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骨盆恢复中的骨盆运动
在PRI的体系中,进行骨盆姿势恢复时,需要分别考虑骨盆入口与出口的相对位置与运动。因此相对传统骨盆运动的表达方式,PRI中的骨盆运动看上去会更复杂,但实际运动并未产生差异。只是在表达骨盆运动的方式上,需要重新理解。这种表达方式的统一便于在PRI体系内的沟通。

骨盆的入口与出口

骨盆入口是由两侧髂前上棘、骶骨基底、耻骨联合所围成的区域。其中靠近骶骨的位置为骨盆后侧入口,靠近耻骨联合的位置为骨盆前侧入口。

骨盆出口是由两侧坐骨结节、尾骨、耻骨联合所围成的区域。其中尾骨后侧、上侧区域为骨盆后侧出口,尾骨前侧、下侧区域为骨盆前侧出口。

骨盆的运动
以LAIC模式下的骨盆位置为例
骨盆左前入口:

矢状面上,左侧髂骨、耻骨相对对侧耻骨屈曲
冠状面上,左侧髂骨、耻骨相对对侧耻骨外展
水平面上,左侧髂骨、耻骨相对对侧耻骨外旋
三个平面上的动作整合,被定义为:左侧髂骨相对对侧耻骨外旋,Left Ilio-Pubo External Rotation:L IP ER
在这个模式下,同时也可以得出:
对侧髂骨相对对侧耻骨内旋,Right Ilio-Pubo Internal Rotation:R IP IR
同侧髋臼相对同侧股骨外旋,Left Acetabulum-Femur External Rotation:L AF ER
骨盆左后入口:

左侧髂骨相对同侧骶骨内旋,Left Ilio-Sacral Internal Rotation:L IS IR
骨盆前侧入口的运动与后侧入口的运动,是同时产生的,所以L IS IR=L IP ER

骨盆左前出口:

矢状面上,左侧坐骨相对对侧耻骨伸展
冠状面上,左侧坐骨相对对侧耻骨内收
水平面上,左侧坐骨相对对侧耻骨内旋
三个平面上的动作整合,被定义为:坐骨相对对侧耻骨内旋,Left Ischio-Pubo Internal Rotation:L IsP IR
这与骨盆出口的运动定义也是一致,因为坐骨、耻骨、髂骨本无法分别运动。所以,左侧骨盆出口的L IsP IR等同与左侧骨盆入口的L IP ER。

骨盆左后出口:左侧骶骨相对髂骨内旋,Left Sacral-Ilio Internal Rotation:L SI IR
骨盆后侧出口,与骨盆后侧入口的运动是一致的,只是在表达上,骨盆后侧入口考虑的是髂骨相对骶骨的运动,而出口考虑的是骶骨相对髂骨的运动。
这样的骨盆运动定义,是为了在骨盆恢复过程中,更好的描述骨盆位置,便于理解骨盆周围肌肉的长度与位置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