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渣逆袭的秘密:超高效率的【科学学习法】~后篇~ 助力高考考研!

学渣逆袭的秘密:超高效率的【科学学习法】~后篇~ 助力高考考研! - 1.科学的勉強法後編
大上周主要讲了怎么学习,今天主要讲怎么复习,怎么考试,最后用一个具体的学习规划做出一个总结,敬请期待
第一个复习时候应该做什么样的题目?
上一篇提到了复习的间隔以及复习次数,还提到复习的时候应该不要先看课本,而是先做小测验,哪怕不用做,在脑子里思考怎么做都比先看课本有效果。
那么对于这个小测验或者考试,我们应该做哪些题目?大名鼎鼎的科学期刊 science, 2008 年刊登了一篇论文,研究团队先让学生学习外语单词,做一次考试之后,把它们分成四个组,让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去复习题目。
他们是这样分的,第一个组是不管第一次的考试结果怎么样,复习的时候让他们先看全部单词,自我测验的时候也让他们测全部单词。,
比如说假设研究团队让学生记 100 个单词,这个组的有个学生第一次考试的时候错了 20 道,那么复习的时候还是要让他看 100 个单词,自我测试的时候也是让他测 100 个单词。
第二个组是,如果第一次考试的时候错了 20 道,那么复习的时候让他们先只看 20 道错题,自我测验的时候让他们自己测 100 个单词。
第三个组是先看 100 个单词,自我测验的时候只测 20 个单词。
第四个组是复习的时候先看错了的 20 个单词,自我测试的时候也只测错的 20 个单词。
一个星期以后,研究团队对每一组学生进行所有单词的测试,看他们的正确率。
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可以验证,复习的时候只看错题就可以了,还是全部题目都要看?看完题目给自己测试的时候,只做错题就可以了,还是所有题目都要做?
允许我再啰嗦一句,拿校园生活举例子的话,当我们结束一场考试,过一段时间再进行复习,这时候的复习只看上一次考试做错的题目就可以了,还是整张卷子的题目都要看一遍。
看完题目给自己做测验的时候,向老师拿一张白卷子,从头到尾再做一遍,还是只做错题集上的题目就可以了,
大家可以暂停一下,猜一下哪一个组的学习效率最高,答案非常有趣。
结果是这张图纵轴是正确率,可以看到左边两组的正确率明显高于右边两个。这里左边两个柱子是刚说的第一组和第二组。也就是不管第一次考试结果怎么样,自我测验的时候应该做全部题目。
然后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一个有趣的现象,那是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正确率几乎一致,大家可以再看一下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区别是什么。
那是第一个组看了 100 个单词,然后第二组只看了 20 道错题,也就是说第一组复习时候看的那些 80 个单词没有用,这些时间是白白浪费掉的,所以效率最高的复习方法是复习的时候只看错题,自己测验的时候再做一遍整张卷子。
只要知道这个原理,大家就可以剩去很多时间,因为我之前让大家暂停想过哪一组效率最高,对吧?大家是不是都选 4 了?大家周围有没有看到过考完之后再向老师要几张白卷子的同学?几乎没有对吧?
其实大部分人在做 4 的情况,但是看这个图也知道,第四组的分数连第二组的一半都没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心理学家给出的解释是,如果只做错题的话,需要面对的题目都是难题,就让你觉得我现在做的没有以前那么好了,感觉不到进步就容易拖拖拉拉,复习的时候做一些没有关系的事情,但是如果重做整张卷子的话,会发现解题速度以及正确率比第一次考试要好很多。
比如第一次考试 60 分,第二次给自己做过测验的时候 80 分的话就很开心,对吧?这样就提升了你对学习的热情。从结果上来说,跟第四组用了差不多的时间而得到了两倍以上的成果,OK。
社会上很多人采取的是最没有效率的学习方法,大家已经知道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成果的学习方法了,现在开始赶超大部分人太容易。
好,哥伦比亚大学在 2009 年做了个实验,他们把美国小学生分成三组,让他们记很难的单词。
第一组是做完测试之后不对答案
第二组是做完测试之后马上对答案
第三组是做完测试的第二天再对答案,再进行一次考试之后发现,第二天对答案的一组的正确率是马上对答案那一组的 1. 5 倍。
这是为什么呢?研究团队给出两个理由,一个是之前提到的分散学习再起效果,就是说做完测试后马上对答案就再也不碰这些单词了。
但另外,隔一天对答案的那一组可以多出一次机会记住这个单词。
第二个原因是不知道答案产生的痛苦会增强你的记忆,因为当一个人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会感到各种焦虑,会反复想这些问题到底有没有做对。
我上高中的时候就是故意不马上对答案的,这时候心中一直会想,我做的到底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还有其他观点,有其他解法呢?考虑的多了,就对这道题印象就更深刻了,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题就能马上解出来。
我上高中的时候,觉得很厉害的是,老师批改卷子实在是太高效了,上午考完一场试,下午就批好了发给学生。
但是在我这里,我建议老师们考完试后不要马上发答案或者改卷子。我知道老师们很勤奋,考完试后想赶紧批改一下发给学生,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焦虑。
但是只要老师们把它放到第二天,学生的成绩就有可能提高 1. 5 倍。
第三个,复习的时候要拆书。
为什么?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教育心理学的名词叫穿插学习,就是把不同种类的知识混到同一个时间段的一个学习方法。
比如说我在前篇也提到过,一个小时学习后休息 6 分钟就可以提高记忆。那么在这一个小时应该怎么学习呢?
对于它的效果,美国的 Rura 等心理学教授在 2015 年对佛罗里达卓的一所初中进行了实验。这个实验可厉害了,因为他们把整个年级当做一个样本容量,学习内容是代数和几何,跟踪 3 个月,这所学校整个年级有 9 个班级,对其中 5 组进行了穿插学习。
具体操作是,老师平时上课内容一致,但作业跟平时不一样,他会把代数的旧题和新题、几何的旧题和新题穿插在一起。
比如说第一道题是今天学的代数内容,下一道题是一个月前几何学的内容等等。
另外四个班级不改变上课内容,也不改变作业形式。研究团队在第二天和一个月后进行考试,考试考的还是新的内容,结果非常惊人。
第二天考试的成果,穿插学习的班级平均成绩比其他班级高25%,一个月以后,穿插学习的班级平均成绩比其他班级高76%。
那为什么穿插学习这么有效呢?其实还是之前说的分散学习在起作用,因为我们知道要理解新的知识需要有旧知识的基础,很多学生旧的知识没有巩固好,就开始学新的知识了,这样学的知识就不能好好吸收。
另外,一直做同样的题目会感到无聊,因为不用费脑子就已经知道下一道题大概是什么样的了,这样就影响集中力。
所以我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就是我当时自己多买了一本练习册,然后用剪刀把它们拆开,复习的时候把它们混在一起进行复习的,比如说我今天随便抽一张纸做前两道,然后再抽一张纸做两道,这样子只要你这么做,一个月后你的成绩就很有可能提高76%。
第四点,用系列位置效应怎么记重点?系列位置效应是一个心理学名词,简单说就是人们对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的记忆最强。
1976 年,美国的研究团队让 256 名大学生背美国历代总统,然后进行考试。正确率的图是这样子的,可以看到人们对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总统记得最清楚,中间凸出来一块,可能大家都猜到了是美国第 16 代总统林肯,他是个特例,因为它的成就太有名了。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人背英语单词的时候记阿本登特别牢固。这个技巧可以结合之前提到的穿插学习,把你的重点内容放最前面或者最后面,效果更佳。
第五点,怎么用正面刻板印象提高成绩。刻板印象也是一个心理的学名词,比如很多美国人觉得中国人的数学非常强,每个人都是乒乓球高手。
但是有些本来数学不怎么好的中国留学生,一到美国数学成绩确实会提高,这是因为这些刻板印象会反过来影响你的行为,这个叫承诺和一致。
其实我高中的时候是一个化学课代表,记得一开始我的化学成绩也不是那么的好,但是当时的化学老师就把我提拔成为一名化学课代表,过几个月我就拿到了年级前三,现在知道了那位老师做出的选择非常的明智,在这里感谢一下谢老师,是你让我考上了东京大学,我也建议老师们不要总挑好的学生,可以故意选择成绩不是那么好的学生,让他们担当一些职务表示一种期待让学生更努力。
如果是学生,你也可以自己举手担任某个职务,因为对大众的承诺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
关于这个知识点,我强烈推荐看一本心理学名著,叫影响力,写在视频下面说明栏或者评论里面了。
整个第三章就是在讲承诺和一致,书上讲了许多例子,从怎么不让孩子碰玩具,到怎么让丈夫服从,都提到了很多都可以用于生活之中,推荐大家看一看。
第六点,怎么解决考试前的脑子一片空白的现象,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脑科学的概念,叫工作记忆,这个就像电脑 CPU 中的缓存一样,记忆极短时间内容的地方。
这个工作记忆容量不是很大,当你脑子想太多的时候,他的能力会急剧下降。实际上脑子一变空白,不是你什么都没有想,而是想太多,就像红橙黄绿青蓝紫形成白光一样。
为了解决这些脑子一片空白,需要把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从工作记忆中排出去。那么有哪些方法?我这里介绍两个。
第一个很简单,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焦虑。
这也是 science 上的一篇论文说的。 2011 年,心理学家把 67 名大学生分成三组进行需要用到工作记忆的数学题目。
第一组是考前什么都不做
第二组是考前 10 分钟,在纸上写下跟自己焦虑毫无相关的日常琐事
第三组是考前 10 分钟,在纸上写下自己的焦虑,然后再对每一组进行两次考试
第一次考试,考前研究助手对这些学生什么都不做。第二次考试,这些研究助手对这些学生就施加压力了。
比如说他们会跟学生说,如果你做的不好,就要对你和你的另一半收取罚款。
考试时候我会一直看着你有没有作弊这样的。然后结果是这样的,纵轴是成绩,左边是无压力的考试,右边是施加压力的考试。
可见,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三个组的成绩都差不多,但是有压力的情况下,第一个组和第二个组的成绩都下降了,只有第三组的成绩反而上升,大家可能会感到惊讶,因为大部分人是做第一组和第二组的方法。
也就是说,在一场考试的时候,要么什么都不做,要么试图想一些跟考试毫无相关的事情散散心。但这些都是不对的,你就要勇敢面对考试带来的焦虑,然后把它们写在纸上,这样可以清空你的工作记忆,让大脑正常应对这场考试。
而且你写在纸上会发现你的焦虑也就那么一点点,大概都能用 3 个以内的分类就搞定了。这样你就会有信心,原来的焦虑只不过是一个纸老虎,这样可以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反而提升你的成绩,整个过程也用不了 3 分钟,对不对?考试过程中写下来应该也会有效果。
再介绍一个清空工作记忆的方法。从很久之前看我视频的人可能已经猜到了,那是冥想不仅可以清空工作技艺,还可以提高成绩。
例如 2019 年麻省理工大学对 40 个六年级小学生做的实验表明,冥想还可以提高学习成绩。具体看我以前的视频,冥想的科学好,整个内容都讲完了。
最后再结合我的自身经历,给高三学生们制定一个学习计划作为总结。我就用日历举个例子。
我们知道今年很多省市的高考时间是7月 7 号,然后假设今天是五月 1 号,做了一场某个省某个市的模拟考试,那么我们应用 1: 5 的分散学习法则,把这场考试的第一次复习放在5月 10 号到5月 12 号之间。
复习的时候只要先看上一次做错的题目就可以了,这里可以活用大家的错题集。
看完题目之后,休息 6 分钟以上,再进行一次自我测试。这时候应该事先向老师要一张白卷子,把它从头到尾再做一遍,做完一遍之后,对答案最好放在第二天,这时候可以用蓝笔,绿笔就是不要用红色。接下来根据你的复习效果进行等间隔的分散复习。
假如说你这次复习不是很理想,多做几次,假设是 4 次,十二号到7月七号大概有 15 到 60 天的天数,那么我们就把它除以5,这样就可以得出应该隔 11 到 12 天进行复习。
所以我把第二次复习放在5月 21 号,第三次复习放在6月 1 号,第四次复习放在6月 12 号,然后第五次复习放在6月 24 号
高考当天,你可以穿上红色的衣服去考场,进考场的时候你可能会感到焦虑,那么你把现在的焦虑写在纸上或者做冥想就可以了。考试结束,等待命运。
我在这里跟事先大家说一下对不起,因为我只能做到这里了,我只能给大家点亮一个人生的捷径,能不能走上这条捷径,还是要看大家能不能做出行动,做出承诺会改变一个人的行为。
那么我建议大家用弹幕或者评论写一下自己的诺言。另外,考完试后有什么好消息能给我汇报一下就开心了,加油吧。
如果对我这一期视频感兴趣的话,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如何学习,是美国的科学专题记者写的一本书,我今天介绍的大部分内容在这书上都有提到,如果想了解更深入的知识,推荐大家看一看,连接放在下面了,今天的主要内容到此结束。接下来我还会发一部视频,内容是关于弹幕评论和私信的回答,以及下一篇视频主题的投票,里面的内容也很充实,希望大家看一看。那么我们在下一步视频再见,如果满意的话,请点赞支持我一下,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