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同事你还好吗
掐指算来,我已经离开南都18年了。当然,我并不是第一个离职的人,也不是最晚离开的人,更不是最后一位逃离的人,算是南都最光辉时刻离开的人,应验了“我不在低谷中重生,就在辉煌中隐退”这句谚语,用自圆其说的话,趁年轻好好找份工作吧。

离开南都后,领导谭军波将我引荐给了南京现代快报,担任发行公司高管,也算能触及一些核心数据的岗位,如上级单位对下属公司的考核方式,对公司发展的规划等。当然职务越高压力越大,复杂的人际关系使我这个菜鸟级别的人难以适应。最令我感动的是,我来南京工作三个月后的一天,已经离开南都的记者刘有才主动请我吃饭,他感慨地说:“南都体制比较单一,干事氛围好,培养了想干事能干事的员工。可这些员工一旦离开,就不要逞能,要做到入乡随俗。”临别时,他还特别提醒我:“南京和广州不一样,说话办事要给自己留空间,不能光闷头拉车,还要学会抬头看路。”听完他的建议,当时我并没有往心里去,但是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真正体会到他这句话似乎给我量体裁衣的。
南都出生于南方,从“办中国最好的报纸”到“做中国一流智库媒体”的征途中,经历了大风大浪不计其数。作为如此优秀企业的员工,很自然感受到了惊涛骇浪的生活,从《ABA是个惊天大骗局?》到《孙志刚之死》,让读者享受到新的丰富的用户体验,彰显出来的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当然我们不能停留于以往的成绩,毕竟时过境迁,更何况我只是个凡夫俗子,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但是我们不应该错过春暖花开的时节,除了接受鼓励和掌声外,需要进一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始终保持头脑清醒,迎接一个又一个新的、更大的挑战。
相信,如果有一个更大的舞台出现,我们会很自然地去拥抱它。因为人都有好奇心,更何况广阔天地需要更多优秀的人才参与,才会变得更加精彩。是的,一旦列队,我们就要去适应它,在适应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因为个人能力和性格得到解决。就实际情况而言,为人处世有这样一条法规:能力能决定做什么,是干事的基础;动力能决定你想做什么,是干事的条件;定力能决定你敢或不敢做什么,是干事的保证,三者具备则决定你做成什么。对于一个平凡的人而言,在苦学本领之余,更重要的是忍受孤独,经得住诱惑,最终不被捧杀和绞杀才是王道。

有这样一则消息:一位独生子的父亲过世后,他既不告诉亲朋好友和单位,也不请人协助,而是直接约好殡仪馆火化了。数月之后,邻居们才透露此事。事情曝出之后,多数人是无法理解和不被接受的,但就人性而言,男子虽然冷漠,却不受喜怒形色影响的个性实属罕见,我们应该尊重他的选择,何况并非人人都愿意公开谈论自己的不幸。反观,与他人敞开心扉聊天,且被人真正理解和关心的并不多见。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要做到“用内心世界控制外在世界”。具体做法:一是向身边那些看似无能弱小的人学习,因为弱小的人总像小草一样,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生存;二是帮助他人、善待自己,遇到心情烦躁的事,多喝白开水、听听音乐平复心情,然后回味身边的人和事,不难发现自我解压之道,毕竟没有过不去的坎。
复盘是最好的老师。人都要经历很多事情,许多不确定性和戏剧性的事等着自己去完成,对于注重契约精神的人来说,他们更倾向在相对自由的竞技场工作,一定程度上喜欢自主地生活。也就是说,如果工作不开心,他就会想到换个环境。但是面对骨感十足的生活,处处都是“看人下菜”竞技场,无论你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中国式的沟通法则充满了套路与假象,我们需要在“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妥协、迁就中权衡利弊,进行取舍,但共性的问题就是让人心累。比如我向领导争取自己的利益时,对方只要回复“考虑一下,或晚点再说”等似懂非懂的中性词,足以通杀一切。当然有效的沟通在于能控制情绪,如果一个人能在沟通中保持冷静和理智固然好,而我想说的是,不论遇到多大困难,都要学会从自身找原因,确保沟通有效和及时审视是否背离初衷。
是的,我的经历不一定能帮到你,但分享出来是有必要的,因为这个社会有好有坏,换而言之,好的东西往往会因为环境变化而变坏,坏的东西往往会因为一些不确定的因素而变好,说不定帮你的人,往往是你认为不喜欢的人。为此,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尝试接受,并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因为人与人之间需要通过一定的信息交换,帮助自己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我弱弱地问一句,南都同事你还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