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轻视到入局,5年间兜兜转转的阿里游戏

2018-05-14 11:11 作者:BB姬Studio  | 我要投稿

近几日,阿里游戏在淘宝APP内正式内测上线了《旅行青蛙》的中国版,《旅行青蛙》这款佛系养成类游戏的原版1月中旬突然在中国走红,曾一度稳居国内App Store免费榜第一的位置。

然而这样的热度来得快去的也快,阿里游戏4月在微博宣布获得代理权后,网友们纷纷质疑,这款已经凉透的游戏怎么现在才想起代理中文版。

自2013年阿里正式启动游戏业务以来,阿里游戏看似很努力,可又没发出什么声响。这次《旅行青蛙》作为淘宝的附属品开放给用户,似乎也表明了游戏业务在阿里内部的地位。

阿里游戏就像当代扶不起的刘阿斗一样,简单的讲,阿里就没有供游戏业务发展的土壤。

1

提起阿里,第一时间就会想到网红人物马云。马云可以说是阿里的灵魂代表人物,然而这位中国电商领域的开创者却真心地看不起游戏

在2005年他曾公开表示阿里不会做游戏,认为游戏会影响青少年的成长,并且说2002年如果把所有资金都押在游戏上,过一两年就可以挣钱。

2002年如果把所有资金都押在游戏上,过一两年就可以赚钱。但是2002年有一件事儿让我猛然惊醒,有一个亲戚跟我说他晚上和太太玩游戏到夜里三点钟,我又看见我儿子天天回来跟我讲游戏,如果发现所有孩子都在玩游戏的时候,一个国家会怎么样?所以我说阿里巴巴钱再多也不投游戏我们有我们的想法,所以至今为止我们没有投入一分钱做游戏,别人做我不管,但是我不会做。

到了2008年,在一次电子商务的专题汇报中,马云说出了堪称经典的“饿死也不做游戏”

“我通过分析发现了在全世界时间不值钱的国家里游戏是最畅销的。你会发现全世界最先进的游戏国家是哪些?美国、韩国、日本,但是这些国家永远不鼓励自己的老百姓玩游戏,它用来出口。有一天我们的领导突然会醒过来问我们孩子在干什么?在玩游戏的话,一定要对他进行限制。因为游戏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所以我说不做游戏,饿死也不做游戏。

两年后的2010年,政府领导视察阿里,马云再次强调表明,游戏一分钱都不会投,不做游戏,是阿里的一个原则。

“我们坚定地认为游戏不能改变中国,中国本来就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们都玩游戏的话,国家将来怎么办?所以游戏我们一分钱也不投。人家投,我们鼓掌,但我们不做,这是我们的一个原则。”

2013年,马云在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的演讲中非常自豪地讲道,阿里是唯一一家不开发网游的互联网公司。

回首当初,在那个年代市场是电商的天下,淘宝2003年成立全年交易额为2271万,这个数字在一年后涨到了10亿。

并在2003年推出支付宝解决信用系统后促进了淘宝交易增长。2005年的交易额为80亿,随后几年成倍数增长,2012年达到了10007亿元。

而当时游戏公司巨头盛大,2004年的财报显示它全年营收仅为10.5亿。这样直接的数值差距下,当时被当做“精神鸦片”的游戏自然是入不了马云的眼。

八年间四次在重要场合公开表态拒绝,态度之坚决,马云当时毫不掩饰对游戏的不屑一顾。

然后2013年年底,阿里宣布进军游戏行业。

2

饿死不做游戏的阿里,难道是要饿死了吗?

2013年电商领域的人口红利消失,淘宝已经当上了电商界的老大哥,不进则退,阿里自然要向其它领域伸展枝桠。

在游戏被马云看不起的那段时间里,根据游戏工委的产业年报看。2005年,中国游戏行业的总营收为38.4亿,到2013年,实际销售收入就达到了831.7亿。

2013年手游行业也开始兴起,当时百度和腾讯迅速占领移动游戏市场阵地,阿里想要与之抗衡就必须做出改变。

阿里最初涉及游戏产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当时手游产业爆发后对手机端流量的极大需求,而阿里的淘宝和支付宝等拥有大批的用户。

当时手游流量平台基本都是55分成,甚至37分成,都是渠道拿大头。阿里一入局便针对性提出7:2:1的模式,游戏开发者拿70%的流水,10%捐助给教育基金,剩余20%才是阿里自己的。

然而根据运营商联通发布的2017年2月的沃指数排行榜,支付宝、淘宝分别以3.57亿、2.45亿月活越用户排在榜单的第4位和第7位,但在流量排行榜上,这两者都未进入前20。

淘宝和支付宝等毕竟是购物工具类APP,除购物需求外,很难使用户对其中的游戏感兴趣,因此在阿里你虽然可以获得70%的收入,但加起来还不如在腾讯一半的收入高,这样的对比下失败的结果也显而易见。

3

阿里的高层都是电商大佬,但毕竟术业有专攻。为了在游戏领域有所作为,阿里游戏招兵买马,挖来了不少游戏界的人才。

如前九城副总裁韩国人朴舜优,前腾讯高管刘春宁,UC联合创始人何小鹏等。年轻有为的刘春宁更是直接担任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总裁。

在一番努力下的阿里游戏还是有所成绩的,出了好几款游戏都涉及到了不同的游戏方向。但与《旅行青蛙》一样,都是热度退却后的遗留产品,在竞争力上属于战五渣。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暖暖环游世界》这款产品,因创新性“游戏+电商”的跨界联动,被大家津津乐道,而其他大多数的产品基本都石沉大海。

刘春宁属于阿里体系外的人,在阿里复杂繁多的各部门之间周转,实权甚少,想要为游戏从电商导入宝贵的流量资源,可以说难上加难。

阿里从各公司挖得优秀人才,散是满天星,可聚却未成一团火。也许是大公司的通病,团队内部没有配合,项目进展缓慢,导致阿里游戏一通操作后原地未动。

2013年10月,朴舜优作为海外游戏引入负责人,不到一年提出离职。而刘春宁在2014年6月,再也不涉及手游业务,专注影视文娱。同年10月淘宝手机客户端上的“游戏中心”被关闭,阿里游戏在手游的尝试就此落幕。

4

2017年3月,阿里举办发布会,投10亿资金助力游戏IP生态发展,并与阿里文学、阿里影业、优酷联手推出“IP裂变计划”

然而即便是在IP作品横行的如今,阿里游戏上线的《刀剑兵器谱》和《自由之战2》成绩平平,寄予厚望的《武动乾坤》连电视剧至今都没上线。

影视剧IP在目前的游戏环境中价值十分有限,火热的IP移植到游戏平台,即便做起来后也会迅速的降温。

阿里游戏一直缺乏自研能力,2017年9月阿里收购广州简悦表明阿里正式进军游戏开发领域,包括近几年新闻频频报道的从网易大肆挖人,都是加强自研能力的举动。

但手游市场的红利已经渐渐消失,头部产品占据着市场,哪怕是之前成功过的游戏公司也会消失在市场的竞争中,更不用说像阿里游戏这种一步步的失败,再一步步的重新开始。

这次阿里游戏代理的《旅行青蛙》,依旧是款热度退去的游戏,连担任阿里娱乐战略委员会主席的高晓松一条自嘲说自己看人不准的微博下都有网友调侃道,是不是因为这样所以阿里每次都投过气的产品。

但有个细节是,在淘宝负责人面对媒体的采访中,说到《旅行青蛙》后续会加入一些社交的元素阿里对社交性的追求是一直存在的,并且一直不死心。

支付宝曾推出过生活圈功能,信用750分以上才可以评论。虽然因涉及色情元素,被网友骂到当时的蚂蚁金服董事长出来道歉。

但不少分析都指出阿里一直希望旗下产品可以在社交性上有所突破,也许这是继腾讯小游戏的发力后,阿里利用游戏进行社交化的一次尝试。

阿里游戏最根源的问题在于对游戏的态度,企图从高含金量的游戏市场中分一杯羹,可又缺少对游戏最基本的尊重。

以前那些曾成功过的互联网巨头们,在游戏行业即便用尽全力也未能立柱脚跟,更何况阿里的首脑马云说出如果把所有资金押在游戏上,过一两年就可以挣钱的这种话。

其次这种从上而下的游戏价值观,影响着一票阿里高管们。阿里对游戏业务的抉择以及发展方向的滞后性,都透露着不专业的气息。

游戏是团队的作品,团队之间的相互制约,磨合度不高,阿里仅靠重金挖人才,只能做到治标不治本。

在如今竞争如此激烈的互联网游戏市场中,老大吃肉,老二喝汤,老三喝西北风。

腾讯已经发展成全球收入第一的游戏公司了,而国内第二的位置也已经由网易占领,阿里如今处境堪忧。

不过在游戏开发与代理都未有起色的状况下,阿里另辟蹊径,将游戏与核心电商业务融合的路子一抹黑走到底,也许能有不一样的效果吧。


从轻视到入局,5年间兜兜转转的阿里游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