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餐企的社区运营模式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2023-07-15 14:39 作者:bili_25756979722  | 我要投稿


社区餐饮这条新赛道变得越来越挤,越来越火热。比如海底捞成立了深耕社区的社区营运部门,又比如一些老字号长期默默扎根社区。


虽然社区餐饮的确不是新话题,在今天不是,在十年前、二十年前也不是,但也不要认为社区餐饮就没有话题价值,毕竟一个话题能被拿出来且持续讨论下去,这就证明了该话题的必要性和内涵的无限性。


在社区的话题上,餐饮品牌如何做好社区生意、如何思考社区餐饮,这其实是一个长线问题。


01►

社区老店的

“超值感”。

CAN YIN YAN XUE SHE


据观察,社区老餐馆如今的存活、经营模式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菜品与价格自洽:味道超越价格,价值感超强。城市老巷子里的网红店之所以成为网红一定起源于菜品的味道超越价格,为客户创造了高度的价值感。中式快餐之所以被许多人吐槽“快餐刺客”,主要源于消费者无法获得与高价相符合的菜品体验。

 

“我家没有什么秘诀,就是把东西做得好吃了。”大众点评收录了6年的蜗牛小馆云南菜老板对内参反复强调“要把东西做好吃”这一点。一家名为”张妈妈特色川菜“的小馆子,已经在北京东城区分司厅胡同开了10多年了,生意一直火爆,从一开始的夫妻小店模型,到如今已经开了四家分店。老板说,生意火爆的原因就是“好吃便宜”。


比如说,一份辣椒小炒肉,连锁餐饮门店要35元以上,但这家就20多元;一份担担面其他门店要20多元,这就10元。“我家就是好吃又便宜,口碑好,把宣传费省下来给到了客户。”



(2)特色大单品:创造竞争力,吸引新老顾客。招牌菜往往是一个店铺的秘密,也是一家餐饮店吸引新客户和留住老客户“复购”的关键。例如,藏在高校旁边居民区后面巷子里的蜗牛小馆,菜品种类不多,上菜速度快,多为半成品,新老顾客都是冲着招牌大单品来的。


这家店的招牌是“炊锅鸡”,分量很足,基本可以满足两个人吃,下饭必点性价比太高了,单人份也适合两人吃。“鸡肉分量不小还脱骨,下饭必点性价比太高了,单人份也适合两人吃”。


(3)店铺小,人力少,坪效高:赚钱但不赚大钱。往往巷子里的老店铺由于地理位置限制,店面一般不大,蜗牛小馆里外共有12台桌,而胡同三号餐厅只有6台桌,张妈妈特色川菜的第一家胡同老店也只有几张桌子。其次社区老店的人力有限,夫妻店只有后厨和夫妻两个人,而小餐馆的服务员是一两个亲戚或者朋友。老店的店就是“家”,社区老餐馆的老板不追求高利润急于创造销量。


(4)口碑传播:人情味儿足,轻商业、多人文。情绪传播和故事营销是社交媒体的流量密码,这也是社区老店天然的优势。一方面从平时消费理性的角度,在老餐馆用餐性追求价比高。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传播层面,人际传播中追求“情绪价值”,而这正是多年社区老餐馆自身故事性、承载附近生活同学伙伴集体记忆、“古老、独特”的装修风格与巷子融为一体的优势。


就这样,他们拥有了一波新鲜客源——社交媒体上慕名而来的游客和打卡的网友。从这四点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社区老店经营模式无法离开的关键词就是“复购”。 


社区餐饮店既然没有办法和商场餐饮比客单量和客单价,那么就从“产品性价比、社区地理位置、大单品、店铺故事情绪价值”去牢固客流资源,而这一点是想要占据社区餐饮大连锁品牌无法短时间超越的。



02►

抢夺“吃不起中式

快餐的上班族”!

CAN YIN YAN XUE SHE


俗话说得好: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买卖。社区餐饮的消费者对餐饮需求更偏刚性需求,如快餐、早餐、正餐等,因此,社区餐饮更加重视性价比。社区店和商场购物中心门店,面向的顾客群体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是不一样的。


“月薪两万,也吃不起中式快餐”一度成为社交媒体讨论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困在中式连锁快餐的“高价”中,“一顿下来三四十吃不饱”成为普遍吐槽的原由,而与此同时,开在商圈的连锁快餐店也在经历低利润的痛苦——原材料、房租、人力成本逐年走高。


对于既追求口味又要求价格的上班族,他们开始转移阵地,越来越多人开始寻觅公司周边性价比高的社区餐饮小店。“我们中午用餐高峰基本要排队,大部分是周边大楼里上班的年轻小孩儿。”在北京开了20多年胡同三号餐厅的员工说,他家卖得最好的就是20多元的盖卤家常面。


以往,社区餐饮老店客户群体主要集中于社区周边的居民和学生,但随着商圈餐饮店的房租、人力等成本无法与菜品的价格自洽,越来越多人开始寻找其他性价比更好的餐馆,工薪白领为社区老餐馆注入新的血液。


小店有小店的经营优势,人力和装修、房租成本都是小店占比较少的一部分,但无论如何,做好社区餐饮一定要回归到食物本质,要求性价比。


如今,社区老店历经疫情起落后,艰难地进入恢复期,一方面成为打工人性价比高的“街边食堂”,另一方面凭借先天的优势,成为在社区市场中竞争的主要角色。



03►

理性看待社区

餐饮需求!

CAN YIN YAN XUE SHE


为什么前几年大家都在谈商业餐饮,而近几年都在谈社区餐饮?


它一方面是发展周期决定的,而另一方面则是竞争问题,经过多年累积,商业餐饮可以说是早已进入了饱和阶段,就像前几年大家一定要去北上广深,再到后来的逃离北上广深,从商业餐饮到社区餐饮,两者是同样的饱和及流动问题。


所以,社区餐饮从来都不是必然,也不是网红话题,而是一个无奈的周期发展问题。无非就是商业餐饮没赚头,大家不得不流入社区餐饮。


无奈之外,利益也是推动力。和商业餐饮相比,餐饮品牌的社区生意也是有看头的,由于社区餐饮的传统化,凤尾到了社区很容易成为社区的竞争力头牌,不但自己生意不被抢,反而还会抢别人生意,这是下沉社区的品牌最得意的一点。


在时间上,商业餐饮大多只能做中午和晚上时段,而社区餐饮还可以经营早餐、下午茶、夜宵,时段延长而租金更低,这同样是利好。


此外,商业区和社区还有因地方差异而产生的需求差异,比如写字楼客群需求较为极端,要么外卖、要么到店,而社区客群如果到店发现人太多,他们则愿意外带到家而不是换一家新的门店。基于此,更愿意外带也诞生了一项新的到家生意,比如餐饮品牌在社区可以卖预制菜,这一点写字楼商圈通常做不到。


这也意味着,从商业区到社区,这并不是地点转移的生意变更,社区模式需要新的逻辑。


04►

如何做好

社区餐饮?

CAN YIN YAN XUE SHE


社区的本质是生活,那么,社区餐饮的本质便是生活型餐饮。所以,优秀的社区餐饮品牌往往既懂得生活里的“精打细算”,一边追求运营的降本提效,一边追求产品和服务的性价比;又善于拿出一些“小惊喜小情趣”,紧扣当下流行的“仪式感”和“体验感”。


洞察社区消费的特征和习惯,是布局社区餐饮的关键。跟随社区餐饮的生活逻辑。


(1)社区餐饮做的熟人经济,回头客、复购率是社区餐饮的重中之重。


社区餐饮的门店,属于典型的“静流型”门店,即门店的客群几乎处于“静态”。一家在社区门口开了将近10年的面馆,老板能轻松喊出顾客小孩的名字,老板会一边煮面一边和顾客闲聊,这些,都可以视为老板维护“客户关系”的动作。


开得久且生意不错的社区餐饮门店往往主打一个“稳”字:稳定的客户关系+稳定的产品品质=稳定的复购率。


(2)和夫妻店同台打擂,“地标”效应会比品牌效应更好用。


和上述已经形成稳定老顾客群体的面馆竞争时,所谓的品牌效应并不一定好使,但有一种方法,却被很多品牌屡试不爽——“地标”效应。


起初,这一方法更多被运用在下沉餐饮市场,利用下沉市场房租、人工等各方面成本较低的天然优势做醒目的大店,比如蜜雪冰城的选址策略之一——拐角大店。与其它小门店相比,蜜雪冰城位于拐角处的大店,宛如一个社区商业群中的“地标”,让人一眼能看到且形成深刻的印象。


将“地标”玩法运用到社区餐饮中时,受成本限制,我们可以只取其“醒目”的特征,即从装修设计、门店风格方面与其他门店形成明显的区隔,让社区居民因为“在下班路上看到了一家很好看的店”,从猎奇转化成消费。


(3)用购物中心思维做社区餐饮,把场景、体验做起来。


曾经,购物中心餐饮更吸引年轻消费者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适合打卡、拍照”,那么,如果在家门口就有一家这样的门店呢?


越来越多的餐饮品牌意识到,不亚于购物中心“出片率”的设计感加上匹配社区特征的“氛围感”,会格外吸引社区年轻人的注意。



(4)社区餐饮的全时段在逻辑上是引入更多餐饮业态来赚不同时段的钱。


碎片化是时间的延长,比如写字楼下午时段的打工人要上班,大多写字楼附近的餐厅会选择午后打烊,而社区餐饮不行,从早餐时段到夜宵、深夜这样的碎片化情景,在社区都有餐饮需求,所以社区的夫妻店通常就是早上开门直到深夜才关门,期间顾客在任何时候到店都有东西吃。

 

现场感和人情味是一种互动,社区餐饮的夫妻店由于人手不足,老板会把厨房打开,或者就在门口放一个锅炉,烹饪过程是公开的,在用餐前后,老板和顾客之间也有情感之间的交流,这同样是有别于商业餐饮的核心所在。

 

比如传统的“千里香大馄饨”、“沙县小吃”,又比如“袁记云饺”,老板娘/店员通常在店里或者店门口包馄饨、做蒸饺,有些社区店开久了,老板在闲暇时甚至可以帮顾客带娃,社区餐厅是既有烟火气,也有主客互动感的场景,这种看得见的内容和有情感链接的人情味给足了顾客对于社区餐饮的独特喜好度。


写在最后:


社区餐饮和商业餐饮不是同一个逻辑通道内的生意,实际上,社区餐饮对社区品牌的产品模式、服务素养等都有极高的要求,品牌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具体社区进行调研、能力及需求适配后才能真正打开社区餐饮的发展局面。


社区餐饮还将吸引更多的品牌前往掘金。但正如当年社区餐饮在购物中心餐饮的光环下依然得到稳健发展一样,社区餐饮、购物中心餐饮、商区餐饮,这些基于选址逻辑进行的赛道划分,没有绝对的崛起和落没,有的只是消费变化驱使下的“此消彼长”和起起伏伏。

 

作为品牌而言,社区也好,购物中心也好,真正能够驱动品牌实现长足发展的核心动力,不只有“选址眼光”,更有产品实力。



餐企的社区运营模式需要考虑哪些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