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点 | 新好莱坞对旧好莱坞的反判
一、传统的好莱坞电影美学
“好莱坞”是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生产了娱乐产品和文化偶像,控制了全美国电影业,建立了全球的电影业市场,更重要的是,好莱坞电影向全球受众渗透着美国的生活方式与政治理想,建立了美国帝国主义在全球的文化霸权。好莱坞成为了美国文化的代表与符号。传统的好莱坞电影模式有几个鲜明的特征。
1.坚持类型电影的创作观念
“类型电影”是美国独特的电影创作现象,所谓类型电影是指按照大众的心理模式叙述故事、并按照不同的样式规定要求批量制作的影片,是按照大众文化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趣味来进行创作,按照题材元素、艺术元素和艺术效果进行分类的一种创作理念。好莱电影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语言定势,在观众中培养了固定的阅读期待,类型片可以说是好莱坞生产方式的最集中、最成功的体现。
2.公式化的叙事情节
叙述故事的情节表现出公式化的特征,坚持某些既有的道德伦理框架。好莱坞电影创作的中心思想是拍摄讲故事的电影,在情节安排上,好莱坞电影通常有固定的人物关系与某种突出的环境氛围,有些电影在空间上也常出现一些雷同的影像,如黑色片中经常出现昏暗的街角、酒吧,恐怖片中常出现的闹鬼的房子;在形象组合上也常表现出公式化特点,例如好人与坏人之间,是生与死的矛盾对抗,善与恶的最终较量,好人与好人之间,则是性格之间的冲突对照,观念之间的交锋。而这些程式化的情节都有一个基本的冲突点,展示一个由冲突带来的某种命运、心境或人际关系的变化过程,传达出道德教化的意味,宣扬具有鲜明美国特征的光荣、梦想、勇敢、温柔等伦理道德观念。

导演伍迪·艾伦
3.稳定的主题
从影片表现的主题上来看,好莱坞电影的每种类型都具有相对的稳定的抒情调子。好莱坞电影抒发的情思主要以歌颂英雄、歌颂爱国、歌颂人性的真善美,以及惩恶扬善、揭示恐惧、展示生命力、幻想力为特征。每种类型的好莱坞电影所表现出的主题都显示出相对的不变性。例如科幻片、灾难片中的除暴安良,传记片中的成长奋斗,历史片中的英雄主义等等。
4.重视“影星”,建立明星制度
最早的明星制由环球的制片人卡尔·赖默尔发明,好莱坞电影的一贯创作态度是坚持演员中心论,画面中心点也是突出人物,通过人物来传达各种艺术含义。好莱坞电影强调以人物为中心,人物是牵动观众眼睛的重要因素,也是空间造型的主要影像,并且在整部影片中演员表演的部分始终成为叙事的焦点,欣赏好莱坞电影的重要部分就是欣赏演员的表演。在明星制度下,影片和演员取得了双赢。
二、新好莱坞对旧好莱坞的反判
新好莱坞的导演们是在新与旧的矛盾中走上历史舞台的。他们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斯科西斯、斯坦利·库布里克、阿瑟·佩恩、乔治·卢卡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伍迪·艾伦等人。有人称他们为“好莱坞的孩子”、“电影小鬼”,这不仅因为在年龄上他们属于年青一代,更因为“他们象学者一样了解电影的过去;他们同它一道成长,并经历全过程。在他们的世界里,任何东西都可以从电影中追溯到”。科波拉和斯科西斯曾就读于洛杉矶加州大学和纽约大学电影系(在那里他们学到的是传统的制片方法,并非纯艺术的个人表现),其他人大都来自影视界,有过在旧的主流电影的标准下执导、摄影、表演的经历。对传统电影,他们了若指掌,无论是它的优点还是缺点。另一方面,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新一代人比他们的前辈受到更多的欧洲电影的影响。对欧洲艺术电影的大师,如戈达尔、特吕弗、夏勃罗、伯格曼、维斯康蒂等,他们始终怀着崇拜的敬意,法国新浪潮的主将们没有搞传统电影的经验。而新好莱坞的导演们是在传统电影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所以,这一代人对待文化传统有一种矛盾的态度:既想继承传统又想拒绝传统,既希望从影片中找到肯定自己的根源,又希望影片能相对地摆脱过去。这种矛盾的态度和他们身上新旧并存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改革传统电影时采取的折衷方式:部分地吸收艺术电影的若干程式,部分地依靠坚持多少年来人们对电影是什么和做什么的定见,进行千姿百态的多方探索,使电影在新形势下继续繁荣昌盛。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由旧好莱坞到新好莱坞是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新好莱坞电影从何开始,具体时间并不十分确定。一般的电影史均以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莱德》(1967)为新与旧的分界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部影片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新好莱坞电影的特点与价值观,而这些对其后的美国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传统电影作一比较,就可以发现“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念的颠倒
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大多是反抗环境,越出正轨的人或是犯罪分子,他们的对立面恰是过去护法、守法的正面英雄。在《邦妮和克莱德》、《逍遥骑士》(1969)《像我们一样的贼》(1974)等影片中,主人公们并非不近人情的坏蛋。相反,他们迷人、善良、富于同情心,“他们企图实现社会灌输给人们的关于幸福的神话,甚至具有一定的社会美德,”⑨于是,身着警服的追逐者便成了没有人味、没有人性的冷血动物。然而,由于影片的主人公是“坏人”,影片的结局就必需是悲惨的而不是大团圆的了,主人公死去或是失败,法律获得胜利,但是,胜利的法律正是善的敌人。

电影《邦妮和克莱德》
这些新的反英雄式的英雄对于观众来说,重要的不是他们的死亡的结局,而是他们那样令人羡慕的生活方式—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对理想真诚的向往与追求。此外,《最后一场电影》(1971),《像我们一样的贼》、《他们射杀马,不是吗?》等受到观众欢迎的影片仍然依赖着主人公们理想化的浪漫爱情故事。
2.新的镜头语言
新好莱坞电影不要求观众对银幕上的一切信以为真、影片中常出现人为加工的痕迹和一定的间离效果。导演们不但没有掩盖电影技巧,反而尽可能地用技巧去强化气氛。慢镜头、定格、跳接、黑白画面和彩色画面的相互交织是新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手法。它们旨在加强视觉上的冲击力,使画面更具感情的力量。
3.对真实的迫求
旧好莱坞搭景拍摄的时代已经过去,新好莱坞导演们用实景拍摄和摘捉不完美的现实(如凌乱破旧的房间、明暗不匀的灯光、无法避免的环境噪音等等来增加真实性和可信性。这里可以清晰地看到欧洲电影美学观念的影响和渗透。
4.重视人物塑造
人物不再埋没在情节中,他们凸现出来,成为影片的主要表现对象。美国电影从戈达尔的《精疲力尽》和特吕弗的《朱尔和吉姆》(1961)中学来了有益的经验,即把事件作为背景,通过事件去追踪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变化过程。如《出租汽车司机》、《猎鹿人》、《谈话》、《最后的行动》(1974)等。

电影《出租车司机》
5.强调音响设计
新好莱坞电影在音响方面的创造令人瞩目。那种传统的配乐方法——为加强某场戏的情感力量召之即来的无声源音乐已不复多见。音乐直接进入情节和人物的感情世界,丰富充实画面的内容。如《象我们一样的贼》中,在一场抢劫银行的戏中插入“恶棍帮”的曲子,一场爱情戏里,收音机里播放着“罗密欧与朱丽叶”。科波拉在《谈话》中把对音响的实验直接放在生活里,窃听、录音本身就是影片的主题。在《棉花俱乐部》中,当年的流行乐曲被分成许多片断,穿插、镶嵌在各个场面里。这些创造为影片增加了时代感,、也使环境和空间显得更为真实,另外,继《逍遥骑士》和《美国风情画》后,一大批影片采用了摇滚乐,这是新好莱坞电影尊重社会时尚,向青年观众致意的表现。
但是,不管这些影片有多少创新,他们终归是旧类型片——西部片、强盗片、警察片、略带神经质的喜剧片等等—的后代,新的类型不断在旧的类型中脱胎、生长;旧的类型不断消失,经革新后重新出现,这种周而复始的现象正是旧好莱坞电影那种螺旋式发展的继续。新好莱坞的导演们也丝毫不掩饰他们同旧好莱坞的关系:德·帕尔玛对希区柯克进行改头换面;卢卡斯以华纳兄弟公司的战争片和环球公司的连本影片作为《星球大战》的原型,波格丹诺维奇力求复活疯打疯闹的喜剧片和歌舞片;斯科西斯在拍《纽约,纽约》(1977)之前研究过四十年代的歌舞片。
新好莱坞的导演们对传统的反叛和改造是用两条腿走路的。
第一条腿是库布里克和佩恩等人的探索。他们一个注重对欧洲电影的借鉴,一个偏重对传统电影的修正。科波拉和斯科西斯又集二人之所长,进一步使影片在艺术和大众化之间寻找交叉点。在七十年代这个队伍中还有伍迪·艾伦等人。
第二条腿是以卢卡斯和斯皮尔伯格为首的商业电影包装派,他们用高科技、高技术来武装商业电影,使技术主义电影在七十、八十年代产生新发展,成为当代的主流电影。
新好莱坞电影经历了六十年代的兴起、七十年代的高涨、成熟期后,进入八十年代的平稳发展时期。后现代文化把生产、技术与文化消费一体化,把上层贵族文化和大众文化一体化。过去自成体系的封闭状态已不复存在,彼此的界限亦不再径渭分明。当年的探索者们仍有新作问世,但同七十年代相比,他们更注意在个人化和大众化之间寻找合适的度。
世界在变,电影当然也要变。但朝什么方向变,如何变是电影理论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新好莱坞电影发展的全过程向我们印证了一个普通的真理;电影如果把传统奉为圭泉,创作只能是因循守旧、难有进步;但如果踢开传统、另起炉灶,艺术将成无源之本,生命亦难持久。美国人崇尚变化,他们把变化和进步看作是同一回事。不过,美国人祟尚的变化是建立在与社会进步同步的基础之上的,盲目的冒进和守旧都是要不得的。,中国.、讲究中庸之道,可是在实践中却很少有美国人那种不偏下倚的才能。今天变化中的中国电影如能正确吸收美国电影的经验,相信中国电影将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