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

2023-05-19 17:57 作者:三步一颠  | 我要投稿

(十七)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邢昺疏:“冉有”至“为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记录孔子崇尚仁德与礼让。说“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为,类似助的意思。卫君就是指出公辄。卫灵公驱逐太子蒯瞆,灵公死后立孙子辄,辄就是蒯瞆的儿子。后来晋国的赵鞅收留蒯瞆在戚城,卫国石曼姑率领军队围攻戚城。儿子打父亲,很大的恶行。当时正好孔子也在卫国,是出公辄的座上宾,人们都很疑惑“为何孔子要帮助出公辄呢?”所以才有冉有问他的好友子贡说“夫子是不是在帮助出公辄呢?”说“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子贡听冉有这么问,其实他也不知道孔子是什么意愿,所以先把话接过来,说我去问问夫子,才能知道他是不是在帮助出公辄。说“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这句是子贡问孔子的话。伯夷、叔齐是孤独君的两个儿子,兄弟俩都让出王位远离国土,最后饿死他乡。现在卫国是父亲和儿子在争夺王位,一争一让,不同的两件事。子贡用伯夷、叔齐作为事例来问孔子,子贡以为,如果夫子不帮助卫国君王,应该回答伯夷、叔齐是作法是对的;夫子如果要帮助卫国君王,应该说伯夷、叔齐这样的作法是不对的,所以他一开口就问“伯夷、叔齐何人也?”说“曰:古之贤人也。”这句孔子的回答,说是古时候礼让王位的贤人啊。说“曰:怨乎?”这是子贡再次问孔子,说“伯夷、叔齐虽然有礼让王位的贤德,但最后却饿死,他们不会后悔怨恨吗?”子贡这么问是有目的的,他以为,如果孔子不帮助卫国君王,应该回答不怨恨;如果帮助卫国君王,应该回答怨恨。说“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这句孔子回答不怨恨。本来他们之所以礼让王位,就是因为仁德。君子可以为仁德而死,伯夷、叔齐后来饿死了,但是成就了仁德,怎么可能怨恨呢!所以孔子说“又何怨”。说“出,曰:夫子不为也。”子贡问完孔子后出来,对冉有说“夫子不会帮助卫国君王。”这种儿子打父亲的事,是一种恶行。孔子以为伯夷、叔齐是有仁德的贤人,所以可以知道他不会去帮助卫国的君王。 何晏注:“郑曰”至“不乎”(《论语》里的一句注解。郑曰:“为犹助也。卫君者,谓辄也。卫灵公逐太子蒯瞆,公薨而立孙辄。後晋赵鞅纳蒯瞆於戚,卫石曼姑帅师围之,故问其意助辄不乎。”)注释说:说“云卫灵公逐太子蒯瞆”,按照《左传·定公·定公十四年》的记载,蒯瞆策划谋杀灵公的夫人南子,没成功,便逃出卫国到宋国。说“公薨而立孙辄”按照《左传·哀公·哀公二年》说“夏季,卫灵公死去。夫人说‘命令公子郢为太子,这是君王的意思。’公子郢说‘郢和其他人不一样,灵公到死都是我在伺候,如果灵公有这样的命令,郢肯定知道。而且灵公的孙子辄还在。’于是立辄。”说“後晋赵鞅纳蒯聩於戚城”是根据《左传·哀公·哀公二年》里的说法。说“卫石曼姑帅师围之”,按照《左传·哀公·哀公三年》说法“哀公三年春季,齐国国夏、卫国石曼姑率领军队围攻戚城。”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邢昺疏:“子曰”至“浮云”。注释说:这一段是记录孔子喜欢道义并且以为不道义是下贱的。说“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疏食,吃菜的意思。肱,手臂。夫子说吃菜喝水,屈起手臂当枕头,并以为这样是一种快乐。说“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富有高贵虽然是人所追求的,但如果富有高贵是通过不道义的行为取得,这样的富有高贵对于孔子来说如浮云,说这不是自己所需要的。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邢昺疏:“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注释说:这一段是孔子自己讲他学习《易》是在哪个年纪。夫子说,再加几年我五十岁,也就是四十七岁。《易》这部书穷理尽性以至於命,吉凶悔吝豫以告人,教导人们要遵从吉祥的卦象,不要去遵从不吉祥的卦象,所以孔子说自己在四十七岁时学习《易》,在学习《易》后可以没有过咎。 何晏注:《易》“穷理尽性以至於命”。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穷理尽性以至於命”这句是卦文。命,人生的极限,如果人能穷尽一切物理就是人生的极限了。说“五十而知天命”,是出《为政篇》。说“以知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矣。”在《汉书·儒林传》说孔子“在晚年喜欢读《易》,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而被人们传诵。”这是记载当时孔子读《易》这件事。说孔子知道自己天命的终始之年,便读穷尽物理尽述天性一直到人生极限的《易》,就能避免凶灾利于吉祥没有过咎。孔子因为谦虚不敢自己说自己没有任何过咎,所以只说“可以没有什么大的过咎。”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邢昺疏:“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注释说:这一段是记录正确的语言发音,不能有所谓的不正确的语言发音这种事。雅,正确的意思。孔子所说的正确的语言发音,就是《诗》、《书》、《礼》。这三部书是先王的典法,在教导学习里面的文章时,读出来的声音必须是正确的语言发音,然后才能理解文章所要讲的意义,所以不能有半点的不正确的语言发音。《礼》没必要去背去咏诵,只是记下其中所规定的揖让周旋,记住后再实行,所以说执。能作到这三个要求的话,便可以知晓六艺。 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邢昺疏:“叶公”至“云尔”。注释说:这一段是记录孔子的为人。说“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叶公名诸梁,楚国的大夫,在叶邑当县尹,越分称为公。他问子路孔子这人如何啊?有什么志向?每天在干什么?等,子路不了解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所以不回答。说“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听说子路讲这件事,也知道子路没有回答叶公的问题,因而教子路怎么回答此类的问题。奚,何也的意思。说“你为何不说,其实孔子的为人,每天就是发愤读书痴迷学习经常因此而忘记吃饭,他因为乐道而忘记忧愁,不觉得自己年纪大了。” 何晏注:“孔曰”至“以答”(《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叶公名诸梁,楚大夫,食菜於叶,僭称公。不对者,未知所以答。”)注释说:“叶公名诸梁,楚大夫,食菜於叶,僭称公。”是根据《左传》、《世本》的说法。他名诸梁,字子高,是叶邑的县尹。楚子(楚王)越分称王,所以县尹都越分称公。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邢昺疏:“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注释说:这一段是劝勉他人学习。孔子怕有些人以为自己一生下来就能了解了很多知识,既然这么牛逼就不用学习了,所以告诉他们说“我不是一生下来就了解了很多知识,因为爱好古时候的礼义,于是快速去寻找古时候的礼义,通过认真学习而知道这些知识。” 子不语怪、力、乱、神。 邢昺疏:“子不语怪、力、乱、神。”注释说:这一段是记录夫子为了教导他人,不说些对学生的学习知识毫无利益的事。怪,怪异的意思。力,就如奡荡舟、乌获举千钧这类事。乱,指臣子杀了君王、儿子杀了父亲。神,鬼神这类的事。或者对学生学习没有帮助的事,或者夫子原本就不想说。李充说“力气那么大不符合物理,属于怪力。神这类事本来就不是正事,属于乱神。怪力乱神,即便有也很邪门,对教授学生毫无益处,所以不说。” 何晏注:“乌获举千钧”(《论语》里的一句注解。)注释说:乌获,古时候一个力气非常大的人。按三十斤为一钧,也就是说乌获能举起三万斤重的东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邢昺疏:“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注释说:这一段是说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夫子说你、我、他三人的举止行为,本来大家的贤愚差距并不悬殊,大家彼此相等,可是我之外的另外两个人的言行,必定有一人是善,另一人不善,我将选择其中言的行善来学习,改变自己不善的言行。有善的言行可以学习,他就是老师,所以,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邢昺疏:“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这一段讲孔子没有忧愁恐惧。按照《世家》的说法“孔子到宋国,与弟子在大树底下讲习礼义。宋国的司马桓魋策划杀死孔子,于是将这颗树砍倒。孔子准备离开,弟子说‘赶快离开。’”所以孔子说了这句话回答弟子,说“天生德於予”,天教授我圣人的德性,此德性与天地契合,极为吉祥,无往不利,桓魋加害不了我的,所以夫子说“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邢昺疏:“子曰”至“丘也”。注释说:这一段讲孔子教导他人做人没有什么需要小心隐藏的。说“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二三子指孔子的各位弟子,圣人有广博的知识和深奥的道德,弟子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达到孔子的程度,他们私下总是在讨论夫子肯定有知识隐匿不教授给我们,所以孔子讲这段话为弟子解除疑惑。夫子说你们以为我有所隐藏,我实在没对你们隐匿。说“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夫子说,孔丘真诚的对你们说,我的所作所为,都和你们一样。说真诚,是为了让弟子相信他说的话。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邢昺疏:“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注释说:这一段记录孔子以教授文,行,忠,信为主。文是先王遗留下来的文章。行,就是德行,心怀仁德,然后实行到行为举止。心中没有任何隐藏是忠,说话不欺骗他人称为信。这四事是可以实体来表达,所以可以举实例来教授。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邢昺疏:“子曰圣人”至“恒矣”。注释说:这一段是说乱世没有明君。说“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圣人也就是上圣之人,比如尧、舜、禹、汤这类人。君子必须是对行善不懈怠的人。夫子说我们这个时代不但没有圣人,也没有君子。说“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善人指君子。恒,常的意思。夫子又说有善良品质的君子,我也没有见到。以为如果能见到经常行持仁德的君子,也可以啊。说“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这是说明当时没有经常行持仁德的人。亡,没有的意思。时势这么乱导致社会风气浮薄,所有的人都虚伪做作,他们以无为有,利用虚假的外表来表达自己很充实,实际情况非常穷困,对外却极力表现为奢侈。行为已经达到如此了,很难让他们经常行持仁德。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邢昺疏:“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注释说:这一段是讲孔子的仁心。钓,将细绳系在一竿子上利用钩子来钓取鱼。纲,大网的意思,编织成大网,用它来横置入河流取鱼。利用钓竿取得的鱼少,用大网取得的鱼多。孔子以为人只是钓鱼而不网鱼,这是一种仁德。弋,利用细绳射击。宿,指宿鸟。夫子虽然有用弋射鸟,但都是在白天进行,他不会利用黑夜去射杀栖息的鸟,因为鸟儿在黑暗中看不到,几乎每射必中,这样的行为也会惊动众鸟。 何晏注:“孔曰”至“宿鸟”(《论语》里的一句注解。孔曰:“钓者,一竿钓。纲者,为大网以横绝流。以缴系钓,罗属著纲。弋,缴射也。宿,宿鸟。”)注释说:说“钓者,一竿钓。纲者,为大网以横绝流,以缴系钓,罗属著纲。”这句注解文句交互,比较不好理解。它的次序应该是:钓,用一竿子来钓,在细绳上系上钩子钓。纲,利用编织成的网横置入河流。缴,就是细绳。钓,就是利用钩子,就是在一竿子上用细绳系钩子来取鱼。罗,细网,如果用细绳编织成大纲,网就是本文所讲的纲,将此大网横置入河流中,用来取鱼。举网则是提其纲。说“弋,缴射也。”在《夏官·司弓矢》里说“矰矢茀矢,用诸弋射。”注解说“利用细绳射矢称为矰。矰,高的意思。矢末系上丝绳,茀读为刜。二者都可以射击飞鸟,击中飞鸟来获取飞鸟。”但是缴射是利用细绳射矢。《说文》说“缴,谓生丝为绳也。”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邢昺疏:“子曰”至“次也”。注释说:这一段讲不穿凿。说“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夫子说,某些人会因为不懂其中的道理,而靠自己穿凿瞎编写成文章,我没有这样的事。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夫子说人如果多些听闻学习,便能选择好的老师跟随;多见识,能选择善行成为自己的志向,我能这么作,与那些天生知之相比较我的这种方式称为次知。夫子说这样的话,是劝诫他人不要穿凿。

《论语注疏》何晏注,刑昺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