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的东西

2023-07-27 21:30 作者:若终有一天  | 我要投稿

前言:

今天聊聊广义上的学习。



最近我想起一类现象:当我们认为某个人格外优秀,并且我们格外向往这个人时,我们倾向于探究TA是如何走到如今这一步的?是如何成为如今这样一个人的?


而我们对这个人的探究,又常常体现为想了解TA学过什么、读过什么


比如,你的思想这么有深度,那么你学过哪些课程?读过哪些书呢?


你的知识面如此广泛,那么你经常接触哪些信息?平日里有什么样的习惯呢?


假设此人思想很有深度,我们就倾向于找出「TA所做的,一切与思想深度有关的行为」,并将它们串在一起,形成一本“故事书”。


假设此人知识面广泛,我们就倾向于找出「TA所做的,一切与知识面有关的行为」,将它们串成“故事书”。


在我们看来,这本故事书的主题是TA如何成为了这样的人


并且,既然TA的经历能串联成书,那么,似乎只要我去按照故事书上的内容去做,我就也能成为这样的人


我们向往别人的优秀,好奇别人为何这样优秀,探寻走向这种优秀的路径,并选择模仿对方、走上这样的道路。


但这是行不通的


从别人那里学习一两个方面、一两个点的优秀之处是可行的,但模仿对方的整体是行不通的。


原因是这样的:假设某个人思想有深度、知识面广泛,他读过20本书,他的一部分思想和知识来自于这20本书。


你认为这个人是全部消化了这20本书的内容吗?


就一般情况而言,这个人肯定是从这20本书里,有意无意地选取了部分内容,然后自行加工、消化、理解、内化。


这意味着即使你问清了这20本书分别是什么,并且你读完了它们——你也无法得到跟他一模一样的效果,因为你和他选取的重点片段不一样。


更何况因为人的先天原因(基因、天赋)和后天原因(环境),我们每个人之间都存在很多的差别,对同一件事的理解可能存在巨大差异也可能存在细微差异。


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以及对同一信息的差异理解,会导致我们读书所产生的见解,与对方读书所产生的见解,出现很大的偏差


也许我们和他在同一件事上的看法,大同小异、几乎一致。


但一本书中有太多的信息、观点、知识点,我们在每个地方都与他有一点细微差别,当这些差别积累了一整本书的量——我们得出的结论、我们产生的思考,就会跟他的结论和思考,出现很大的不一致。


这一点非常关键。


我们可以从优秀的人那里学到一两个优秀点或优秀面,甚至是十几个优秀点十几个优秀面。但因为人与人的差别,所以我们无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与对方一致的人。


这意味着收集对方的人生经历、把那些经历经验整合成一本“故事书”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别人读了十本书也好,学了两套课程也罢,那都是独属于别人的经历。换成你读十本书学两套课程,你的体悟和结论又是独属于你的经历。


你们会因为行为的相似(读同样的书、学同样的课程)而产生部分的重叠,但永远不可能完全重叠。


除此之外,如果我们把某个优秀人的经历汇总成一本书。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市面上已有的那些实体书,视作「某位优秀作者的经历」呢?


我们读完这本市面上已有的书,了解了作者有过哪些经历、学过哪些东西、获取过哪些信息、用什么方式思考…


我们清晰的知道了作者是从什么路径上走到今天。


我们能通过这一本书,成为像作者一样的人吗?


依然不能。


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的影响,人与人之间对信息的偏好、对信息的理解是不同的。


每位作者,每位出版过书籍或是没有出版书籍的作者,他们都是从人生中接触到的海量信息中,选择性的捕捉了部分信息,将那部分信息内化到他们的思维之中


所以他们都很独特,他们对事物的见解存在相似之处,同时又一定存在很多精妙的差别。


我们无法绝对细致的知晓别人在一生中,捕捉了哪些信息、放弃了哪些信息,所以我们没办法通过效仿的方式,成为“他那样的人”。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在自己的人生中「捕捉自己想要的信息」的方式,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特的人。


每个人的人生道路都是不同的,即使把对方的人生编织成故事书,这本书也不能让我们走上与对方一致的道路。


我们要走的道路,是独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


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的东西,将那些散碎的信息汇聚在一起,用心梳理它们,将它们编织成自己的人生故事


让自己成为新书的作者,而不是模仿者。



我是若终有一天,今天是每日更新的第1107天!

觉得写的不错,就点个赞吧——据说专栏双击屏幕是一键三连~

看更多内容,请关注我~


在信息的海洋中找到自己的东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