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我们是怎么被开窍的?

2023-03-20 15:38 作者:geniosis  | 我要投稿

我在B站一共关注了20位UP主,所长是其中之一。3月4日,听说所长出书了,我第一时间去订购了一本,并在豆瓣将其标记为想读:“希望所长收割粉丝别太无情,好歹塞点干货”。

我得说,我对网络上各路大V的素质还是太高估了。

这书不值得我浪费太多时间跟它较劲,咱就只拿第一章为例,说说所长是怎么帮我们开窍的。

* * * * * *

P3:以第一章首页开场白为例:

“‘如果物理学只能留一条定律,我会留熵增定律。’说这句话的是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

你也许不认同这个观点,最重要的难道不是牛顿力学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吗?

所以,熵增定律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

这什么鬼才逻辑?我就想一句:你可以质疑牛顿、爱因斯坦,但能不能也质疑一下吴教授?这“所以”二字看得我一头雾水,因为什么,所以这个?因为我也许不认同这个观点,所以这个观点是对的?

UP搞科普视频,喜欢塞满让人眼花缭乱的图片和术语,让观众来不及思考,但你写书能不能严谨点?还用拍视频那一套,不怕翻车吗?

P5:“我们可以直接忽略掉k和自然对数这两个东西……熵……跟物体的微状态数成正比”

大哥,你可以说熵随着微状态数的增加而增加,但不能说这俩成正比吧?你可是数学学士,这话说出来简直辣眼睛。历史上有人要拿3来近似π,你可比他厉害多了,直接把对数符号都近似掉了。

P6:“状态数更少,就意味着更少的熵;熵更小,就会让房间显得更有序”

状态数少、熵小、有序,这仨是同义反复,不存在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数学学士啊!

P7:“更高的可能性,往往代表更高的熵;而更高的熵,又代表更加混乱。”

更高的熵和更高的可能性,这俩没有逻辑上的关系。我深怕自己二十年前学的东西忘光了,特地去百度又查了一下,“熵的物理意义是体系混乱程度的度量。”

这里UP开始胡说八道、放飞自我了,看看他是怎么用这句话来教我们“看懂世界”的吧!

P8:“它意味着,如果随波逐流,一个普通人的人生更大的可能性会是混乱的,而不是有序的。举例:如果因为被催婚而结婚,那么这段婚姻更有可能是不幸的,而不是幸福的……”

这个被催婚而结婚而悲剧的例子,用熵来解释,简直是胡扯。这里倒是可以用概率论的思想来解释:相比自由恋爱自主选择伴侣,如果被催婚,对象符合可实现自己幸福的要求的可能性更低,所以这段婚姻更有可能以不幸告终。

我再说一次,概率是概率,熵是熵,不能因为熵和概率都是统计力学的重要组成而把这俩强行捏到一起,这和让韩日俩狗子和解有啥区别?

P12,关于麦克斯韦思想实验:“这个小人儿一直在做两件事:感知和选择。更准确地说,他是在做正确的感知和正确的选择。”

第一个“正确”,我没意见,这个人儿得分得清分子在向左走向右走。第二个“正确”,我想说,凭什么逆熵增的选择就是正确的选择?在读者脑子里种下一颗种子——逆熵增=正确——然后翻来覆去地不断强化这个等式,这不是强盗逻辑吗?

P14:“河流不断从上游流向下游,里面的水分子从高处流向低处,这个过程还产生能量。”

你虽然只是个数学学士,但不是一直在标榜自己的跨学科思维吗?这个过程只是把水的势能转化成了动能。能量不能“产生”,只能转化。这句话,稍微具备点高中物理基础的都能看出来问题吧?

P15:“……红细胞每隔4个月就会更新一次,人的肝脏每5个月更新一次,骨骼大概7年会更新一次……所以说,7也是一个很有趣的数字,”

这个“所以”,是什么逻辑?这是硬塞逻辑塞上瘾了吧?7有趣,4和5有没有趣?4个月=16周,16有没有趣?20(5个月=20周)很无趣吗?每个人的一生只有一次,1有没有趣?

P16:“人体的输入端包括……,输出端则包括排泄物、负能量、负信息等,这些就是所谓的熵。”

我对这句话有三点不满:负能量好理解一些,什么叫负信息?咱暂且搁置概念上的争议,你教教我,为啥输出端没有正能量、正信息?咱先不管正的了,就说说负的,凭什么负能量负信息就是熵?强行用统计力学的概念解释生理现象,合适吗朋友?

P22的图。

这里非弄个“耗散结构”以和封闭系统相对应。我想说,咱不能说人话吗?你这全章讲的,不就是人要open mind,要利用free will对抗随波逐流的自甘堕落吗?对应封闭系统的,不就是开放系统,不就是open吗?

* * * * * *

读这本书也不能说是毫无收获,至少我搞清楚大V们的套路了,就是把复杂的世界简单化,再把明明很简单的道理用自己懂的那点拿不上台面的光怪陆离的多学科知识包装,然后把“事实”、“逻辑”duang地硬塞给懒得思考、懒得查证的大脑,让云山雾绕的受众对自己的博学顶礼膜拜。

我称其为:半瓶水对小白的填鸭式开窍。

我是否得到了启发?是。我是否会照做?身边不断有朋友要我也去搞短视频做科普收割韭菜,我一直没做,因为不屑。倒不是我更高尚,只是因为收割韭菜与自己事业的商业模式不符。这就是激励理论对现实生活的解释。

激励理论就是说,某个人做了一件事,你得想清楚他为啥这么做。所谓事出无常必有妖。所谓天上不会掉馅饼。

我为啥要喷林所?

因为我明明买的是签名版,却没有看到签名。我想说,在拿跨学科思维忽悠年轻人之前,对年轻人讲的第一堂课,是否该是“诚信”?

你们看,用高大上的跨学科知识忽悠人多简单?我想说,我们了解点跨学科知识是有必要的,这不是为了忽悠人,而是为了防止被别人忽悠。

我们是怎么被开窍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