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必读书目推荐(一):四书
推荐某些书作为人生必读书目,必然要有不得不读的理由。我们每天都要吃饭,但是从来不知吃的是什么;我们每天都要说话,但是从来不知说的是什么。日用而不知,可乎?读书就是为了避免陷入精神的虚无,安身立命。
为什么要读经典文献?第一,历史、文化和时代都不是突变的,现实是由历史所决定和生成的,欲使树之高大必先寻根。第二,经典超越时空,具有永恒性。一朝一代被验证否定,则不能称之为经典,两千多年前的思想,如今依然被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所认取。第三,在经济飞速发展、物丰神乏的时代,安心显得尤为重要,阅读经典是安心的重要方式。
为什么要读四书?第一,四书是儒家先贤的核心思想和智慧,古时千年皆学,如今为何不读?第二,四书相比五经更容易阅读,门槛低,易于普遍推广。第三,不读四书,难懂历史,难懂古人。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难道要从清末斩断,前者皆不学,后者皆师夷?
如何读经典文献?第一,有生命触碰地阅读,直接与作者对话。评价古人要回到历史进程中,看他在他所在的时代背景中做了什么贡献,给予一种历史性评价。第二,要与我们现实的思考、关切、政治生活进行古今的对话和关联。
汉代设五经于学官,作为官办学校的教科书,这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左传春秋》。唐代增加《周礼》《仪礼》《公羊传》《谷梁传》为九经,后又增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二经,到南宋再增加《孟子》,共十三经。十三经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长期根植于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和社会生活观念之中。
四书之名始于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朱子取《礼记》中《大学》和《中庸》,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编排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我个人建议阅读顺序与成书顺序一致,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便于理清儒家的传承脉络。
《论语》是一部浅显易懂,可直接指导实践的书,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克己复礼”,希望回到传统,恢复秩序,避免大规模的战争和动乱,随后的战国时代无情地摧毁了这种美好的政治理想。孔子一生的重心就是政治和教育,周游列国、子路之死后,孔子的政治追求便彻底破灭了,此后便致力于教育。夫子对教育的贡献便是开了平民教育的先河,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使得平民有机会登上历史舞台。值得一提的是,《论语》不要当作简单的语录体去读,更要注重篇章结构之间的联系和精神内核。
《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有古本和今本,今本是朱熹完善古本错简、漏简后的版本。《大学》开篇便提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结了先秦儒家修身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由此可以看出,先秦时代,读书和做官是直接相关的,治国不是一种追求,而是(贵族)读书的必然结果。明明德就是明道理、知理;亲民就是新民明德、启民智;止于至善就是知分、安分、尽分,做好分内的事。《大学》对儒者修身提出了明确的路径,虽不一定确有实效,但比庄子在《大宗师》所提出的修道路径要靠谱得多。
《中庸》也是《礼记》中的一篇。开篇就解释了什么是天命,什么是人性,什么是天人关系,什么是人的本质,完整地概括了儒家的思想体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何谓中也?时间上古今未来之中、空间上东南西北之中、天地之中也。庸,用也。中庸即古往今来,天地之间普遍、恒久、根本有用的理论,和折中、不偏不倚绝不是一个意思。《中庸》贵诚(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不假空言,提倡平常、朴素、最易被最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的“迩言”。人生总是充满着主动放弃、偶然获得和不得已的错过,立足个人有限,保守本心,尽力而为。君子之道费而隐,暗然而日章;小人知道利于己,的然而日亡。
《孟子》是一部英雄主义史诗。20世纪的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公元前3世纪的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孟子的英雄主义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也,在生命如草芥的战国时代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鲜明的提出封建贵族“吃人”的本质(“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也”);在兵家和纵横家的围追堵截下,冒诸侯之大不韪提出“王道”思想,为天下万民争一线生机;在群雄逐利、争霸中原的情况下,提出义为利纲,“舍身而取义者也”。性善性恶无意本性之争,性恶者站在统治者的角度为规范和统治人民提供一种治世哲学,性善者站在人民的角度为争取统治者施行王道提供一缕微光。秦国的一统,无疑是证明了孟子的政治追求在当时无情破灭了,但是千百年来闪耀着的人性光辉,能说孟子的王道失败了么?(“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面对不得已,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绝大多数人因不合适、不应当、不可以、不得体、不合群的种种限制而合流于污泥浊水。狂哉,孟夫子,仁义礼智信俱也。
今人耽于功利,惑于途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内不能安,外不能立,富贵不能乐业,贫贱难耐凄凉。此崛起复兴之际,应以精神回归、文化传承为匙,纳百家之不朽,正本清源,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
阅读经典,以今人视角,必有诸多可批驳之处,不应以辞害意。后续视情况再推荐《庄子》、《心经》、《传习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