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骨骼清奇的装备,南非“河马”装甲运兵车,乍一看都不知道是啥

2021-03-18 17:52 作者:丹书战史  | 我要投稿

上世纪70年代初,南非开始将手中的M1961 Bedford卡车逐步淘汰,因为这些卡车在多年的使用后状态已经不太好,不过这一时期南非也在研制新的装甲运兵车,于是卡车的底盘就顺势用上了,南非“河马”装甲运兵车问世。

由于非洲自身的基础设施差,加上整体经济水平也不太乐观,各种战争、冲突的强度自然也就低了一个档次,这也影响了非洲各国的武器装备设计风格,以装甲车为例,它们要面对的主要是单兵轻武器、小型地雷,以及在没有道路的非洲草原上远距离穿梭的自然环境,因此这些装甲运兵车大多有着高大的外形,更大的离地间隙,且多为卡车底盘改装,防护力较弱。

“河马”就是这样一款装甲运兵车,而且它属于南非早期的改装之一,身上还有很多不成熟的设计,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后续装甲车的改装设计。

“河马”的造型简直就不像是一辆军车,它就是在卡车底盘上扣了一个装甲车壳,整个上层呈现上宽下窄的结构,车头是钢板保护起来的发动机舱,驾驶舱和乘员舱融为一体,正面为垂直结构,有两扇安装防弹玻璃的车窗,两侧车体也有安装了防弹玻璃的小面积舷窗,可供乘员向外查看。

第一种“河马”装甲车MK1-R在装甲防护上采用了低碳钢和RB390装甲钢,乘员舱的顶部为开放式,可以搭配帆布等用来遮风挡雨,因为装甲车本身离地间隙就有32厘米,加上载人的舱室位置更高,所以士兵们在小型地雷的破坏中有着更高的生存概率,不过车体装甲对枪弹的防御力很低,只能抵挡普通步枪子弹的攻击。

在自卫武器方面,装甲车的乘员舱上方可以安装一座小型的机枪塔,拥有2挺M1919勃朗宁7.62毫米机枪,不过这个设备经常被拆解,可能是受制于装甲车的结构,实用性很差吧。除了驾驶员和车长,该车可以搭载10名士兵,他们在乘员舱内背靠两侧车体相向而坐,要观察外部只能转身通过防弹玻璃查看,且没有供射击使用的窗口,这些设计都被证明不实用,对之后的装甲车设计起到了借鉴作用。

“河马”的第二个版本MK2-M没什么大变化,主要是将车体装甲材质替换为Roq

tuff钢,整体防御力适当增强,它的产量达到了402辆,MK1-R只有275辆。

作为南非早期的改装装甲运兵车,“河马”在很多方面都不太成熟,例如装甲结构不合理,整车重量较大进而导致越野性能差,乘员舱结构不合理,无法满足实战需求等等。

南非对“河马”装甲运兵车并不太满意,MK1-R有120辆服役于军队,其他的则在警察部队中使用,还有少量因为各种原因流落他国,防护强化后的MK2-M全部服役于南非军队。

这些“河马”还没服役几天,南非就在1976年开始了新一代防雷装甲车的设计工作,2年后就开启了替换计划,新上任的Buffel装甲运兵车虽然造型上也有点怪异,但它已经在越野性能、防御力等各个方面全面超越了“河马”。

“河马”装甲车重8.8吨,战斗全重将近10吨,车长6.53米,宽2.46米,高3.3米,一台直列6缸水冷汽油机提供动力,在3400转/分钟时功率99Kw,最大行驶速度73千米每小时,最大行程640千米,车组2人,可搭乘10名士兵,自卫武器为乘员舱上2挺并列M1919勃朗宁机枪,装甲车两种型号总产量677辆。


骨骼清奇的装备,南非“河马”装甲运兵车,乍一看都不知道是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