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庄子·逍遥游》中“野马”一词含义集释

2022-07-16 14:07 作者:9册楼阁  | 我要投稿

先说结论,那就是目前尚没有定论,或者说,目前尚没有足够充足的证据,来下这个定论。

写作本专栏的起因,是无意中刷到某乎的一篇回答:

zhihu.com/question/35877263/answer/2573757893

这篇回答的结论无可厚非,行文逻辑的噱头是足够,但其中的论证过程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理解,颇有些……“舍本逐末”的味道。

  • 一是对于一些注释见解,以引用者为注释者(《经典释文》),或是以注释者为著书者(如《一切经音义》),这是只要对原书略有了解就不会犯的错误。这直接导致了另一个问题,就是认为陆德明(唐朝人)《经典释文·庄子音义》的注释是源于郭象(西晋人)的《庄子注》,并以此进行的引申、发散。但其实《经典释文·庄子音义》里引用的两个注释,一个是司马彪(西晋人)的注,一个是崔撰(西晋人)的注。而且,如果《世说新语》以及刘孝标的注释足够可靠,根据《世说新语》“文学第四”中,“初、注庄子者数十家……其义一也”这一段的原文及注释,崔撰的注成于向秀生前,郭象的注成于向秀卒后,怎么说也应该是崔撰的注早于郭象的注。关于某种注释,说是《释文》注源于郭象注,属实是有欠考虑的。

  • 二是关于为什么周、秦、汉时期为何没有相关资料,而西晋后突然出现某注释的解释。文中直接判断是因西汉佛学引入,魏晋佛学盛行,故而庄子注释引入了佛学解释并一时盛行,进而使原本含义被扭曲甚至湮没于历史的结果。这种说法,怎么说呢……非常地拧巴,毕竟只要有中学历史基础,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西汉的“罢黜百家”以及魏晋玄学盛行(这点可能要求高了点,但中学至少也应该有大概了解“竹林七贤”和《世说新语》的历史背景)引起的结果。而佛学的影响,属于是有可能存在的次要因素(毕竟也不能任意假定注释者受当时佛学影响有多深),将这个论述作为该文结构中最后、最为重要的位置,而不谈上述几个因素的存在(当然这几个因素的实际影响也有待讨论),恐怕还是不大稳靠的。

针对这个回答的意见就到此为止了。本来想再展开讲的,但查阅一些文献资料,原来的心情没那么强烈了,故而着重于整理目前主要的几种解释,希冀于后来者参考。

因为几种解释的关系略有些负责,在说”野马“的几种解释前,先说一下这些解释运用的两个主要的基础支撑

  • 一是传统训诂。有些解释,其理论支撑,或是因袭前人的旧注,或是运用总结的古文语法,又或是立足于小学功底。总而言之,概括为传统训诂。

  • 二是汉译佛经。确实有一种倾向,认为某些解释是”以佛解庄“的结果。而事实上,有论文统计,在东汉、三国,特别是西晋时期翻译的佛经中,提到”野马“的次数确实是比较多的。

  • 三是思考想象。不要怀疑,这种凭个人理解的解读,尤其是在近来文献,尤其是在哲学、语文教学方面的新近文献,是比较多的。根据知网的当前数据,”野马“解释的文献中,某篇哲学式解读的论文(张家成,2003)是引用次数最多的,可见其影响力还挺大。

”野马“的几种解释,主要有四个观点

  • 一是”游气“说。这个说法有一系列的引申说法:空中游气(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泽地游气(钟泰《庄子发微》)、雾气(王力《古代汉语》)、浮游气体(王世舜,韩慕君《老庄词典》)、野马般的游气(曹础基《庄子浅注》)等。这是所有现存解释中出现最早、历史最为悠久的。前面讨论那个答案那里,为了避免”剧透“,所说的”某注释“、”某种注释“,也是指的是这种说法。如前所述,这种说法至少起源于西晋时期,司马彪、崔撰、郭象(可能还包括向秀)都是采用的这种说法。相比于其他说法,这个说法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的悠久历史,但也几乎仅在于此。因为这种解释不要说在《庄子》,哪怕在其他现存先秦典籍里,也是难觅其踪,”孤例难证“。而且这种解释本身也没有说明来源,如果不是它的悠久历史,其可疑程度是相当高的。

  • 二是”尘埃“说。这主要有两条进路来解释:

    一方面,是将”尘埃也“训作对”野马也“的解释。此说可见于《马氏文通》,王叔岷的《庄子校释》也有提及,认为从文法逻辑上来看,这里原文是将”尘埃“、”野马“两物训作一物。但也有论文(李瑞,2014)从语言学角度驳斥这种观点。

    一方面,是将“马”训作同音或谐音字,如“塺”、如“漠”,即某种和尘埃相近的存在。这种说法多溯源于孙星衍对《一切经音义》的校正,并由闻一多的《古典新义》和陆宗达的《训诂简论》进一步发扬光大。这种说法虽然至多能追溯到清代,但有比较明确的训诂基础,故影响力也非常大。

    这个说法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足够的历史基础,是近现代突然推出来的说法,想破旧说不是那么容易的,“新说难立”。

  • 三是”野马“说。俗称“望文生义”。这多见于哲学、语文教学方面的文献,凭借个人对于全文或庄子哲学的理解。这种解释一般直接就理解为是野马,然后以此引申出诸多丰富的含义,一时难以概括,故统归于此。

  • 四是”阳焰“说。严格来说的话,这应该算“游气”说下面的一个分支。这种一般认为,“游气”的注释是源于佛经中的“阳焰”,梵语 marici,焰(炎)全称“野马泉”(慈怡《佛光大辞典》)。简单说的话,就是海市蜃楼,又称“炎气”(朱庆之,1990)。这种说法主要见于论文,少有见于专著。虽然也是一种新近的说法,但确实结合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并有的语言学语料(指当时翻译的佛经语句)作为例证。这种说法最大的问题,如前所述,就是有一定可能过分夸大了当时佛学的影响。

    多说一句,又说回开头提到的那个答案,虽然也有了解到了这一点,但它只是将“野马”理解为佛经某种常见比喻,用来描述风、光、尘的现象,没有深入的理解,未能更进一步,颇有些可惜。

因此,可以看到,这几种解释各有所长,但都没有决定性的证据来站稳脚跟,或力排他说。甚至于,就算说以后又出现一个迥然不同的说法,也未必不可能。

匆匆而就,错漏难免,还望海涵。


《庄子·逍遥游》中“野马”一词含义集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