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来自于哪里?
前言:
今天聊聊信心。

信心的来源很简单:相信自己能做到。
但这一点却很不容易做到,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会对情况进行错误的归因,进而弱化我们对自身能力的正确认知。
比如「天赋」这个词,它本身是正确的,但对它的滥用会导致各种错误。
某家小孩考得好,是因为努力吗?
自家孩子也一样努力,为啥自家孩子考的没他好呢?为啥呢?
没办法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绞尽脑汁也只能得出一个简单的、在逻辑上似乎说得通的结论:哦,我知道了,是因为我家孩子没天赋!他就这个水平了,努力也不管用!
「没天赋」这个标签一旦贴在孩子身上,孩子对自身的能力就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我为什么做不到?我为什么考不好?因为我没天赋,因为我没那个能力,因为我不是能考好的人,所以我做不到考不好。
我就是这样的人了,我就是这样的水平了。
既然如此,我有什么理由去「相信自己能做到」呢?我有什么胆量去信任自己的能力呢?我是无法自信的。
轻率的得出“没天赋”的结论,这就是很典型的错误归因。
更正确的归因是这样的:考不好,是不是因为没有找到恰当的方法、没有产生恰当的理解、没有具备恰当的经验?
是不是因为经验、技巧、思路方面存在各种不足和欠缺,所以才没办法攻克难关?
记好这句话:世界上九成九的问题,都是因为经验不足、技巧不足、思路不足。
你作为一个刚大学毕业进入职场的人,怎么可能在工作方面有极多的经验、丰富的技巧、稳妥的思路呢?你从未经历过能孕育这些的环境,哪来的这些东西?
作为一个很少跟别人交流、多数时候都是埋头学习或者玩手机的人,怎么可能有极高的交流技巧、丰富的交流经验、优异的交流思路呢?你此前的环境明显与这些相悖。
放在学习上也是一样的,你未受过恰当的教育,怎么可能凭空蹦出足够的学习经验、足够的解题思路、足够的答题技巧呢?
你不擅长这些,根本就不是因为你的能力不够、你的天赋不够。
只是因为你没有那些恰当的东西,没有足够的经验,没找到足够的技巧,没具备足够的思路。
我们的环境无法做出这种准确的归因,所以环境倾向于把「做不到」解释为「天赋不够」「能力不足」。
这种解释很容易湮灭我们的信心,而这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避免它的方式,就是改变自己的归因方式——我们的归因方式一般是从环境中学来的,环境倾向于将原因归结为能力不足天分不够,我们也会学会这种归因,倾向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天分不够。
用「经验、技巧、思路」的新归因方式,解释自己遇到的各种情况:是不是我的经验不够多?是不是我的技巧不够好?是不是我的思路不够恰当?
不擅长交流沟通,为什么呢?
嗯…可能是因为从小到大很少与人交流,没什么交流的经验,即使在网上看过很多教程和道理(掌握技巧),也没有实践并积累经验的经历。
不擅长表达(陈述观点),为什么呢?
嗯…可能是因为自己虽然有过很多年的语文学习经历,但自己从来没有认真的在表达观点方面下功夫,没有研究过怎么陈述观点会让观点更立体更直观,自己缺乏表达的技巧。
不擅长思考,为什么呢?
嗯…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系统的研究过,思考特定的事物,应当使用怎样的思路、通过怎样的方式,去得出结论?
其实就很多问题而言,经过仔细拆解,我们很容易发现——它们都不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没有天分,它们几乎都是因为缺乏经验、缺乏技巧、缺乏思路。
缺乏的这些,是可以通过主动的行为和时间补足的。
而能补足的,就不构成问题。
既然不构成问题,为什么要陷入自我怀疑呢?为什么要因此而对自身没什么信心呢?
不擅长交流、不擅长表达、不擅长思考…都不是自己有硬伤有缺陷,都只是自己没在这方面认真发展过。
不需要因此而否认自己,不需要因此而对自己失去信心。
相应的,如果想建立自己对自己的信心,通过小的行为来提升自己的水平,是很好的方法。
比如自觉不擅长表达,那么多在网上交流、多陈述观点、多打字写字。
持续个一段时间,再对比你最初写下的评论和观点,你很容易会发现,你比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
有这样的进步,就至少能说明你在这方面所欠缺的只是经验、技巧、思路和时间。
这会修复你对自身能力的认知。
多做这样的事,多改善自己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信心就会慢慢提高。
与其说是提高信心,倒不如说是修复信心。

我是若终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1061天!
觉得写的不错,就点个赞吧——据说专栏双击屏幕是一键三连~
看更多内容,请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