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电影《无名》大年初一上映:初见“无名”—大象无形,豆瓣开分6.8

2023-01-22 12:17 作者:英语卡卡西  | 我要投稿




 



 

映前映后,这部春节档影片都话题不断。

 

导演程耳为人低调,产量也低,从影十六年来,目前仅拍摄四部电影长片。他也很有明星缘,上一部作品《罗曼蒂克消亡史》集结葛优、章子怡、浅野忠信、倪大红、袁泉、闫妮等众星,全是冲着程耳的名号而来。《无名》亦然,主演梁朝伟明确表示,他就是想在自己的作品序列里有一部程耳风格的电影。

 

 

在《罗曼蒂克消亡史》里,程耳借袁泉和闫妮的对话,说“这部电影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新作《无名》真的就亲近观众、变成超级商业片了吗?这些绕来绕去的定义,实际上都得从导演程耳这次的创作来辨明。

 



 

六年多前,《罗曼蒂克消亡史》贺岁档上映,一出30年代旧上海群像戏,有战争、有黑帮、有枪战凶杀、还有娱乐圈的红男绿女.....吸引观众的商业元素并不少,档期也火,但票房不如预期。


 

一部作者化鲜明,有一定审美门槛的电影很难大卖,也很难讨好大众。等来《无名》,程耳依然在大制片系统里坚持个人风格表达,投资大,明星多,一个看上去像是拍小众艺术片的导演,持续获得如此庞大的资源,其实很奢侈。


 

 

相比前作,《无名》加入了更多商业性,预告片片尾甚至打出“超级商业片”的宣传语,带点冷幽默,也带点自嘲,程耳的电影怎么可能是典型的商业大片,显然他背负着更大的压力,不仅是成本回收、票房盈利,也需要找到更多理解他的电影观,理解这个故事的人。


 

 

主演梁朝伟+王一博的组合很有关注度和话题性,上映前期预售票房登顶,上映首日票房也迅速超过《罗曼蒂克消亡史》的票房成绩。

 

对这两人怎么拍?拍梁朝伟,一场何先生见张先生的戏,梁朝伟的神情显山不露水,表面微笑自信,心里紧张发慌;一场何先生审讯江小姐的戏,一个缓缓后拉又前推的长镜头,配合梁朝伟的念白一气呵成,程耳很懂得怎么拍梁朝伟诠释隐忍的好戏。


 

 

拍王一博,非表演科班出身,程耳也懂得怎么拍初演电影的新人。他往往用单个短镜头或单场戏去捕捉王一博演绎冷酷无情,嚣张暴烈、心伤落泪的不同情绪。


 

 

《无名》增强的商业性,还体现在激烈的动作戏上,这是程耳目前电影里打戏含量最多的电影。叶秘书雨中暴打日本兵、何先生和叶秘书在楼道里数十回的贴身肉搏,搭配凌冽的手持镜头和程耳电影里罕见的快节奏剪辑,确实有了“超级商业片”的味道。


 

程耳没有让打戏只沦为吸引票房的打戏,何和叶不是为了打而打,他们的打斗同样藏有悬念。起初以为是何为救妻而打,待到揭晓叶的真实身份,回头发现原来他们是为演给日本人看而打,那么打之前叶换紧了领带,也才有了更深的意义。


 

 

何先生、叶秘书、王队长、张先生、唐部长、陈小姐、江小姐、方小姐等,每个人都有身份之谜——谁是共产党的特工,谁真正效忠汪伪政权,谁是政治投机派等疑问悬挂整部影片,《无名》比程耳以往作品更加强化悬疑类型叙事的能量,更加调动观众进入迷局中,更有商业类型片的属性和手段。


 

当影片揭晓叶秘书是何先生打出的一张王牌,也变成全片最后震惊众人的反转点,这一手笔是否符合情节和人设逻辑,转变是否合理得当,也引发争论。


 

 

在程耳看来,《无名》的完成度已经很高,他认为电影没有商业和艺术之分,只有严肃与不严肃之分,他曾说想拍出像昆汀、伊斯特伍德和比利·怀尔德那样无法区别商业和艺术的严肃的电影。


 

在《罗曼蒂克消亡史》下映时,程耳以《七武士》志村桥的对白写了一篇文章叫《对得起这碗白米饭》。他说,“欲望无休无止,但我们要注意吃相,对于这份工作,我们应有起码的品味与现时代的审美,趋于准确的表达,不要让观众在漆黑的电影院里,因我们的草率无知甚至胡闹而感到羞愧。强大过后更应该克制贪婪,否则只会越拍越差。”


 

《无名》上映前,程耳说不要低估观众,“不要觉得观众理解不了,他们连自己的人生都可以处理,他们难道还处理不了一部电影吗?不要认为自己比观众更懂审美,不要觉得自己比观众更懂人性。”


 


 

程耳的电影无论怎么变,终究是要找到自己的知音伯乐。

 


不变

 

虽然商业性多了,程耳并没有丢失自己电影的本色,《无名》还是一部带有很强文学性和浓烈程耳美学的影片。


 

从1938年到1946年,从广州、上海到香港,《无名》拍的是抗战历史里那些在隐蔽战线暗自猜疑交手的特工们。如《罗曼蒂克消亡史》,还是大年代,群像戏,故事主线简单,也有很多繁琐细节和暗示线索。


 

 

程耳喜欢的电影结构是,“第一个故事是字,也可以说是话语,第二个是脸,第三个是照片。”《无名》继续贯彻这样的创作观。


 

我们无法从全知视角获悉《无名》故事的全局,我们了解得比戏里的人物少,戏里的人物之间了解得也比对方少,直到结局才能拼图出全貌。因此电影里的所有人,大部分时间都话藏一半,台词也不多,但总有话外之音,暗示着他们背后真实的想法。


 

 

《无名》的影像依旧如《罗曼蒂克消亡史》那样精致华丽、优雅有腔调。


 

他爱用固定镜头,时有大广角的俯拍,也有缓慢的运动镜头,整体营造沉着冷峻的格调和气质;常用对称均衡的构图,衬托敌我交锋的对峙氛围,娓娓道来、静静凝视着电影里的一切。


 

 

画面里的人物常摆造型,带有照片感,镜头常聚焦特写一副副难以猜中心扉的人物脸庞和他们的细微神情,由此构成战乱时代下这些无名者的复杂形象。


 

《无名》作为谍战题材,也运用了类似黑色电影的光方式,采用高反差明暗对比的光影,勾勒出特工所处环境的不可测和人物的矛盾性。


 

程耳曾说,他的拍摄方法都是从“凝视”出发,以这个词为一个底色去发展。《无名》的视觉风格,就有一种保持距离的悲情凝望感,看着角色摇摆的抉择和他们飘零不定的命运。


 

 

程耳的这套视觉美学已自成体系,有人能沉浸其中,也有人认为比起更高级的艺术电影,这套电影语言并不新鲜,也无巨大创新。


 

在这样一部大制作、大明星云集的商业片里,这样独特的视觉表达无疑是“异类”,尤其在热热闹闹的春节档,《无名》更是一次冒险的尝试,观众无法简单直接能从镜头里快速获取信息,是需要沉点心下来细看细想的。


 

 

叙事层面同样如此,《无名》还是程耳擅长使用的非线性叙事结构。

 

把中段或高潮前的某些段落画面提取到叙事的开篇,在故事进程中打乱正常时间的逻辑顺序,对每场戏的展现时间长度也有选择性的省略,将悬念最大化,让观众自行拼接组合。


 

 

这样碎片化、有跳跃感的叙事手法,也指向了片中战争历史混乱的秩序和人物混乱的命局。

 

电影开场,何主任在踌躇思考着什么?坐在咖啡馆的陈小姐看向了谁?叶秘书在镜子前打理衣服,准备做什么?随着故事展开,这些问题都得到解答。


 

 

在这场迷宫游戏里,程耳安排很多关键细节,比如台词,《罗曼蒂克消亡史》陆先生从“不欢喜啥地方,就不欢喜吃啥地方的菜”的对话里,确证了渡边的背叛;延续到《无名》,何先生说自己不喜欢吃日料,同样暗示了自己的立场。


 

还有如拿破仑的点心,上海居留日本要人录,何先生袖子上的血迹、叶秘书和王队长争吃排骨等细节,都考验观众从中得到暗示、解析剧情的能力。


 

 

当电影全貌最终显现,《无名》留有继续回温的余味吗,观众是否还愿意二刷、三刷?或许推动力就不该是这些拼贴的叙事和对细节的解谜了,仍然要回归人物,回到角色塑造本身,回到何主任和叶秘书的内心深处。


 


 

程耳导演的下一步,他在1月23日发布的文字里说道——“夏天过后,我们将继续,我们将拍摄名为人鱼的超级艺术片,我们将在亚洲多处取景。”


 

电影《无名》今日上映,并发布一组终极海报。

海报中展现王一博与梁朝伟、王传君、张婧仪彼此间的复杂关系,周迅与梁朝伟、黄磊间也仿佛隐藏着秘密。

期待已久,可谓不负期待,影片结束后,仍心潮澎湃,不能自拔。
“无名”给我的观感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暗流涌动与高潮迭起。
冲突吗?并不。

“无名”讲述的是1937年-1941年孤岛时期的上海及太平洋战争后孤岛沦陷后的上海,隐蔽战线的地下工作者是如何在波诡云谲中送出情报的。


这里有必要好好地了解一下“孤岛中的上海”,1937年淞沪会战,国军失利,上海大部分地区沦陷,但因日军尚未做好与英法美德开战的准备,默认了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孑立于日占区的包围之中,因形似“孤岛”而得名。


孤岛本身,是一个畸形的政治产物,也因此呈现出了畸形繁荣的景象。原本因战事遭到的破坏的上海,随着全国避难富商的涌入、外资的支持,资金流、人流和物流高度膨胀,渐渐的,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内外交通畅通,金融业、轻工业乃至娱乐业意想不到地迅速发展起来。


用一个词来概括:纸醉金迷。


这是怎样的一块土地呢,国土沦陷,同胞为日军残杀,但孤岛被蒙住了眼睛和耳朵,看不见流血牺牲,听不到神号鬼哭。沦陷区血肉横飞,租界歌舞升平。人就是这样的,往往居安而不能思危,一方面日伪政府鼓吹治理有方,一方面英法美安于现状,维系太平,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引起的激昂呼声逐渐被主和派和骑墙派所取代,政治形势远逊于刚刚沦陷之时。


那么多人被短暂的幻象所蒙蔽,认为“弃暗投明”的绥靖也不错,一群有志之士却紧锣密鼓地行动着,他们始终认为,日本人的屠刀迟早会落到幸存者的头上,不除寇,毋宁死!


但他们的势力太过弱小,在无掩护、无外援的形势下,每一个有生力量都是十分珍贵的,他们需要辨别敌我、巧妙地周旋于敌人之间、准确地传递讯息,对于他们而言,每一天都挣扎在生与死之间、现实的阴暗血腥与对光明的希冀之间,与内心的魔鬼作斗争。
无他,隐蔽于伪政府中的每一天,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恐怖。死亡的可能是同僚、上司甚至是爱人,但为了大局、大计,必得忍人所之不能忍,忍住对灵魂的拷问、人性的质疑,说服自己在尔虞我诈的环境中坚持下去。

暗流涌动,涌动的是形势,也是人心。
电影中,一切的细节都在表现这个词。


有光影的处理,常常可以从何先生与叶先生所处的明暗判断他们的心理、处境,导演很善于用光影表达悬念,塑造人物。
有色彩的对比,难民被关在深不见底的天坑中,日本人却在明媚的蓝天下骑着自行车悠游而过,仿佛上海的郊外,是他们的北海道、横滨,他们吹着风、赏着花,回头将可悲的“人牲”活埋斩杀。
有肢体的特写,无名中的大部分人物是内敛的、喜怒不形于色的,但导演给到的是一双双锃亮却焦躁的皮鞋、由慢而快的步伐、不敢看向镜子的回避的眼神、一场场宴会上貌似优雅却心怀鬼胎的举动。


有考究的造型,甚至用衣冠楚楚的人物和不停变换的领带来推动情节的发展。
静而不沉闷,将暗流涌动的表现得淋漓尽致。

动静相宜,一直是程耳电影的一大特色。记得我第一次看罗曼,发出的最多的叹词是“啊”,不仅因他的非线性叙事,打乱线索,常常令人意想不到,还在于突如其来的冲突打破思维定势。本来好好的一场谈判,突然拔枪,由静而动,而在激烈的交火中,尚有陆先生从容不迫的步履、有老五身染鲜血却凄美的面孔,再配上歌剧一般的背景音乐,高级的电影画面便呈现于眼前。


无名延续了这一特色,甚至更为登峰造极。


几场打戏,不论时长、动作的复杂性、场面的宏大,都较罗曼上了好几个台阶,极大地满足了我这等喜爱快节奏交锋的观众,肾上腺素激增。
因谍战的刺激和演员精彩的演出,暗流涌动中又有高潮迭起,整部电影张弛有度,简直没有一分钟可以浪费。

最深的体悟是,民国出英豪,战场上自不必说,隐蔽战线的这一群特工无疑是个人能力极强的精英,他们衣冠楚楚,形容俊雅,通外语,懂枪械,研密码,揣人心,他们高贵而光鲜,像是炼狱中开出的曼沙珠华,常常凭一己之力撬动各方,目睹着最残忍的现实,手染血腥,于噩梦中推开光明的一扇窗,甚至不惜牺牲自我、牺牲同志来实现斗争成果的最大化。
他们是无名英雄,他们也是记录着远东第一大都市的灰败与鲜亮的历史符号,程耳用他们的矛盾与挣扎、痛苦和悲哀重塑了无名精神的内核——他们的行为不能简单以对与错来判定,只要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只为了胜利,驱逐日寇,恢复中华。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
隧道尽头终有光。


梁朝伟饰演的何先生,的确因他的原声台词太迷人了,让我恨不得脑中带一个录音机,将他的普通话与广东话逐字逐句地录下来。他奉献了影帝级的满分表演,既有如沐春风的一面,不笑时活脱脱又是一个易先生。


周迅,戏份不多,场场精准,与梁的对手戏令人潸然泪下。

大鹏,非常颠覆他本人的表演,精确地表现了高官的钻营和圆滑。

王传君,一个非常道地的上海人,能看出他的表演游刃有余。

江疏影,非常美丽的女性,她的戏份让我想起王佳芝,看了就懂。


张婧仪,与王一博的几场戏好吸睛,也是时代中的女性缩影。

最后是王一博。我实在没想到,他的戏份如此之重,整部电影,前半部梁朝伟为线索,后半部说是他的主场也不为过,且有大段大段的个人戏、内心戏,两场最重要的打戏也都是由他来主导、完成的。戏份重,令人目不暇接,几乎没心思去想,万一哪里失误了怎么办,事实证明,根本无需多虑,他的每一帧镜头都在情绪中,为电影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除了他擅长的动作戏,眼神戏、内心戏也完成得可圈可点,他让我忘记了他是个新人演员,他就只是亦正亦邪的叶先生,前半部狠戾,后半部又沉郁得令人钦服又心疼。几次落泪,层次鲜明,本片中,他讲了上海话,还有大段大段的日语,与梁长达五分钟一镜到底的打戏,是本片最华彩的篇章,乃至到了最终,他依然有传神的眼神与动作,实在是精彩到最后一秒!


现在我懂了,为何耳导那样赞许王一博,“奉献了近乎完美的表演”“独特的语言天赋”“那个年代走出来的人”,每一个词都恰如其分。如果说耳导是艺术家,那么叶先生就是他镜头中的缪斯,只有看过整场的,才知道他演得有多出色,以致于我走出了电影院,心里转来转去就只有一句话,苦心人,天不负。所有的努力都值得,连拍42小时、苦练上海话、监视器前一蹲就是一天,都值了。
我相信,电影演员王一博将收获他的第一批影迷了。

在我看来,“无名”题材上贴近于风声,质感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拍摄手法则保留了程耳的精髓,又因市场和观众作了一些调整。对我本人来说,“无名”比罗曼更为进阶的一点是,不刻意,如行云流水,从开始至剧终。


或许有人问,这是不是程耳对市场作出的妥协?是否有损于程耳电影的精髓?
不,我反而觉得,是导演在思考,在进阶自我。正所谓大象无形,有意化无意,不要过分的主张“艺术”,更达到了一种流畅又不失高级的境界。

最后我想说,基于上述观影体验,“无名”的逻辑线条并不难抓,有不少隐喻,比如狗、羊、写诗的汪精卫、洁癖与血腥,但都能理解。犹豫的观众,别害怕,放心大胆的看,每个人都能看懂,且会让人回味无穷。


回味的是细节,是一个个线头穿在一起的快感,是值得二刷三刷的好电影。


此时我断言,无名必将在中国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电影《无名》大年初一上映:初见“无名”—大象无形,豆瓣开分6.8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