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成长因素的研究(选修课期末考试)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一个人的成长必然伴随着各种各样的思考。大学是一个更加贴近社会的舞台,那想要知道大学生的成长因素,我们的视野就不能局限于大学生本身。让我们先看看当今的世界到底有多少积极的信号或是能让大多数人产生积极心态的事情。
从结果上来看,事实是冰冷的。
如今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改革开放给中国人带来的不仅仅是钱,还有思想,观念,和科技实力的迅速提升。原有的世界观,价值观早已不适合当今的社会。但是中国是一个长辈地位较高的社会,传统观念依旧不同程度影响着年轻人。但是长辈忽视了很多事情。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网络世界的进一步发展,原有的观念在新一代人的生活中以难以适用。年轻人生育率低的原因一定程度上并不是因为生活压力大到如此程度。战乱时代人们的生活压力更大,但是依旧会大量生子。因为生子可以提高家庭所能生产的作物或增加家庭收入。同时也能让年长者老去之后有人能照应。这是所谓的苦一生,为家庭。但是如今社会已经发展到如此地步,一个人大抵是有办法能挣钱让自己吃上饭,最起码的温饱早已能自给自足。而工作稍微好一点的人基本上都有能存下一些钱财的能力。如今的娱乐业发展也以相当完备,诸如网络或者游戏,只需要简单的一些投入就能获得一定的快乐。网络的产生也能一定程度上减轻人和人的孤独感。如此可见,年轻人不需要做太多的投入就可以一定程度上获得一些快乐。至于生儿防老,如今生儿这件事已经变成了风险投资一样的经济行为,无论如何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为什么要为了自己最后的一二十年而痛苦奋斗前半生的三四十年。更何况在资本压榨的今天,很多年轻人因工作导致身体状况并不比一些老年人好多少,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当下,家族这件事是否还如此重要已经成为了一个问题。在忍受老观念和新观念不断冲击下的年轻人到底能不能有一个积极的心态也成了一个问题。
倘若我们把视野再放大一下,真正着眼于这个世界。那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呢。如今我们的生活依旧为疫情所困,到如今已经过去了三年。倘若前面说的现象是社会正常发展之后产生的正常现象之一的话。疫情则又生产出了一些新东西。从20年的全面防控,到如今的逐渐全面放开。各种以前想都不会想到的事情发生在了我们眼前。这些事情在不断地刷新人们的认知,冲击人们的传统印象。我们知道,人是最能承受改变也最善于改变的生物之一。但是三年内生活环境和社会观念如此巨大的变化也让人开始吃不消。人的接受能力是有极限的,如此变化下去人就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最终放弃个体独立的思考,变得随波逐流,即所谓的摆烂。
此次疫情给世界带来的除了巨大的灾难之外还有生物和网络领域的大发展。尤其是网络发展,无疑会产生更多的不同于以往的观念。如今的世界正处于转型的交界口,同时也处在存量的资源阶段。蛋糕就那么大,为了能更好的活下去就必须要抢下更多的蛋糕。为此,政府抑或是个人到底会做出什么,我们无从得知。因为人类好像已经很久没有大规模长时间生活在存量社会中了。越是在危急情况下,人越是会自我思考。越是在危急情况下,利己主义越会不由自主地扩散开来。说到利己主义,视角便不由自主地转向了个人。
对于年轻人来说,读书便是最重要的向上攀爬的途径。在当今的社会,这已经成为了共识。为此,家长们从小便会给孩子们灌输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的重要性。很多孩子们从小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当他们长大之后发现,很多事情不是我上我也行,是谁上谁都不行。渐渐的,“努力”已经成为了一件十分虚伪的东西。在这个资源有限的社会,肯定是失败者多,成功者少。如今的社会,资源已经十分富足,想获得一定程度快乐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已经不高了。年轻人在生活的重压下,欲望逐渐降低。这也是如今发达国家渐渐出现低欲望社会的本质原因。努力不是为了自己,因为满足自己的需求不需要如此大费周章。努力是为了那些希望自己努力并最终能有所成就的人。有本书里曾这样说过:“在一点点长大成人,逐渐看清现实的,未来的过程中,会一点点变得无法一味追寻梦的物语。虽然大家都玩笑地说着工作就输了的什么,却是绝对不会搞错这件事。人们对于这个世界上一味地追寻着梦的生活是多么的懊悔,只是想一想就唉声叹气了。”但是也有人会不顺从这样的生活,尽全力反抗。
年轻人有自己的冲劲,年轻的他们会有一个希望能改变身边的阶段。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脱离不了群居动物的本质。氛围和气氛是无法抵抗的。人只能被迫采取违背本意的行动。因为“大家”都这么做,因为“大家“都这么说,不这么做的话就无法融入”大家“之中。每个年轻人都肯定一直怀揣着别人为你规定好的自己,然而却总是偏离那个规定,希望活出自己的样子。可是那个“自己”,到底是谁规定的呢?
小的时候,生活一切都只需要父母打点。自己基本上只需要吃好喝好玩好即可。长得大一些,更大一些之后。现实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直到现在,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也许差一步就要真正步入社会。每当回忆起曾经的事情,现实就会一遍又一遍地抽打着自己,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痛苦。那么,积极心理学到底有什么用处?
现代社会,有些人依旧会信奉宗教。除了家族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之外,对于有些人来说还有其他的用途。宗教给了他们一定的精神寄托。一言蔽之,宗教能让他们更舒服地活着。积极心理学某种意义上说也有类似的作用。但是同宗教不同,这是一个更加主动的行为或者思维。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成长因素真的很难观测。因为获得一个积极心里本身就是一个成长。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当代年轻人除了解自己所学学科之外,还知道各种各样其他的事情或知识。这样他们的思维更加理性的同时,也变得更加的现实。大多数年轻人都知道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什么,他们只是无法违抗而已。而内心有了积极的心里就代表。我知道会这样,我也明白很难抵抗,但是我依旧愿意面对自己的生活。有本书说过:“仅仅的等待是不诚实的。无论前方是怎样的解答或是结局,也要毫无欺骗和猜疑,切实地经历之后,再去后悔和追忆。”语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它只会给想听的人带来力量。遵从这句话所述行为的大前提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因为正如那句名言所说:“有大快乐的人,必有大哀痛。”也许这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未免过火,但是从性质上讲却完全一致。
世界不会改变,唯独自己可以改变。人是一个能部分记录自己生活的生物,其中,记录自己痛苦经历的记忆往往尤其深刻。也正因如此,在经历过那么多压力,那么多困难,无论结果如何,却依旧能笑面生活的人才真正值得尊敬。假如一个大学生就能早早突破这一个阶段,拥有了一个积极的心里,那为什么不可将其称为成长。一个人想要成长必将要经历一个阶段,那就是伤痛。拥有了积极心里就代表这个年轻人跨过了他所经历的伤痛,并且愿意正脸面对接下来的困难。这本就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值得最大的肯定和包容。
也许会有观点认为,这不就是逃避现状吗?认可这样的行为不也就代表是认可逃避的现状吗?每个人生来都不是这样的,大多数人都是在积极的环境下渐渐成长起来的。只是在逐渐接触到外部环境的过程中被环境渐渐改变了而已,然而真的是改变吗?
假如我们把人当成是一张白纸,那假如想让纸上看到其他颜色非常简单,在上面涂颜料即可。小时候的人们已经在生活的过程中被涂上了最初的颜色,在一步步步入社会的过程中。社会这个笔刷给这张纸上涂抹上了新的颜色,因为人要一只生活在社会上,因此颜色很难再做改变,颜色也越来越同质化。但是这并不代表小时候涂上的颜色就因此失去了,它只是难以分辨甚至几乎完全被新颜色盖住罢了。所以这样一只被涂上逐渐同质化的颜色就不叫逃避了吗?到底什么叫做逃避?真正不逃避的话就是不做任何逃避,脚踏实地地做好现在。一味地顺应,改变,和逃避的话就如同用现在的自己去否定过去的自己一般。难道一味地自我否定就正面且积极的证明吗?
找到积极的心理某种程度上就如同找回曾经的自己一般。人是会回头看的,只有回头看过之后,才能更加坚定前行的脚步。它们像夜空中的月亮,无论你走到哪里,它们就跟到哪里,但你无法触碰他们,也无法掌握距离感。听说,群星的光梦是很久以前的东西。超越无数星霜的时间,过去的光芒才会传递过来。无论是谁都会被过去所困。无论怎样打算向前迈进,当不经意间抬头时,昔日的所作所为都会像这星光一样倾泻下来。他们无法抹消也无法一笑置之,只能永远地,在心的一角留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