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简化”?——流行音乐思考随笔
截止到目前,上世纪以来全世界的流行音乐都走过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道路,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之前我倒也不太想承认,但这几天阴差阳错听了一些欧美流行音乐的高热度新专后,我发现这已是切实存在的了。
我很早以前就已看到一些言论,很多人从各种角度不停批判这条道路,包括很多有高审美能力的音乐人和乐评人,但这种无力的批判无法阻止这条道路延续下去。在可见的未来,流行音乐的“简化”依然会继续下去。
为什么这种批判是无力的呢?因为他们往往忽略了对现象本质的唯物的探寻;他们炮制了所谓“审美降级”、“教育缺失”的言论,以及“资本控制”的阴谋论,但是这种理论能不能说服人呢?自然是不能的。
审美降级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错误,教育缺失是不顾现实的谣言(尤其是国外现实,你可以说中国小孩子缺少音乐教育,但你还能说欧美小孩子没有音乐素养吗?),而所谓“资本控制”则是毫无根据瞎猜了,任何理智的人都不会将一个现象的答案全盘扣到资本的头上。
所以,用唯物的角度来分析,似乎比单纯去玩逻辑游戏更为有效。

第一,何为“简化”?
简化分为两个方面:旋律的简化与编曲的简化。
编曲规制的简化是显而易见的:上世纪常见的华丽摇滚、新古典主义摇滚,以及风格迥异的爵士乐在编曲复杂度上早已超越了当下绝大多数的流行歌曲作品。在这个我们显而易见的现实之中,仍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皇后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平克弗洛伊德的《月之暗面》、英格威的吉他速弹以及各大爵士乐流行作品——这些现在已被列入音乐史的作品在当年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曲高和寡,它们的专辑销量也都各自是破纪录的,在那个年代,它们就是全社会最受欢迎的流行音乐。不同年代的“最受欢迎”作品放在一起纵向比较,就能显而易见地看到流行音乐在编曲规制上的简化。注意,编曲规制的简化可不代表音色的简化,这是我们后面要强调的。
那么,旋律的简化又从何谈起呢?其实很多热专都在证明欧美乐坛(强调欧美乐坛同样是为了控制变量,因为众所周知华语乐坛的创作人水平确实是有了一个明显的下滑,这是无法否认的)的最受欢迎作品——比如billboard榜的榜首作品的旋律在明显简化。二十世纪流行乐坛的经典旋律非常非常多,六十年代的《寂静之声》、八十年代的《让爱一切成空》、八十年代的《天下一家》和九十年代的《我心永恒》全都都是个中翘楚,歌曲的张力与跨度非常大。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新兴流派对旋律的简化就已经到了一个几乎“不可容忍”的地步,有些专辑我没法听到最后,而听全了的几张专辑虽然大多来自十几年前就成名的歌手,但这种倾向依然严重(不然也不会写下这么多东西了),当然,不包括阿黛尔。
不过,在我自己喜欢的金属乐领域,这种倾向早已有之,极端金属的三大顶梁柱黑、死、敲都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定型并发展的,时间来到二十一世纪后,新流行的金属乐类型有二:一在碾核基础上继续简化、融合,加入更多采样元素的血碾、色碾、电子碾等子流派,二是将新金属的riff简化后形成的金属核与djent。老实说,后者我个人甚至都不愿意将它们列入金属乐的范畴,而前者与其说是金属,不如说和朋克关系更近一些。更“古典”的黑死敲,乃至厄运、泥浆、说唱都已经明显不如之前了。
好,让我们回到流行音乐。

第二,抛开已经板上钉钉被所有人公认的歌词简化不谈,既然编曲规制与旋律都有了大幅度简化,那么,什么是本应增加的呢?不可能一切都简化,那不符合常理,毕竟顶级制作人和顶级歌手的水平是不可能在这几十年里迅速下滑的。
答案正是我刚才提到过的编曲音色。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电子音乐从地下走上前台,逐渐成为流行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很多电子乐流派如EDM已经是属于流行音乐的一份子了,其丰富的音色也被流行乐大量吸收。二十世纪人们用真实乐器和少数的几个电子音色编排伴奏,音色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

第三,简化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或者说,改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绝对不是之前我批判的所谓“审美降级”,或者说它根本就不能称为一个答案。这只是又抛出了一个现象,用来解释另外一个现象,没有根本上解决问题。
我们先捋一下事物发展的时间轴。
之前的作品编曲、作词和旋律都复杂,但音色简略;之后音色复杂起来,但其余三种简化;现在一切都简化了。这个过程之中,我们想弄明白“之后”到“现在”的变化,必须先知道“之前”到“之后”的变化的真正的原因。
抛开审美的改变不谈(注意是改变而非降级!),二十世纪的技术大爆炸也是不可忽视的,现在几乎一切的电子乐技术,包括电子录音技术、采样技术、音响耳机乃至软硬音源和FLstudio这样的音乐创作软件,无一不是那个年代的成果。这种技术上的改变,倒也符合流行乐“猎奇”的本质,以此让人们更加专注于音色,而非和弦配置与旋律编写,这是必然,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流行音乐创作者们抓住这个“关注点”的改变,投其所好地改变了自己的创作策略。
这是第一个原因。
那么,第二个原因是何呢?
原因很简单,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欣赏音乐的技术,反而退步了。
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反而带来了某些技术的退步,这是一个很吊诡的现象,但不难理解:
工程学有一门学问叫工程制图,每一位工科学生或多或少都要学,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老一辈工程师的绘图功底让人惊叹,他们往往是耗费半生才习得这样一门制图手艺,但现在有了各种制图软件,绘图练习课也就成了学生们可有可无的课程了,至多不会超过一学年。
那么,究竟是什么技术的进步,带来了什么技术的退步呢?
是手机与互联网的进步,带来了播放技术的退步。
随着手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智能机作为他们唯一的工具,什么都用这东西,包括欣赏音乐。过去的人经常会购买卡带录音机听磁带,家里有钱的还会购买高保真音响听唱片。现在这玩意儿基本都成了过去式,人们唯一欣赏音乐的地方,只有两个:电脑和手机。
而随着智能机的大规模发展,手机在音乐欣赏的时空占比越来越大;随着流媒体的发展,MP3甚至AAC格式的音乐文件成为人们听音乐的第一选择;随着耳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听音乐的载具从硕大的耳包到海绵耳塞一样的入耳式耳机,再到AirPods之流的蓝牙耳机,甚至骨传导耳机,那玩意儿真就只能听个响儿。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短视频成为人们接触音乐最大的渠道,有些人甚至图省事,外放听声音,用手机里自带的那个小音响。
这一切一切的发展,最终都指向一个事实:
人们仅存的那一点点“欣赏艺术”的倾向性都消失了,而听到的音乐,它们的音质,也越来越差了。
前者导致人们漫不经心地听,后者导致人们听到的声音也漫不经心。
要知道,无损或者WAV格式的音乐用高档耳机听,和用低档耳机乃至手机公放,听到的细节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些细节是制作者们倾注了心血才斟酌而出的,结果听众们戴上蓝牙耳机,轻松将这些细节过滤掉了。
既然听众根本就听不到,那为什么还要认真去做呢?流行音乐是服务于听众的,听众不喜欢,就不做咯。
这才是流行音乐“简化”的真正原因。它与其说是唯心的,倒不如说是唯物的。是事物的变化带来观念的变化,而观念变化又反过来使得事物变化,这才是问题的真正答案。

那么,下面的问题也就呼之欲出了。
这种状况会改变吗?
我的答案是:
不会。
至少在科学技术进一步出现飞跃、人均拥有更高水平音乐欣赏条件之前,这种“简化”的音乐都会继续持续下去。什么时候人们可以轻松下载并储存每分钟超过50M的无损格式音乐(这需要5G技术和工程技术)、拥有音质更高的蓝牙耳机(这需要材料技术和声学设计),什么时候才会进一步去追求细节更多的音乐作品,哪怕它是流行音乐。


20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