对于这个世界最后的留恋。惜春是贾珍的妹妹,从他们的年纪看,他们兄妹相差大概有20多岁,整整一代人。贾珍的儿子贾蓉都比惜春要大。所以贾敬是在有了孙子后才有的惜春。惜春的母亲是谁,无法考证。

历来对于惜春的评论都是说她冷——孤冷。特别是在抄检大观园后,尤氏去看她,她和尤氏的一段对话,充分表明了她的这个心境。这种冷还不同于黛玉的冷。黛玉是孤傲,是有些看不起世上的其他人。而遇到了能情投意合的,还是还热的。而惜春则是心冷。基本上除了那次刘姥姥弄出的喜剧,她好像就没有过情绪很高的时候。即使是在诗社中,也是不温不火的。存在感是不高的。惜春是不是冷?是不是有些不近人情?单单这么看她和尤氏的对话,或许是的。但是看看惜春的成长过程呢?她是贾敬的女儿,她是贾珍的妹妹,也就是尤氏的小姑子。但是她从小就生活在荣国府这边,她和宁国府,和贾珍尤氏的感情其实是比较淡的。况且贾珍和尤氏从文本中也看不出平时对惜春有何关爱的地方。即使在荣国府中,她是宁国府中的正经主子,在荣国府不是的。荣国府的下人们对于尤氏况且都有些不大尊重的,对于惜春他们难道就不会有所怠慢?惜春也不是探春那样刚性之人,对于下人的怠慢也不会太多计较,但是会在心中留下阴影的。而且,惜春在四春中,如同迎春一样,虽然用度是一样的,但是不太受贾母等长辈的喜爱,至少比不上探春,这样下面的人对于她的态度或许就会更加放肆一些。何况,她本是宁国府的人,而宁国府多有一些龌龊之事,下人们又多有口舌,这样惜春在荣国府中就更加显得尴尬了。或是这样的感受使得她在荣国府里谨言慎行行为低调。惜春在与尤氏的对话中也说到了这个。尤氏说,既然有人议论了,就要去争辩,问个明白。但是惜春说,她一个女儿家的,应该要躲着是非才是。孰是孰非?公有公的理,婆有婆的理。站在惜春的立场和性格上,惜春唯有选择是躲避。尤氏的意思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能退让。但是尤氏自己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表现如何呢?她也是忍耐而不是直面。尤氏还是三、四十岁的宁国府的女主人,她况且都这样不敢于直视,何谈惜春呢?其次,关于宁国府中的那些风言风语,并非全部都是空穴来风,就是宝玉都知道一些,面对柳湘莲的质问都有些难以启齿的,那么又怎么能让小小的惜春去质问对质呢?惜春表现得冷,本质上是她对于宁国府,对于自己的哥哥嫂嫂等太失望了。那么她对于从小生活的荣国府呢?想来她也是有所失望的。这种失望在于,第一,贾母等长辈未能真心理解她。贾母对于这些孙女看起来是一样的,特别是待遇上是一样的,但是心里呢?元春就不说了,那个是皇妃。其他三春,最重的是探春。当然探春自己有本事,有资本。不过作为长辈这样明显地偏心对于晚辈来说心中滋味是难受的。贾母让惜春把大观园画出来,因为她知道惜春喜欢画画。但是惜春的画才是不是堪当这样的担子呢?贾母不知道。惜春所谓喜欢画画只是有些爱好而已,画画的那一套理论,宝钗似乎懂得更多。而黛玉也有些奚落她要花费很长时间,比修园子还要长。这都说明贾母对惜春也只是一知半解的,她根本没有了解惜春,不知道惜春的底细。第二,荣国府中,下人们其实很多是势利眼。黛玉宝玉宝钗这样的,因为受到贾母等的喜爱,所以他们伺候殷勤。但是对于迎春惜春这样的,他们未免有些欺侮。迎春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些惜春能不看在眼里?能不感受到?
惜春最后的结局是出家,做了尼姑。她不是如尤三姐那样选择死亡,而是要选择出家。因为她没有那样刚烈。她对于现实失望大于怨恨。她不需要以死明志,她只是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一点上,她其实和妙玉有些相似。妙玉不大想和大户人家交往,不就是因为感觉大户人家有些不容,有些欺人吗?大户人家是不是不容,是不是欺人,至少从贾府来看,对待妙玉没有这样。那么妙玉的感受何来?或许多是出于一种主观的臆想。当然这种臆想不全是虚构的,而是有一定的亲身经历而生的。惜春就是有这样的亲生经历,不受人重视,没有多少亲情的呵护,不被人理解,受人轻视,被人说闲话……这样对于惜春来说,红尘中还能有所眷念吗?她父亲贾敬是选择了修仙——另外一种出家。她也选择出家——万事皆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惜春如同她父亲一样,选择跳出是非地。

迎春,探春,惜春三个都是很在乎自己的名声的。而这种名声并不仅仅是自己如何就好的,而是和自己的家庭环境关系紧密的。迎春因为司琪的事情,而要尽量撇开干系;探春因为赵姨娘而时常有苦衷;惜春则是因为宁国府的不清白而羞愧。就个体来说,她们姊妹三个都是很清白的人,但是社会中对于一个个体的评价不仅仅是来自于她们个人的,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她们更多地受到了家庭风评的影响,而外人对于这个女性的印象也是很大程度上和家庭风评相关的。如同柳湘莲对尤三姐的印象就是被宁国府的风评所左右的。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关联性,迎春等三姊妹选择了两种不同的方式。迎春是尽量撇开干系,寻求自保,自证清白。而这样做就会显得是人情很漠的。而探春和惜春则是想要走出去的,割断这样的联系。探春一方面是和赵姨娘划清界限,一方面则是想着自己如果是男孩,就建功立业,干一番事业了。同时在大观园里面也是积极作为,用行动化解这种不好的印象。惜春则是要断绝红尘,一了百了的。虽然选择有所不同,但是殊途同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