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导言(6)浪漫派以及EVA的归家返乡冲动和失去孩童纯真的忧郁
对于这样一种要求,如果我们按照其更普遍的联系来领会其现象,并将这个现象放到一个当前存在着的、具有自我意识的精神所处的层次上来看,那么这个精神已经超越了它过去仅仅在思想的要素中才展现出来的基本生存状态,————超越了基本生存状态的直接信念,超越了确定性的满足和安全。过去,意识是通过与本质以及本质的普遍的(内在的和外在的)当前存在达成和解才获得那种满足和安全。现在,通过这种超越,精神不仅进入到另一端,亦即一个缺乏实体的自身反映之内,而且超越了这个东西。它知道它失去了自己的基本生存状态;它也意识到了这个损失,意识到有限性是它的内容。精神一度承认并抱怨过它的恶劣处境,但如今它不再做这些无意义的事情,而是对哲学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与其通过哲学去认识到精神的存在,还不如通过哲学重新制造出存在的那种基本性和充盈状态。为了满足这个需求,哲学的任务既不是去打破实体的封闭状态,把实体提升为一个自我意识,也不是把一个混沌的意识引回到思想的秩序和概念的单纯性之内,而是把各种思想放在一起搅拌抖动,一方面排斥那个作出区分的概念,另一方面却制造出对于本质的感触,这样它所提供的就不是一种识见,而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心态。总之,这个精神要求的是"美"、“神圣”、“永恒”、“宗教”、“爱”之类诱饵,以便激起人们吞噬的欲望。相应地,那应该维护并持续地拓展实体的财富的东西,不是概念,而是一种灵魂出窍,不是事情之冷峻推进的必然性,而是一种热情洋溢的亢奋。
实际上,黑格尔的整个精神现象学讲的就是一个潜在的精神,一个单纯作为概念可能性的精神。可他如何对自己达成自我意识呢?那什么叫潜在的或只有概念可能性的精神呢?
就是说这样一个精神,它就是黑格尔前面讲到的概念式的思维:它本身作为一种概念,它已经在那里了。也就是说,我们最低限度是可以理解这样的精神的,因为这样的精神它指代的恰恰就是可理解性一般,而且这样的可理解性一般,它意味着可能性就是能说清楚的(我们都可以用概念或语言说清楚)。
但是这样一个东西,它现在它目前还只是作为一个可能性,也就是说我们知道它是可理解的,但它具体是怎样的?它的现实性何在?我们还没有展示出来、实施出来。所以黑格尔这里,他讲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的时候,讲的就是一个潜在的东西被我们实际的展示出来、呈现出来就变成了现实了,所以我们现在只能潜在的在它自己的立场上来看浪漫派这样一个现象它到底是怎么回事。
但黑格尔会认为这样一种精神,它实际上是超出了基本生存状态,也就是前面的实体性的生命、一种单纯直接的信念、一种单纯直接没有任何反思的确定性的满足、一种可以说类似于自然本能一样的状态了。但是黑格尔也会强调,浪漫主义的这样的一种精神状态,它实际上也和古典时代是不一样的,因为古典时代是可以和解的。
所谓的和解,就是和本质无论它是内在超然性的,还是外在的本质的当下性,他们都是可以达成和解的。但是在近代,也就是在整个从笛卡尔到浪漫派的时代,人们是超出了一种直接的实体性的生命。这也就是黑格尔在前面说的“超出了一种单纯直接的完全非哲学的态度”,它已经提出了一种反思,他已经开始对普遍原理有了一种抽象的认知。
但正因为这样,它通过一种抽象的普遍性恰恰丢掉了之前的一种具体的实体性的生命。而且黑的说法是超越了他,并且他就了解到自己,把自己之前的一种自然状态给丢失掉了。那我们可以看到,近代这样一种对自然态度的丢失恰恰就是造成了浪漫派所谓的一种归家返乡冲动的原因。就是回不到古典时代的一种和谐、一种命运和自由的统一,例如反映在古希腊史诗当中的内容,这些在浪漫主义者包括谢林的一些表述看来是一个黄金时代,但是它就丢掉了。
那我们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举个例子来理解,就是大家会觉得孩童是很纯真的状态,会觉得孩童时期特别好是非常满足快乐的,都想返回到那样一个状态。但是一旦你会意识到这样的状态很好,你想回去和现在不一样的时候,你就发现你已经把它丢掉了,你已经回不去了,这就会造成一种浪漫主义所特有的忧郁状态。
一旦到了这样的一个状态,在黑的看法实际上是一种超越,是因为就像大人和小孩的区别是大人会进行一种抽象的思考,他能去理解更普遍的东西。他关照的不再是自己那样就自足的要吃要玩的一种生命的时候,他就对世界有了一个整体性的观点,它是抽象的,但它也是更普遍的。
他就意识到他损失掉了他的孩童状态,再时候就上涨古希腊或古典时代那样那样的黄金状态那样一个自足的状态,他就进入到了缺乏实体或无实体的自身反映。因为大家看前面一个所谓的基本生存状态,直译过来的话就是一个根本性的实体性生命,这样一个实体性的生命被丢掉了以后就只有了自身反映,这里自身反映我们其实就可以和反思联系在一起理解,说白了就是自我反思。
所以浪漫主义它恰恰不是像他自己宣称的那样,是一种通过直接的感触、无反思的情绪,可以达到一种先前丢失的生命的状态的这样的说法——这是浪漫主义的幻想,或者我们在精神分析的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一种镜像阶段、一个想象性的阶段,它回溯性的想象了一个曾经有的纯粹的生命。实际上它总已经被符号或被语言或被能指切中,它落入到了一个自我反思的在语言中的状态里。
那浪漫主义它始终就带有这样的一个乡愁,他就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有限性——他认为就是概念、语言或反思让它变成有限的,所以他拼命的想要把概念反思和语言丢掉,返回到一个总已经失落的远处的生命的状态。这就是黑一直要批评的观点,而且在精神现象学的正文后面,一直到绝对知识之前的优美灵魂,它其实不断的在批评浪漫主义的一个观点。
那我们这里预告一下的话,我们就会发现黑会认为其实你在概念之前是没有一个所谓的无概念无反思的所谓的纯粹的生命状态。他会认为,这样的一个状态对人来说总已经是一个回溯性的假设。其实从最开始就是一个潜在的概念,已经是有了区分的,只是人自己不知道,人自己没有这样的自觉。所以换句话说,黑格尔当然不会真的认为古典时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时代就是一种所谓有实体性生命,但是没有反思分裂的状态。
我们看他哲学史讲演录,就知道他会认为从苏格拉底到普罗提诺其实已经蕴含了一个非常类似于近代哲学从康德到他为止的一个哲学发展。也就是说,古希腊人其实就是已经有了分裂,他的实体性的内容就已经是和概念的反思联系在一起,或者说被概念反思已经给区分掉了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区分的实体性生命,就像Eva最后的原汤一样。这其实反而是近代的苦恼意识制造的一个幻想,是浪漫主义他自己制造的一个幻想。
一旦我们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浪漫主义一旦把概念真的完全丢掉的话,其实也就把它想返回到的一个没有被分割的、原初直接性的状态给丢掉了,因为这样并不是先有一个直接性的状态才有了概念的分裂,而是相反是这样一个直接性状态,总已经是内在于概念了——我们可以说是概念它本身的一个直接性,所以黑会认为你这样一个概念内在的直接性,它也只能通过你把概念展开、通过概念或者知识的一种彻底的自我认知你才能达到的。
那我们换通俗的语言讲就是,赤子之心不是说以一种退行的方式返回到婴儿状态,那就变成狮子了——没有人会傻到认为一个人重新变成了婴儿失了智,他就是狮子了。我们都知道狮子恰恰是经历了一切以后,它重新达到一种非常有高度的认知,然后它在这样有认知的状态下它才返回到一个孩童般的纯净状态。
这也就类似于尼采说的骆驼狮子孩童的阶段,孩童阶段恰恰是在最后,而不是在最初的。因为你不可能在脱离前两个骆驼和狮子的阶段的情况下,你就直接变成个孩童。那我们可以说这一点其实是黑格尔和后黑格尔哲学的共识就是,那些都被人认为是最初的无区分的最完美的状态,其实不是最初的,甚至是在最后才能被达到的、是要经过努力才能被达到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黑在前面我们读的前两段。就批评了一直只把科学视为一个单纯的结果,或把哲学视为一个单纯的结果,这其实就是浪漫派的看法,这和你把哲学视为一个总以发生了的失落的开端是一回事——因为这样一个从一旦进入发展过程就已经被意义化,就已经丧失了其纯净性的开端,就永远不能在发展过程中达到。那这样也就会造成浪漫派的看法,就是一切试图去达到这样一个目的的过程都是无意义的,都是会进一步通过知识来损害要达到的生命状态,所以只能把这些知识全去掉以后有一个单纯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