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男生,不喜欢自己
“问男生不喜欢自己什么,对方就只说不喜欢,没感觉,我想听具体的理由为啥就那么难?”
因为万事万物不是都像数学题一样,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而即便是数学题,要达到相同的答案,常常也会有不一样的解法。
最讨男生喜欢的妆发穿搭,最讨婆家喜欢的行事方式。这类答案只提供了大概率的解题思路,而有可能你是特例,有可能你男朋友是特例,有可能你的婆婆是特例。
变量太多,就不能既希望于用一种固定的方式求解。
事情没做成,比起向外索求,不如思考自己。
事情做成了,就多想想外部因素带来的助力,弱化个人努力的部分。
这样就容易高兴。
而不高兴的原因,很多部分是事情没成,苦苦向外部讨要一个说法。
事情成了,又一味沉浸在自己的个人意志和艰苦奋斗中,全然不顾衣食父母,和突如其来的运气。
实际上,即便对方清楚了阐述了每一个自己不喜欢的方面,又有多少是你能够全部改变的?又有多少是他随手编纂的?
因为很有可能,他的下一个身上满是他向你列举的,缺点。
不管属于怎么高档的动物,人依然保留着部分原始的动物性。因此,人与人的相处,也讲究大狮子之间、小猫咪之间、小狗勾之间的社交范式------气味相投。
不讲究毛发颜色,不讲究体型大小,就是凑近了问一问,味儿对了,什么都对了。
感觉对了,气氛就上来了。
没有那个feel,就是没有feel。这时候,到底是灰黑色的皮毛,还是灰棕色的皮毛,已经不重要了。
再举个例子,你看那些高档的设计,纵然千奇百怪,但却引领了潮流。
我造什么,你们就应该喜欢什么。
而那些爆款,大多是迎合消费者更多一些。
你们喜欢什么,我就造什么。
如果一定要追寻一个可以被量化的数据,就失去了可以推拉的余地,也失去了可供想象的空间。
后两者往往构成了怦怦跳的瞬间,也营造了无尽回味的,感觉。
同时,可以被量化,也就意味着可以被替代。只要符合相同的条件,就可以轻松得到答案。他喜欢短发,你就剪掉头发。他觉得你不够温柔,你就去学娃娃音。
还是把自己放在了供他评判的位置上。
依靠别人来定位自己的价值,就容易匆忙和仓皇。到头来失去了主心骨,变成了四不像。
高档橱窗里的商品,不会因为失去了一个本就不是目标受众的路人,而黯然神伤。
它知道,好的设计,岂是人人都懂得欣赏?
它只会对着匆匆路过的人们扼腕叹息,抱歉,您们无福消受。
所以,
可爱的小姑娘,除了你自己本身的样子,你不需要变成他喜欢的样子,不需要成为任何人。
“她好像被放逐到了大海里,却美得像块岛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