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多彩的晨光》观后感【有剧透,慎入】

2023-06-23 04:55 作者:今日我没有心情画画  | 我要投稿

看完了《多彩的晨光》,印象最深的是这两段台词。
“我从来没有想到,一个人会这样地去爱另一个人,用生辰八字来维系他一生的希望,一厢情愿。就因为所谓的生辰八字,使她默默地忍受着一切苦难……”
“我想了很久,哪个人不向往物质和精神丰富的生活?渔家也是一样啊。岛上的现状就是这样,岛内的现状就是这样,需要文化,需要教员,总得有人在这儿,得去适应。要适应,就会感到痛苦。但当你发现自己的生命有了更高的追求,你就会觉得这样做是值得的。我不再把海岛工作当做是一种惩罚来看,因为我明白,我不是被你父亲、不是被赌一口气而活着,而是为了需要我的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环境的顺逆,在任何环境里,只要自强不息、坚韧拼搏,都能创造一个出有价值的人生!”
这两段台词可以表现什么呢?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礼双的扮演者是张铁林,不知是不是因为张铁林个人的一些问题,导致大家对礼双的评价也有些许偏颇,亦或是真的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这倒是更坚定了我“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想法。这部电影上映于1984,礼双反对厌恶父母的娃娃亲而勇敢追寻自由恋爱被弹幕说成是“渣男”,而礼双的女友也是本作女主的雁玲在面对礼双的“等郎妹”(指客家山区的一种畸形婚俗,女孩从小被送到没有男孩的家中,等待这个家庭生下男孩,也就是等郎妹的丈夫出生,然后照顾他长大结为夫妻。)丁郎妹时发出了摘抄的第一段台词的感叹。
1984年的电影写出了这样的台词,2023年的弹幕却依旧存在着这样的保守心理:不论如何,反对被父母定下的婚约既是渣男/渣女。
如何去理解丁郎妹这个角色呢?她从小无爹无娘被收养做童养媳,既没有办法去上课一字不识,从小被灌输的就是“长大了你是他的妻子”这样的思想,她无法离开这片小岛。每天挑水换钱,用巧手刺绣美丽的图样,用针织渔网,是一个勤劳而辛苦的劳动妇女。而她最终也释然,所谓生辰八字只不过是她的痴念,可这却让我更加心疼她。不是因为礼双抛弃她,因为礼双也只是被压迫的一个人,并没有什么责任必须要娶她,而是因为她不靠他人的力量要多久才能想明白岛外还有更大的世界呢?我甚至会想到去城市的她到底是会害怕这处处陌生与小岛不同的土地,还是如她平时大方温柔的气质一样在城市中学习变成一个独立的人呢?故事的背景在福建,而丁郎妹的服装更是暗示了她是参考了现实中的“惠安女”,新中国成立后依然有着太多这样需要改变的陈旧思想,还有需要有思想的人去帮助的人们。所以在看到弹幕后我感慨,还有太多人的想法正在不自觉的压迫着自己与他人。
第二段则是十分共产主义者的一番话,真令人为之一振。谁人不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满足呢?想让精神满足,首先需要物质的满足。而物质的满足也并不是贪婪的无限渴求,而是足量的物质能使你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而很重要的一点是“被需要感”,就像水痕说的“为了需要我的人而活着”,当你被他人需求时,你的劳动获得了认可,你的精神便开始获得了满足。
实际来看水痕的经历其实是非常令人唏嘘的,他本该有一个更好的岗位,在更高的地方发光发热。可他来到了这个小岛上,小岛上的学生们喜欢他、爱戴他,村民也自发的夸赞他。这证明小岛上的人们淳朴善良,也证明了只要认真做实事,人民都会念着他。看到他的教师工作时总让我想到扶贫,扶贫干部们也总是亲力亲为,基层的工作要求你必须与每个人打交道。我从心底敬佩他们的工作,因为我更是深知自己的性格无法做到这样的地步,我并不擅长做这样的事。
最后再说说对于作品的拍摄技巧与画面的评价。看上世纪新中国产出的电影总是让我惊喜,它们大多并不套路,不追求一个强行大团圆的结局,也并不追求角色之间的配平,除了《多彩的晨光》之外还让我想到《红色娘子军》,你会感到他们之间是单纯的共产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这样的同志之间的交流。这让我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观影舒适区,十分享受。对于爱情的描写也并不夸张于爱恨纠葛,用感情来引入你进入一个故事,最后用思想带你走出这个故事,这真是非常棒的点,可惜我看的评论与弹幕都不是很有营养,令我有些失望。故事的节奏也令人感到新奇,可能正是因为它并不套路吧,有时甚至我会觉得“这地方是不是少了点什么镜头?”才反应过来讲好这里只需要这些镜头。画面的美学与《牧马人》一般,颜色干净构图漂亮,我截了很多图拿来做绘画参考。电影里还有很多对于劳动人民劳动的画面描写,更是十分的漂亮。
总之我相当推荐看这部电影,在首页刷到电影海报真是太好了[提摩西小队_庆祝]

右边是我画的女主雁玲


《多彩的晨光》观后感【有剧透,慎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