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第三次联合诊断检测历史试卷答案重庆三诊康德
试卷解析及答案发布地址公告
①发布于微博:橙子辅导11(数字11)
②发布于微博:考试研究所 ·
请通过方式①或②快速获取
以下均为复习备考资料及相关练习题,以供使用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高考从“考知识”转向“考能力”,试题命制更开放,增大探究性和创新性,进一步加强对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考查。以此为指导,在设计本课教学过程中,挖掘整合本课教材内容的同时,配合了强相关的材料和高考真题,中外关联对比,以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发展”与“迟滞”两方面深入了解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在探究思考中提升学生对于“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的认知。
教学背景分析
(一)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三课,上呈明清时期版图的定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固,专制集权强化初显危机。下启中国近代史在侵略中被动救亡图存探索国家出路。通过学习探究明至清中叶经济领域出现经营方式多样化,农产品商品化,高产农作物的引入,新型雇佣关系产生,区域间长途贸易兴盛等新现象,但统治者仍固守重农抑商思想,耕作方式未革命性变化,小农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阻碍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思想文化领域出现批判君主专制、提倡个性自由、工商皆本、经世致用、市民阶层发展等新现象,也有西学东渐的出现,但理学仍占居主流,思想愈发禁锢,科技成就也只处于总结性阶段。总之,本课通过探究学习经济方面的发展与迟滞,文化方面的黯旧与萌新,回答了明清时期中国是否孕育出近代转型的因素,而最终又为何错失时代机遇落后于世界潮流等问题。
(二)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学习者是高一新生,初中学过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但以史实记忆为主,对明至清朝前中期经济与文化变化的丰富内涵和跨时空的因果关联未深入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通过教材信息解读、史料配合、问题驱动、表格梳理等方法引导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性思考。
教学目标
一、总体目标: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体会“迟滞”与“发展”的具体内涵;认识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发展和世界形势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二、素养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理论,理解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史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认识影响中国社会转型、落后的经济文化根源。
2.时空观念:明至清中叶上承封建社会落日余晖,下启近代社会屈辱救亡。特定的时空节点,中外关联,与同时期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对比,理解中国落后时代的必然性。
3.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历史材料,以问题为驱动实证明清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巨像,提升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史学素养。
4.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科教材、文献资料提供的有效信息,探究经济文化发展迟滞,黯旧萌新的特点,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白银货币化”,学到中国手工业享誉世界,经济长期居于出超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从传统文化的成就中,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更应从国运变迁中居安思危,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志。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明至清中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思想领域的变化。
(二)教学难点
多角度认识明清社会经济、文化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地图 历史图片 文字材料 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讲解法;情境创设法
学法:材料分析;问题探究;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