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古代文化常识强化(天文历法专项训练)
2021届古代文化常识强化(天文历法专项训练)
1.我国古代人们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从晚上7时开始起更,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个时展,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那古时候”五更三点”“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时间是:( )
A.早晨6时12分、凌晨2时36分
B.早晨5时又12分钟、1时又36分钟
C.早晨6时12分、1时又36分钟
D.早晨5时又12分钟、凌晨2时36分
2.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其中表示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是:( )
A.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B.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C.小暑、大暑、小寒、大寒
D.白露、寒露、小雪、大雪
3.干支纪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纪年方法。所谓“干支”就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它是一种周期性的循环顺序,如何将公元纪年换算成干支纪年,计算方法:(公元年份一3) ÷60,得余数R;再求R÷10的余数是X,R÷12的余数是Y。并根据下表,就可以很简单的换算公历年份成为干支纪年。
1
2
3
4
5
6
7
8
9
0
X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
Y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例如:公元2000年的千支如何? (2000--3)÷60=33……余数(R)17 ,(R)17÷10= 1……7(X), (R)17÷12=1……5(Y)。因此,公元2000年是干支纪年的庚辰年(农历)。现在,计算公元2015年的干支纪年,应该是哪一年:( )
A.甲午年 B.丙申年 C.乙未年 D.丁酉年
4.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干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和年号干支兼用法。下列以“年号干支兼用法”为纪年方法的是:( )
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②“庆历四年春”
③“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④“天启壬戌秋日”⑤“淳熙丙申至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5.生肖文化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时间文化, 是用十二生肖(又叫十二属相)与十二地支相配的一种计时系统。将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依次分配于十二地支,形成子鼠、丑牛、寅虎、 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狗、亥猪,作为十二个时辰计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比如:从晚上11时开始计时,晚上11时到第二天1时(即“子时”)。下面用生肖计时正确的是:( )
A.狗:晚上7——9时(即“戌时”) B.牛:下午1——3时(即“丑时”)
C.猴:凌晨3——5时(即“申时”) D.羊:凌晨1——3时(即“未时”)
6.中国古人用“天色纪时法“将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从夜晚23时至凌晨1时开始第一个时辰,依次循环。下面根据天色的变化理解的时辰正确的是:( )
①《孔雀东南飞》:“鸡鸣人机织,夜夜不得息。”句中“鸡鸣”是凌晨01时至03时;
②《孔雀东南飞》,“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句中“黄昏”是晚上19时至21时,“人定”是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
③《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句中“夜半”是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
④《李愬雪夜入蔡州》:“晡时,门坏”,句中“哺时”是下午17时至19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7.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 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下面关于“月相纪日法”用法分析正确的是:( )
①《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望”阴历三月十五日,
②《庄子.道遥游》:“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阴历每月初的一天;朔:阴历月末的一天。
③《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就是阴历七月十六日。
④“今当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诞辰。“朔日”指六月初一至初九。
⑤“道光元年辛巳冬十月朔五日”。“朔五日”指这个月初五。
⑥“正月晦日巷死。”“晦日”,正月末的一天。
⑦“宋嘉定宁宗八年乙亥四月朔四日”。“朔四日”指这个月初四。
A. ①③④ B.②⑤⑥ C.③④⑦ D.③⑤⑦
8.时节纪月法,是中国古代一种记录月份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利用四季(古称四时)或者节气物候的特点来给月份命名或代称月份。如“气和端月灯笼伴,位正元阳爆竹嘶”是利用“端月”指一年的开始为“正”之意,“菊月””就是当月有代表性的植物“菊”代称九月。
下面对代表性的植物指称纪月正确的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三月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八月
C.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六月
D.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一一三月
9.下列有关古代天文历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壬子”是干支纪日法。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
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千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
10.下列有关古代天文历法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C.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比如“康熙”“乾隆”等。
11.下列有关古代天文历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
D.古代十日为旬。古时几十旬应为几百天。
12.下列有关古代天文历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B.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C.癸巳、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D.“元朔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以纪念前129年卫青打击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13.下列有关古代天文历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作“封禅”。
B.中国历史上纪年方式多种多样,直到中华民国时期才统一使用公历纪年。《梅花岭记》中写道“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此处采用的纪年方式是年号干支兼用纪年法。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谒庙,指古时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须谒告于祖庙。庙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庙。
D.中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上元”“广德”都属于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14.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①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1995年是农历 年,1996年是农历丙子年,1997年是农历 年。
②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四种: 。“淳熙丙申至日”采用的是
15.在横线上填写文化常识的有关内容。
①农历是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 来定月,用 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 ,俗称 。
②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 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 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
③我国古代把农历每月初一叫 ,十五叫 ,月末一天叫 。
参考答案:
1.A[解析]根据五更计时法推算,一“点”等于现今的二十四分钟,五个“点”的时间正好是一“更”。“五更三点”是“早晨5点72分,即6点12分”;“三更四点”是“凌晨1点96分,即2点36分”。
2.B[解析]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作节气,在月中的叫作“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3.C[解析]“干支纪法”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这种“干支纪法”形成的一种历法,叫干支历。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4.D [解析]①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指赵惠文王在位十六年。
②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即宋仁宗赵祯的即位四年。
③干支纪年法。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指公元1082 年。
④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即公元1173年。
⑤《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即公元1622年。
5.A [解析]我国古代根据动物出没时间和生活特征,将十二种动物作为十二生肖,即每一种动物为一个时辰。老鼠排行第一(与“子”时搭配),次序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鼠:晚上11时到第二天1时(即“子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
牛:凌晨1一3时(即“丑时”),此时牛正在反刍。
虎:凌晨3一5时(即“寅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
兔:清晨5-7(即“卯时”,此时月亮还在天上,玉兔捣药正忙。
龙:早晨7一9时(即“辰时”),此时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
蛇:上午9-11时(即“巳时”),此时蛇开始活跃起来,还不会伤人。
马: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即“午时”),此时阳气正盛,是天马行空时。
羊:下午1一3时(即“未时”),此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
猴:下午3-5时(即“申时”),此时猴子活跃起来。鸡:下午5-7时(即“西时”),此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
狗:晚上7一9时(即“戌时”),此时狗开始守夜。
猪:晚上9-11时(即“亥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
6.B [解析]根据“天色纪时法”可知: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夜半时分(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计第一个时辰。鸡鸣,又名荒鸡:鸡叫时候(凌晨01时至03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晚饭时间(下午15时至17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安歇睡眠。(晚上21时至23时)。
7.D [解析]②《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阴历每月末的一天;朔:阴历月初的一天。④“今当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诞辰。”“朔日”是指六月初一。
8.A[解析]端月——柳月:银柳插瓶头;二月——杏月:杏花闹枝头;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 四月——槐月:槐花挂满枝;五月——榴月:石榴红似火; 六月——荷月:荷花满池放;七月——巧月:妇女乞手巧;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十月——阳月:芙蓉显小阳;冬月——葭月:葭草吐绿头;腊月——梅月:梅花吐幽香。
9.C[解析]秦汉时一个皇帝可能有好几个年号。
10.A [解析]“日中”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
11.A [解析]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 月十五日。
12.A [解析]晦指夏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
13.D [解析]“上元”“广德”都属于年号纪年法。
14.①乙亥 丁丑
②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年号干支兼用法
15.①朔望的周期 置闰的办法 中历、夏历 阴历 ②太阳 地面气候 ③朔 望 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