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持彩练当空舞——大有可为的当代战术火箭系统
前段时间和朋友讨论现代远程无制导弹药的造价问题,意外发现在相同射程和相同威力情况下,火箭炮弹成本相比迫击炮弹和大口径榴弹,居然是最低的。这件事不禁让我刷新了对当代武器弹药的固有认识,也让我理解到如今为啥各国都在积极开发普通火箭弹的衍生产品。今天,就让我们“重新发现”战术火箭弹的强大能力和巨大潜力吧。

战术火箭弹——无需炮管的炮弹
自从火药武器从宋朝投入战斗开始,火箭类武器和身管类武器的“内卷”就从未停止过。在欧洲和日本,身管火枪以其更好的精度和威力受到青睐;而在中国明朝,射速更快,造价更低的“神机箭”(包括一窝蜂)则一直稳居装备榜单,一直到后来更先进的身管武器进入中国后才逐渐被取而代之。之所以神机箭被大量生产运用,除了成本较低外,其壮观的发射场景对于不熟悉火器的少数民族的震慑力,也是其潜在的战术优势。

明朝灭亡后,全世界基本上不怎么使用火箭类武器,身管武器垄断了火器长达200多年。这其中虽然也不乏“康格里夫火箭”这样曾经在殖民战争中展现身姿的火箭,但主流国家仍对其价值较为忽视。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空军急需大口径低后坐力火力,加上当代空气动力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火箭武器才再次返回战场,和当代无后坐力炮的鼻祖——戴维斯炮一样,他们一开始都是双翼飞机挑战巨型齐柏林飞艇的武器,后来才逐步从空军向其他领域扩散。

在1920年代,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多级火箭”航天理论的发表,使得世界掀起了火箭热,固体火箭和液体火箭技术都在那一时期得到了高速发展,而火箭的军用价值也在此时被一些新潮的官员所发掘出来。


苏联是较早意识到火箭的战术和战略价值的国家之一。在二战前夕,在各国都仅重视给战斗机配备大口径机枪和机炮的时候,苏联就慧眼识珠,将当时还在各界质疑声中缓慢前进的现代火箭弹搬上了飞机,在诺门坎战役中,苏联的I-16战斗机使用这种秘密武器,给日本人造成了极大的惊讶。受此鼓舞,苏联在二战中,索性将航空火箭弹下地,造就了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从此,火箭弹开始成为和身管火炮一样重要的武器。



在二战中,火箭弹之所以能够成为举足轻重的武器,和它具有的天然优势密不可分:
1、没有后坐力。这种优势使得它可以轻易地在飞机,小型军舰,潜艇,普通民用卡车,简易发射架上快速发射。
2、高速发射能力。因为火箭弹每一发独立点火,无需火炮的装弹动作,可以快速的实现连射,几辆火箭炮车一次点火就能实现一个炮兵营齐射一分钟的效果。
3、弹药价格极低。由于火箭弹起飞过载远低于身管炮弹,且终端落下速度远快于迫击炮弹,使得它的引信结构既不需要如同榴弹炮一样抗击高过载,又不需要迫击炮弹落地的高灵敏性,因此引信成本较低,在引信成本通常高达炮弹30-50%的情况下,使得整体成本较低;
4、制造难度较低。由于火箭炮弹无需高过载和封闭火炮燃气,使得整体结构可以用低成本的钢材卷焊制造,火箭燃料可采用和传统炮弹发射药相似的双基或三基发射药,或添加铝粉,RDX使其比冲进一步增加,但无需弹道导弹式的复杂固体燃料药柱生产工艺,因此制造成本和对于制造设备的要求较低。


得益于上述原因,在如今时代,火箭弹能够被各个水平的工业国,乃至于非政府武装分子大量的生产。除了模仿各国制式火箭弹外,还有大量的土造火箭弹,也凭借其极低的生产成本和易于机动的优势流行在战争各个角落,使得反制火箭弹袭击成为了很多国家的噩梦,不得不投入巨资来针锋相对。

不过,时至今日,当初“神机箭”的“精度较差”的缺陷,在历经了700年演变后,仍然被当代的火箭弹所继承。同时,相比于身管炮弹更大的炮弹尺度,使得火箭弹在运输时占用的运力更高,因此受制于这些原因,火箭弹仍短期内无法替代身管弹药。

给火箭弹装上眼睛——制导火箭弹的发展
随着当代精确制导技术的日益发展,火箭弹的精度低下的问题,正在逐步得以突破。除了众所周知的“制导远程火箭炮”外,传统的70-122mm等级的战术火箭弹,也得益于制导技术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1、空射制导火箭弹
早在武装直升机装备上空射反坦克导弹的时候,针对于空射反坦克导弹成本高昂和尺寸较大的缺点,空射制导火箭弹的概念就被提出来了。空射火箭弹不仅能够比起反坦克导弹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空射制导火箭弹能有效改变火箭弹飞行轨迹,它可以让火箭弹飞行过程中保持一定迎角,充分利用气动升力,让传统火箭弹在不增加燃料情况下,飞行距离更远。


随着当代超视距打击和防区外打击的需求日益增强,未来不排除仿效JDAM的改造手法,为传统的大口径对地火箭弹安装卫星制导简易制导系统。这种加装了卫星制导系统的大口径对地火箭弹,能够让载机在敌方短程防空导弹的射击范围之外安全的投放大口径火箭弹,对敌方要害设施实施强有力的打击,同时成本远低于AGM-65等传统空对地导弹。

2、制导火箭弹充作廉价防空导弹和廉价反坦克导弹
当代巡飞弹、远火弹和空地导弹的威胁日益提高,使得传统的防空导弹应对这类低成本防区外弹药力不从心,往往面临拦截一发亏一发的窘境。但是,高精度的敌方弹药对我方高价值目标的威胁不减,使得拦截敌方精确弹药仍然是重中之重。因此,有人提议,将火箭弹导引头改为可以拦截敌方弹药的高精度导引头,就能有效提升拦截的费效比。
在这里有人会问:既然火箭弹加装了高精度导引头,不就成了防空导弹吗?其实,基于“火箭弹”改良的廉价防空导弹,和正规防空导弹(含毒刺这类的便携式防空导弹)仍有很大的差别,其最重要的差别就是飞控系统和动力系统。
正规防空导弹,一般考虑到拦截高机动性的三代机目标,或者高速俯冲的弹道导弹目标,往往需要有精密的陀螺仪飞控系统,使得导弹飞行过程中能够做出高过载的转向;同时,为了尽可能提升防空导弹机动性,防空导弹发动机往往采用不亚于洲际导弹的高性能固体推进剂,使得它能够尽可能长延长自己的的动力航程,确保在动力航程内能一直追随敌方目标进行高过载机动。同时正规防空导弹面对的敌方战斗机,现代地对地导弹都一般携带有干扰诱饵,有时候还有战机携带的电子对抗系统,其制导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也是相当强大的。而只用于拦截低慢小的游荡弹药、低空无人机和巡航导弹的防空火箭,就无须考虑到高机动需求和高抗干扰需求,完全可以在己方激光制导系统或者雷达引导系统下,沿着预估的敌方弹药前行方向飞行,即可拦截对方缺乏机动性的弹药。这样一来,就能大幅度降低防空火箭的成本,来应付敌方铺天盖地的打击弹药。同时这种使用激光制导的引导模式,还能让此类火箭有效对敌方地面的地堡,坦克进行打击,拓展其适用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